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恩教育之我见

感恩教育之我见

感恩教育之我见
【摘要】我校历来特别重视感恩教育,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以文明
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自信教育、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项
教育”学校德育框架。目前,学生幸福成长、学校较快发展,家庭、
学校密切配合,默契和谐。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情境;奴化教育
日前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分析这些个
案,青少年犯罪呈现年轻化、团伙化、暴力化三大趋势;单亲离异家
庭子女、农村留守家庭子女和“网瘾”青少年这三大人群值得关注。这
些游走在社会、学校边缘的人群,对家庭、老师、同学和自己极端冷
漠,在时下国人回馈社会意识浅薄的背景下,使我不禁反思道德教育
中感恩教育的缺失。

我校历来特别重视感恩教育,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以文明习惯养成
教育为切入点,以自信教育、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教育”学校
德育框架。目前,学生幸福成长、学校较快发展,家庭、学校密切配
合,默契和谐。现就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几个
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

1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
激”。我对独生子女、单亲离异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子女和“网瘾”青
少年从生理、心理特征、学生目的、态度、能力、社会活动、交往情
况、家庭经济、父母感情、亲子关系状况等方面深入调查,彻底推翻
了我研究前的假设,我的结论是:学生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
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
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
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因此,感恩教育帮助人们
训练发现美好并对其感恩的眼光。常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
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
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从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
稳定、校园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2感恩教育的方法不是固定的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
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我便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
造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

2.1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
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
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
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
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
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
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
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比如说,对一个生病的学生,开始你可以故意不去看他,让他一
个人呆着,过一阵子慢慢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他就会深切体会到被
别人关照的”恩情”,以致以后遇到别人生病,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别人,
这样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又比如我班有个学生在考试时竟然忘了带笔,在其正着急得不得
了的关键时刻,你递上一支笔,想想这个时候肯定会激发起其感恩之
情的,以后看到类似情形,想到自己的这个经历,就应该会生出援助
之手的。其实这些情境都是一些感恩教育的手段。

另外,在日常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中进行渗透性的
感恩教育,在教材里编入一些感恩题材的课文,也是一种感恩教育手
段;请相关的名人名家讲关于感恩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也是一种手
段;还可以在特定日子以社团或单位出面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如教
师节、母亲节等节日晚会和广场聚会等。其实,我可以把感恩教育手
段化为具体的感恩教育方法。

2.2故事教育法。
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事故或
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
恩的道理。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生动有趣,吸引力特别大,效果
应该是非常显著的。老师用生动的感恩故事或忘恩负义的故事来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或直接谈看法,老师
最好是加以评述来达到教导学生的目的。

2.3实践锻炼法。
感恩教育的实践锻炼法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
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
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
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
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
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
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让学生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
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
会和感想。

学生的现身说法也是一种实践锻炼法的表现方式,把发生在身边
或自己身上的关于感恩的事情讲给他人听,增强感恩教育的现实感与
可能性。如:为妈妈倒一盆热水,帮妈妈洗洗脚。

3感恩教育的过程不是时断时续的
在深思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提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
何彻底改革现行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和狭隘的功利性,如何在学校德育
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全面注入感恩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从小
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学会与人沟通,形成情感上的自主发展
意识和能力;如何融入情感因素,建设科学、民主、情理交融的管理
体系,确立注重情感经验积累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
式;如何建立亲密互助、和谐互爱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学校特色的充
满健康情感的学校文化。

3.1开设情感教育课。
我将情感教育课引入课堂教学,引入学校校本课程,让每周20
分钟的情感教育课成为学生宣泄的渠道、交流情感的平台和陶冶情操
的摇篮。情感教育课不同于政治思想教育课和心理辅导课,它具有如
下特点: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性,发言机会的均
等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变性,交流沟通的广泛性,参与对象的多样
性,教学讨论的延伸性,注重经验的积累、情绪的放松和情感的共鸣。

3.2学科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合。
情感是教学产生最佳效果的保证。实现学科教学和情感教育的整
合是我又一研究重点。我积极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
“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操作规律;创设情感环境、人际环
境和活动情境,以及如何形成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多向折射
心理场;探索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情感活动促进、优化认知活动的基本
规律和操作方法。高中文科教学中研究的重点为创设情境,运用角色
转换原理,让学生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理解角色;理科教学中研究
的重点是模拟生活场景,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兴趣和实际操作能
力。

3.3丰富活动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应该渗透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我努力营造以情感陶冶为
环境特点的学校文化,创设了培养学生健康情感、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的品牌活动,如“亲情征文演讲比赛”、“约会劳模”等,使学生在生动
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教育。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我的感恩教育不是一阵风,不是时断时续的,
而是有载体传承、有制度机制保障的。

4感恩教育不是奴化教育
在感恩教育实践中,我强调让学生“吾日三省吾身”,诚然,谁敢
不会否认反思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反思只是对别人的感恩,那么在这
样的反思背后所丧失的就是,一个社会主体最宝贵的精神:自信、自
立精神。为此,我实施感恩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4.1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这要求
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
的情境之中。我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
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
育。

4.2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社区的整合力度。感恩
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难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长、
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可能有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
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社会教育
力量的整合上。

4.3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在学校
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
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
教育方式的选择也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征,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而不是一味灌输如何重要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感恩教育的理
想与现实可能有差距,老师要意识到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

4.4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这是感恩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
人、理解人。”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这是合情合理的。教育者关心学生,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

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就是
说,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
是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
鸣,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感恩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