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对各自叙事文学影响差异及原因探析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对各自叙事文学影响差异及原因探析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对叙事文学影响差异及原因探析
摘要:希腊和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神话,这些原始神话作为叙事文学
的源头,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对叙事文学产生了影响。但是相比于中国神话,
希腊神话对于西方叙事性文学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以说后世的叙事性文学只不
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希腊神话叙事模式、人物模型、故事情节等等而做的
延伸。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样产生了很多神话,但是这些神话对中国的
叙事文学影响却微乎其微。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两地神话的不同分析造成上述差异
的原因。
关键词:希腊神话、中国神话、叙事文学、原因
一、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对各自叙事文学影响差异
一般认为,神话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并通过
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
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鲁迅认为它是初民对天地万
物“以神抵为中枢”的解释。虽然希腊与中国在地理上相隔遥远,但是都经过
人类幼稚时期,因而都产生了大量基于想象力,富于故事性的的神话。这些神
话经由人们的口耳相传逐渐深入人心,又因为神话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叙事性,
所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神话自然而然地成为叙事文学的源头。哈里森就认
为文学起源于神话。作为文学重要分支的叙事文学自然也起源于神话。
但是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对各自叙事文学的影响,我们
很容易就能发现两者依然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希腊,叙事文学从源头直至后来
的发展演变都摆脱不了希腊神话的影响;而在中国,神话只是中国叙事文学的
源头,它开了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却没有在以后的发展中继续引着中国叙事文
学的流。例如,希腊最早的叙事文学当属前九世纪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
德修记》因其宏大的规模、生动丰富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成为叙事文
学的经典之作。这两部在希腊乃至世界叙事文学上都有重要地位的史诗,包含
着许多希腊神话的组合,借神话来推动情节,可以说这两部史诗都有着浓厚的
希腊神话色彩。而在中国则不然,神话叙事产生以后,中国叙事文学似乎就同
神话渐行渐远,而真正对中国叙事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历史而非神话。如,
明代小说大师冯梦龙就说过“史统散而小说兴,始乎周季,盛于唐,而浸淫于
宋。”(《古今小说序》)陈言《颖水遗编·说史(中)》也说:“正史之流而为杂史,
杂史之流为类书、为小说、为家传也。”
二、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对叙事文学影响不同的原因
同样的两个古文明发源地,有那么多相似的条件,两地的神话对叙事文
学的影响应该是相似的,而结果却与此相反。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
最直接的原因应该就是两地神话的一些显著的差异。
1、 希腊神话有完整的体系而中国神话零散、不系统
由于希腊与中国在自然坏境和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方式、国家政治形成、历
史与文化特征、人格结构等方面有差异,这就直接导致了希腊神话具有系统性,
而中国神话却零散而不成系统。[2]早在18世纪,法国小说家雨果在《克伦威尔》
的序言中就已经指出,希腊民族最初过着“田园式的游牧生活”,有利于“孤独
幽思和奔放的梦想”,希腊人们的思想如同他们的生活,“象天空的云彩,随着风
向而变幻,而飘荡”。他们因这种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创造了丰富多彩、情节曲折
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后来收集在《神话集成》里(相传为公元前二世纪的
雅典学者阿波洛多斯罗搜集 整理),到了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诗人赫西俄德的《神
谱》完成了对希腊神话的系统叙述。
反观中国,由于中华民族社会发展较快,较早地进入农耕社会,尤其是在黄
河流域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从事农耕,自然的恩惠较少,生活是艰苦的,因而
培养出“重实际而绌玄想”的民族个性。由于中华民族在古代缺乏热情浪漫的幻
想气质,导致中国神话长期停留在原生状态,形式是零星、片断的神话人物,大
多是兽形、斗兽形形象;没有汇集神话的专书,更谈不上集合的上古神话,构造
宏大的体系神话。中国神话相对不发达,始终未能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学形态。[3]
由于这种差异,希腊神话可以为叙事文学提供丰富的人物原型及叙事模式,
而对于零散的中国神话,即使后世作家想效法它的叙述模式,想从中获取灵感,
却会因为它的不系统而难以进行下去。
2、 希腊原始神话正常发展,中国神话被过度历史化
无论是在希腊还是在中国,神话开始产生时,其发展轨迹是大致相当的,都
是神话的大量产生。其后随着社会发展两地神话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这就是希
腊神话向文学方向演变,中国神话则主要向历史学方向演变。也就是说,希腊神
话保持着神话的特性,其瑰丽的想象、丰富的情节在历史之外独立自由地发展着。
相比于古代希腊民族强大的神话意识,中华民族更加重实际和人事,它的历史意
识大大强于神话意识。因此,神话逐渐被纳入历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话历史
化。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史家把神话的和史前的史实也都算做完全的
历史。”(《历史哲学》)就是说,中国上古神话的一部分,被史家改写成为历史。
神话中的许多人物,被描绘成雍容的帝王与人臣;神的行迹,也随之演绎为“历
史事件”。中国神话被编成帝王世系,形成“三皇”、“五帝”为架构的历史系统。
由于中国神话的历史化,这就使神话的故事因素和形象化描写方法,注入到中国
的史学中来。[4]这就是中国神话的历史化倾向的反映。神话本身随历史变形,这
是普遍的现象,但是中国神话的变形,使之历史化的现象格外醒目。历史化的实
质 也是一种“人化”,是人用历史意识解释神话,反过来神化了历史,“神话对
于宇宙和自然现象给予认可, 也对世俗和宗教的文化制度给予认可。”[4]由于神话
的历史化、世俗化,使得中国叙事文学原型的生成中,现实伦理道德、历史意识
等成分日益突出,甚至大于原始神话的影响。
3、 希腊神话描写丰富、情节曲折,中国神话缺乏叙事色彩
在整个中古时期,由于人们的思想为"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思想所统治,神
话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完全退出了中国文化系统。记载中国早期 神话的文献主
要有《山海经》、《淮南子》、(列子》等等,在占统治地位的文献《诗》、《书》、 《礼》、
《易》、《乐》、《春秋》等中,几乎寻觅不到神话的踪影。而在《山海经》等典籍
中神话的叙事形态又显得颇为简陋、零散和荒诞。从叙事艺术角度看,不同于西
方的“体系”神话,中国神话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关于神的完整丰富的故事情
节,没有神从诞生、成长、受难、死亡到复活的全过程的细节叙述,而表现为较
单一的概述:或是极简略的事件——如颛顼与共工争帝,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或
是表现神对某种使命的承担或精神的呈现——如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或是一种
奇特的形象的创造——如“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西山经》)
的西王母,等等。总之,其故事形 态和叙事方式与希腊神话、印度神话等都有
很大的不同。[5]神话角色无丰富的个性,故事的结构过于简单。同样是作为解救
人类的英雄,希腊神话在描写普罗米修斯时详略得当,情节引人入胜,可谓惊心
动魄;而中国神话在描写射日救民的后羿只是简单地交代后羿射下九日这件事
(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
九日。日中九鸟尽死,坠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似乎后羿本人在这个过程中
并没有遇到危险和考验。这样简单的情节自然无法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有益的
借鉴。中国神话对叙事文学的贡献不如希腊神话也就成了必然。
4、 希腊神话比中国神话更能适应叙事文学的需要
希腊神话较之中国神话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这就是希腊神话的人神一体。
希腊神话,将神人化,其神和英雄是感性的,激情的,往往是戏 谑和捉弄人类,
追求个人物质、肉体和精神的享受,表现出浓厚的人生欢愉和粗犷的声色之乐。
中国神话将人祌化,其神和英雄是理性的、严肃的,乐于为人类献身,表现出积
极的进取精祌。显然,希腊神话中业已人化了的神和普通的希腊人并没有太大的
区别。都具七情六欲,饮食男女,富于人类的鲜明个性。比如,花心的宙斯、善
妒的赫拉等等无一不是人性的反应。而叙事文学是需要反映人性的,是以现实中
的人为人物原型的,显然希腊神话的故事和人物符合这两个要求,这使得后世的
叙事文学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故事模式和人物模型。
而中国神话中的神是难以接近,超越了人性的,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难
以发现,当然也就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比如,人们一直认为《楚辞》是比较接
近希腊神话的,我们常把屈原比作荷马,把《离骚》比作《伊利亚特》。茅盾先
生就曾经说过“我们若要在历史化的神话以外找求别的神话材料,惟《楚辞》是
时代最古的重要材料了„„”然而尽管《楚辞》里的神话被称作最似希腊神话的
神话,我们还是不能否认屈原诗歌里的神话,也是比较抽象化,概念化的,缺少
鲜明的个性,缺少有血有肉的灵性,似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更少与凡人
来往嬉戏,因而气氛沉重,形象威严,雍容大度,气象壮阔,不仅是至高无上的
权力的象征,而且是美德(圣)和全知全能(贤)的象征,却往往处在一种被动的偶
象地位。可见中国神话离人性之远,远离人性的神话自然就会被叙事文学逐渐抛
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114页,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2]叶芳婷:希腊神话的系统性与中国古代神话零散性的比较与原因分析[L],乐山师范
学院学报
[3]潘明霞:古希腊与中国先秦叙事文学源流异同论[L],山东外语教学
[4][5] 程金城: 中国神话与叙事文学原型生成的关系《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年 第5期 44-50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