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西方美术比较
中西方美术的力量和归宿
在美术史中,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国西汉霍去
病墓雕(伏虎,跃马,马踏匈奴)与古希腊 的米洛斯的阿芙罗蒂特雕像不同的审美取向, 在于前者表现的是人生成于自然,回归于自 然,这一巨型纪念碑式的雕刻,以卧虎、跃 马、石象、怪兽等天然浑成的造型,拓展出 广阔山野、丘陵和无极宇宙。霍去病墓如沧 海明珠,孕含于天地精神之间。在那空阔之 野,浸浴着一种恒久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 宙感。而米洛斯的阿芙罗蒂特则体现出古希 腊神话与人体美的结合。
中国山水与西方油画
山水画1 山水画2 山水画3
沉睡的维纳斯 自由引导人民 不相称的婚姻
五、诗书画印、画中有诗和“诗画分 界”、以戏入画
中国画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天衣无
缝,相映成趣共同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中国画上能有题识,主要基于中国画笔墨 线条的抽象的、超实象的形式结构,与中 国书法、印章灵犀一点脉脉相通,在画面 中显得十分和谐。 中国画灵活变化的空间形式能够包容题识, 并使题识的书法有机地成为画中的一部分, 使画面的构图韵律、线条节奏、笔墨韵味 更加响亮,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内在形 式上诗画相济。 从元代以后,诗书画被人们称为画家必须 具备的“三绝”(诗绝、书绝、画绝)
中国古代代表画作
女史箴图1 女史箴图2 女史箴图3
洛神赋图1 洛神赋图2 洛神赋图3
韩熙载夜宴图
清明上河图1 清明上河图2
四、线的节奏、笔情墨趣和光影韵律、
丰富色彩
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团、细碎墨点组
成,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 小,它们同样要讲究骨力。中国画也可以 说是线的艺术。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 (包括墨点、墨团)交织的节奏而产生的 音乐性的美感 西方油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 方绘画以光影韵律为其形式美特征,西方 绘画追求真实感、立体感、节奏感、明暗 光影感。光影韵律的追求,首先导致对对
•自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 斯起,西方美术很长一个时期都力图运用理性的数 学方式实现对事物的模仿。在达· 芬奇的《蒙娜丽萨》 里,再现性是与审美客体生命本质精微体现相联系 的东西。 •西方美术募仿的视觉可靠性还体现在透视问题,到 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科学的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兴 起奠定了西方绘画再现法的基础,从拉斐尔的《圣 母的婚礼》;曼特尼亚的《哀悼基督》;席里柯的 《梅杜萨之筏》;列宾的《伏尔加纤夫》等作品中 可以明显地看到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所具有的举足 轻重的作用。
西方近代美学开创的时候,德国的莱辛在《拉
奥孔》中提出“诗画分界”说,他指出,绘画 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 体,因此绘画不适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 情节,诗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持续于时间的动 作,所以诗不适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 物体。 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曾说诗人富于想象的人, 善于感受的人,雕刻家和画家只能表现自然界 的事物,诗能表现“可能是”,画只能表现 “就是”。西方美学是戏剧美学,早期文学样 式主要是戏剧和史诗,以后是小说,长于叙事, 不长于抒情。西文戏、画两方面的特点,使西 方绘画产生以戏入画的美学特点。
二、“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巨大差异就是“天人
合一”和“神人合一”的差异。 中国由审美走向人际,回到生活;西方由审 美走向宗教,皈依上帝。 中国灵肉兼顾,情、理交融;西方尊崇灵魂, 鄙视肉体 中国与自然同在,重视此在;西方向上帝赎 罪,企求来世 中国中庸平衡;西方纵欲禁欲
三、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
焦点、散点透视是中西画家绘画时对空间的不
同理解。 所谓的焦点透视,其实就是西方科学基础方法 中的远小近大、远虚近实规律的艺术运用。在 一幅画中,只有一个特定的视点,由远及近或 由近及远放射状的去表现景物。是“一元化” 透视的绝对体现,透视法的结果是可以重复 的 。《宫娥》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 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 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 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
西方绘画努力从科学天地中寻找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学、 色彩学等学科渗透到绘画中去。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 于真和美,真指对象的真实、环境的真实。它讲究比例、 明暗、透视、解剖等等科学法则。 中国绘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易经(公元前18世纪~7 世纪)就以六条基本线的完形和断裂组成不同的图象。中 国画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 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 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 现转向表现。唐伯虎《吹箫图》 “ 传神说”从人物画移到了山水花鸟画,山水花鸟得到了 人格化的表现。明朝唐志契说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 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指的就是画家要表现 自己的真性情。
散点图的优点
而散点透视是指中国画的构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时间和空间相结的一种表现方法。 宗柄就说过,画山水“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 浸流”。荆浩提出画山水要“搜妙创真”,都表现出用散 点透视表现出自然美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论”: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 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每远每异,所谓山行步步移也, 每看每异,所谓山形幅画上综合交错地使用三远法 安排形象,在长卷中更能使景物有起有伏,有隐有显,有 开有合,将散点透视和艺术表现效果结合在一起。 散点透视给画面带来了整体上的音乐节奏感与和谐感。
中西方美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基本差异
一、表现性意象和再现性具象
二、“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 三、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 四、线的节奏、笔情墨趣和光影韵律、丰富
色彩 五、诗书画印、画中有诗和“诗画分界”、 以戏入画
一、表现性意象和再现性具象
东方艺术是重表现的;西方艺术是重再现
的 中国绘画是尚意,西文绘画是尚形; 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文绘画重再 现,重理性。 梁楷(南宋)的《泼墨仙人》通过夸张、 变形和狂放的笔意来表现的 。 17 世纪荷兰通派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 的女人》,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如达 · 芬 奇所说的“绘画要象镜子般映照自然”
无论是东西方人类在生产劳动、文化娱乐活
动中都要在人本身之外寻找支持和依赖。就 是说,要找到力量和归宿。这方面东、西方 都是一样,找到了一个权威的东西,就是 “合”的过程。西方找到“神”,中国找到 了“天”,于是形成了“神人合一”和“天 人合一”这也就是中西美术的差异之一。 中国古代画家多以儒家的思想来看待绘画的 社会功能,审美方面则以道、释思想为指导, 用道、释的宇宙观去领悟自然。中国绘画的 审美心理,要求所描绘的东西直接诉诸人的 感官,诉诸人的情感和想象,也即“天人合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