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诗经·秦风》与秦文化
何 晶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秦风》是《诗经》中跨越年代最长的作品,创作时间从春秋初到秦穆公时期,共计161年。《诗经·秦风》反映了秦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对戎狄文化与周礼乐文化的接受与学习,也反映了其自身对这两种文化的兼容并蓄。由于秦的地域特点和民族传统,使其接受了戎狄文化的游牧骑射与尚勇民风;由于秦的东迁,在周旧地生活,使其接受了周礼乐文化中的礼乐制度和思想审美特点。最终秦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点,秦人的自强不息与尚武进取等精神。
关键词:《诗经·秦风》;秦文化;秦地风貌
On Book of songs:Qin Customs and Qin Culture
He jing
( Xi '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the faculty of arts,Xi 'an,710065)
Abstract:Qin Ballads is the longest work in the Book of Songs", creat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Qin Mugong era, 161 years in total. The Book of Songs,reflects the
Qin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in which accept and learn Rongdi culture and Zhou Liyue
culture, and also reflects its own compatibility to the two kinds of cultures. Because of the
regional and ethnic features of Qin, they absorb the nomadic archery and courage-worshipped
custom of Rongdi culture; for the eastward moving, they live in the Zhou’s area, which makes
them take in the ritual system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hou Liyue culture. Henc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Qin culture is formed eventually, with unremitting self-improvement and
enterprising spirits of Qin warrior.
Key Word: The Book of Songs:Qin Customs; Qin Culture; Qin customs
2
绪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诗经·秦风》共十篇,包括《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秦风》从秦襄公记载到秦穆公、秦康公,共计161年,是十五国风中历时最长的地域民歌,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早期秦人的社会风貌和秦文化的一些特征。
特定的地域有特定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特定的精神文化又能产生精神产品即文学作品。《诗经·秦风》作为秦民族的精神产品反映出了秦文化的特征及其演进过程。前人对《秦风》的研究有30多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探讨。一类是从历史学角度研究秦风产生的时代问题。如李子伟和丁国栋先生所著的《论<秦风>产生的时代、背景》一文,他们从具体的每首诗去挖掘其产生的时代,从文中描写的盛水的器具、宴会上所用的乐器等方面进行探索,结合对《石鼓文》认识,详细的说明了《秦风》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地域。①一类是从文学角度研究秦风的艺术特色、文学风貌。如张从罗的《<诗经>与秦人心态》一文,从《小戎》、《无衣》、《蒹葭》、《渭阳》等诗中总结出秦人尚武品质和特殊的秦人情致,不仅分析了《蒹葭》的画面美和意境美,而且道出了歌词本身的一唱三叹的艺术韵味。②冉耀斌的《三秦诗派及其文化品格》谈到了后世秦陇诗人有关秦地、秦人、秦事、秦俗的诗篇,以及这些诗篇与“秦风”在诗文风格上的继承。③倪晋波的《出土文献与“秦世不文”论的终结》,文章利用出土资料重点阐释了秦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价值。④一类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了秦风的文化形成及文化特点。这类研究比较多,有田延锋的《<诗经·秦风>与秦的礼乐制度》⑤、延娟芹的《秦文化与楚文化之比较》⑥、张先堂《<诗经·秦风>与先秦陇右地方文化》⑦、王晓玲的《<诗经·秦风>文化简论》⑧和倪晋波的《春秋秦文化的“周化”及其文学的发生》⑨。多数论文都论及了《秦风》与戎狄文化或周礼乐文化的关系,但对《秦风》对这两种文化接受的演进过程及其原因关注较少。
《秦风》十首,表现出秦早期文化的显著特征,揭示了秦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此之谓夏声”。杜预注云:“秦
①李子伟、丁国栋.论《秦风》产生的时代、地域[J].诗经研究丛刊235-246.
○2张从罗.《诗经·秦风》与秦人心态[J].社科纵横,2002(6):43-44.
○3冉耀斌.三秦诗派及其文化品格[J].文学遗产,2008(5):103-110.
○4倪晋波.出土文献与“秦世不文”论的终结[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62-66.
○5田延锋.《诗经·秦风》与秦的礼乐制度[J].甘肃高师学报,2011(4):12-14.
○6延娟芹.《秦文化与楚文化之比较》[J]. 中国文化研究,2012秋之卷:109-117.
○7张先堂.《诗经·秦风》与先秦陇右地方文化[J]. 甘肃社会科学,1993(4):128-132.
○8王晓玲. 《诗经·秦风》文化简论[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0(10):76-85.
○10倪晋波.春秋秦文化的“周化”及其文学的发生[J].理论学刊,2011(4):119-123. 3 本在西戎汧、泷之西,秦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诸夏”,是指中原以正统自居的华夏诸族,这些以周朝为核心的封建诸侯国,都无不受周代文化的浸染。本文结合秦地地域文化、秦民族特点及秦风文本探究《秦风》中所呈现出的秦文化演进历程。
一、《秦风》与戎狄文化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自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至秦文公思念迁都关中,秦人以西陲即今天水一带为根据地,历经14代,历时三百多年。而自文公于公元前762年翻越陇山,抵达“汘渭之会”,其东进的过程很缓慢。① 2
相传秦的祖先原为中国西境的游牧民族,于帝舜時,派秦的先祖大费为驯兽师,赐姓嬴氏。后代造父以擅长御马为周穆王驾车。孝王時,命非子和其后代子孙在渭河上游(今甘肃省天水境內)为王室养马,并封其地为秦,为周王的附庸,号秦嬴。古时候天水等地与陕西宝鸡陇县、汘阳等地区土地相连,交流甚多。结合秦人早期的历史,对《秦风》产生的地域应当有了了解,《秦风》产生于今甘肃东部的天水与陕西西部的西府地区,即宝鸡地区。
(一)游牧文化传统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秦人一直与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戎狄族杂居,在争战不断的同时也有婚姻上的友好往来,可以说,戎狄文化的确在《秦风》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1、车马兵器
游牧民族是指从事游动放牧生产的民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民族,主要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的初期。古之秦地,山多林深,与北方的戎狄接壤,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秦国多战尚武的历史风格决定了《秦风》中多有车马兵器的描写。《诗经·小戎》一诗中对车马、兵器的描写是每章的前六句,用的都是复杂难懂的词汇细致的描画战车、战马及兵器的精良华美。《诗经·小戎》云: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 。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②
全诗浓墨重彩,俨如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彰显了秦人全民威武、兵强马壮的盛况。秦人的历史可谓是一部刀光剑影的战争史,而战争在秦人的眼中是最重要的事情。和战争相关的车马文化就是很好的体现。《秦风·小戎》就是体现秦人好车马的诗篇。我们把考古学家们发现的车、马、兵、饰等物和作品相比较后发现,无一不实。《诗经·驷驖》,开头就出现了四匹高大威猛的马,“驷驖孔阜”,
○1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6:8.
○2周啸天.诗经鉴赏[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166-167. 4 再写到“六辔在手”的人,字里行间彰显出秦人对车马的重视。①《诗经·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白额马的珍贵品种让诗人很得意,可以看出秦人对马匹的重视。《秦风·无衣》中描写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②这些兵器的型式与出土的秦文物一一对应,说明了早期秦文化中对战争的重视。
2、射猎技艺
秦人久居戎族之中,战争不断,难免受到西戎游牧民族的礼俗上的影响。一个民族所在的自然环境与其生产方式决定了其独特的文化心态。在秦国,重视畜牧业和狩猎要高于农业。《秦风》中反映的农业文明不多,而描写狩猎车马的却比较多。《车邻》、《驷驖》、《小戎》具体的列出来皆描写车马田狩之事。《诗经·驷驖》中“公曰左之,舍拔则获”,③秦穆公一声令下,猎物即被收入囊中,显示了穆公涉猎技术精良。而秦人要去抗击西戎的侵扰,从秦襄公时起,一直处于中原战争的洪水中。连年的战争让秦人的好战、自信、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与日俱增。这种好战与其所处的戎狄环境密不可分。游牧民族并不是以攻占城宇作为战争的目的,而是以掠夺和占有实物为主。秦人崇尚射猎与其所处的环境和其自身的喜马习俗有很大的关系,西部游牧民族本身就擅长射猎,大都有擅射的习俗,匈奴人有“儿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此天性也,因此,早期秦人的崇尚涉猎之风是受西戎人的熏陶。
(二)尚勇民风
秦人的战争充满了功利性,正如戎游牧民族对于战争的渴望。《秦风·无衣》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④
每段开头两句皆气势磅礴的写出了将士们的信心与勇毅,大家怀着无比激昂的斗志,这种战争使命感让将士们振奋,他们像蓄势待发的箭,等待发号者的施令,随时可以奔赴前线。秦人的尚勇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从气势上感染了很多人,在心理上给人造成了一种巨大的震撼力。结尾处以“与子同袍”、“与子协作”、“与子偕行”为誓言,展示出了一副勇毅的信心与慷慨赴死的决心。这种强大的气场构建了秦人心中的尚武精神。西周末,西戎杀周幽王于郦山下,秦襄公率兵救周,立下大功。因为秦人地处西北,靠近西戎,所以他们的神经是时刻紧绷着的,戎人的喜战与秦人的好战正好撞到了一起,为秦人尚武、自强不
○3周啸天.诗经鉴赏[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165-166.
○4周啸天.诗经鉴赏[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172-173.
○1周啸天.诗经鉴赏[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1:165.
○2周啸天.诗经鉴赏[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