中国绘画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代表,中国的水墨画以写意为 主旨,作画者不但要心中有画面, 还要有对画面深深的感情寄托, 不以生活中的实物的形象为局限。用笔是大胆, 不拘于形式,不
刻求光感以及画面色彩搭配, 观赏者要走入画中,走入作画者的 思想中,这样才能真正的欣赏它, 感受它的美。中国的水墨画画 面多辅以文字,作为欣赏画作的铺路石,如中国五代时期画家荆 浩的《匡庐图》,画面气势磅礴,危峰重叠,四周溪峰连绵,山 石之感坚实,体感厚重,体现出作者对山水无限敬仰之情, 也同 时能体现出作者无限的胸襟。
西方绘画作品非常繁多,但其中以宗教色彩浓重的题材 为其代表,画面多凝重,色彩对比鲜明,画法笔触精细,力求完 美,画面人物表情清晰明了, 而且作品题材多为广为人知的宗教 故事。做平力求形似,有种真实贴切的感觉。 作者多追求画面的 光源,以及光源在画中人物中的折现。 他们善用光和色彩来体现 作品,西方绘画作品也能体现画家的一些思想感情, 但过于拘泥,
不像中国水墨画般豪放、洒脱。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徐 徐打开的帷幕中圣母怀抱着圣婴从云端缓缓落地, 圣母端庄矜持
的脸上略带忧伤,而圣婴也带着超乎儿童的神圣。 画面如诗一般,
艺术语言表现出一种优雅、 和谐、轻快,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 理想。
那你可能会问中国就没有了细腻,西方就没有来豪放
吗?我只能告诉你:“是也!非也!”。
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的绘画, 他们都在不断的发展,
不断的变化,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随着审美观念的拓展,西方 也出现了洒脱之作,中国也不乏细腻光感的作品出现。
西方绘画作品中现代的大作中写意、奔放的作品很多, 如蒙克的《呐喊》,画中天空被染成了鲜红色,灰蓝色的海湾和 小镇,桥头两个僵直的人影向前走着, 画中央一个有几分变形的 人正在捂着耳朵呼号呐喊, 像是画家自己的化身。让我们体会到 了画家的紧张、恐惧和不安,甚至是绝望。
中国绘画的细腻、婉约就如同中国的绣花针,细致入微, 极其考究,如中国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 ,他以每位帝王 以及侍从为一组造型,侍从体型小于帝王,同样的背景进行烘托, 画面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的细微, 刻画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 气质心态。它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在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上是相辅相通 的。有细致入微的联系,又有绝对性的不同,不论是西方还是中 国,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就“观念”来说。中国人向来感性,向来善于寄托情怀, 中国画是按照中国人特有的表现形态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人写诗
大都抒发感受情趣,文化系统也离不开情感,很少有物质独立的 东西,比如说表现一条河一丛花草一只动物都会有意无意中透漏 出人的情怀,一幅中国画里面贯穿的始终是发自人内心的感受, 非常注重对生活的描绘,一座青山一顶茅屋若隐若现在万树丛林 之中就是一种烟火不食的境界, 他们认为生活是什么样子, 画面 就应该从属什么意境。而西画的观念总是脱离不了“科学”,理 智的思维表现出同样理智清晰的画面, 它们无须着重反映人的情 感,房子就是房子,关乎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人就是人,强调解剖 看重形体关心一些可能存在的物理变化, 他们始终把自然科学摆 在首位。这种观念上的差异长此以往影响着中西绘画的总体。
从中西观念上虽然谈已经涉及到了“意境”和“趣味”的 问题,但是从他们的表现形式来看,中国画偏重“写意”西方的 趣味在于“写实”。中国画把意境作为第一位,画面上呈现的不 是一部分物质而是整个人性化的意境。 而西方却觉的描绘物质的 构成渊源更有趣味,他们认为事物是什么样 子就应该在画面上
真实的表现什么,比如完成一幅风景创作,西方关注画面与实际 景致想吻合,画肖像追求与模特的外形想吻合。
其次是着重点不同,表现方式也不相同。中国画着重于把结 构形态和神韵合而为一 •以上说国画注重表意,并不是说国画的
表现就不重视对造型的把握, 而是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中貌似简单 的
线条描绘已经包含了形体的精准, 一幅好的作品永远是在造型 完整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的表现出其情感的。 貌似简单的国画,每
一次运笔都是历经日积月累才能体现出其如生的一面。 我国有作
为的国画大师无一不是在刻苦磨练中锤炼自己准确的造型能力 然后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画笔从而才能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生动 美妙的画面。所以说结构与神韵的完美结合对国画创作尤为重 要,表现方法主要依线条为主, 一条线包含了结构造型囊括了所 有情感。而一幅好的西画首先具备的是“真理”,更偏重于对内 在结构的描绘强调客观现象。 他们看重素描关系,立体效果,明 暗调子,注重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来描述对象和营造气氛, 一幅好的素描里必然出现鲜明的调子充足的结构关系。 从古典画
派的经典之一安格尔的绘画中就能看出着一点, 他的油画把素描
关系放在第一,充分的利用点线面的相互结合来塑造画面来驾驭 色彩。还有德国画家德加的素描, 看过荷尔拜因的素描的人无一 不为他对人的造型精准而折服,但看德家的素描却常常被他用明 暗用明确简单的素描关系所营造的气氛所感染, 我们会不经意的
感受到画面的真挚与诚恳。
小结:
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 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 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 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 于是,便产生了一
种被中国先哲概括为“天人合一”的绘画一一纯粹的绘画。绘画 展现
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如同把人带向一片宽阔的用鲜花 与绿色织绣出来的原野。在一幅幅画中,各色线条像天籁的旋律, 像隐身人的乐舞,更像无形春风,将生命的色彩翻飞,使之高蹈 清扬,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 在绘画的创造上,中国传统
一向推崇的是那些不以绘画为专门职业,但擅于绘画的文化人, 被称为文人画家的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在文化上有修养的人, 同时又具有绘画技能,所以,绘画艺术的最高价值正是隐藏在艺 术家无功利的动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