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解析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解析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解析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中国十大文化名楼是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山西永济鹳雀楼、云南昆明大观楼、陕西西安钟鼓楼、山东烟台蓬莱阁、江苏南京阅江楼、湖南长沙天心阁、浙江宁波天一阁。

2012年10月,这十大名楼计划联合申遗,但是2012年113日上午,在2012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市长论坛暨第九届名楼年会开幕式上,我国11城市共同签署历史文化名楼保护"长沙宣言",宣言内容未包含10大名楼联合申遗,计划1.武汉黄鹤楼地理位置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旅游景区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

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

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

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以及节日。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

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

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旅游指南交通:乘坐旅游1号线、10路、64路、108路、401路、402路、584路、电车1路、电车4路均可到达。

开放时间:夏季:7:00-18:30 ,冬季:7:30-17-30门票:80元最佳旅游时节:春季和秋季。

历史文化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

黄鹤楼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2.南昌滕王阁地理位置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美誉,江西南昌滕王阁坐落于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

依城临江,瑰伟绝特。

旅游景区江西南昌滕王阁是江西南昌吉祥风水建筑,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

”“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

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

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

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笔峰”,滕王阁坐落于赣水之滨,被古人誉为“水笔”。

有古人亦云:“求财去万寿宫,求福去滕王阁”。

可见滕王阁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着的神圣地位,备受重视和保护。

现在的滕王阁是仿宋的建筑风格。

唐宋本是一脉相承的,宋代建筑风格是唐代建筑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宋代的楼阁建筑风格极窈窕多姿,建筑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成就。

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偕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

在第29次重建之时,建筑师们以此作为依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此书相当于现在的建筑规范),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

1983年10月1日举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阳节正式开工。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于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胜利建成,这不仅是给古城南昌增色添辉,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滕王阁是南昌的骄傲,是豫章古文明的象征,真乃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瑰宝啊。

旅游指南交通:市内乘2、7、8、302路公交车在滕王阁下车即可到达。

开放时间:4月1日至10月7日:7:30-18:0010月8日-3月31日:8:00-17:30门票:50元历史文化滕王阁,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后来重建高达29次,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创建的。

李元婴出生早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

”(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

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

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以“滕王”一名冠名之。

3.永济鹳雀楼地理位置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

旅游景区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唐宋时期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其中王之涣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

诗因楼作,楼因诗名。

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据传历史上的鹳雀楼后被元兵烧毁,成为国人一憾。

2002年10月,在各界人士关心下,鹳雀楼得以复建落成。

复建的鹳雀楼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座采用唐代彩画艺术的仿唐建筑,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

以鹳雀楼主体为中心的鹳雀楼景区分四个游览区:一是名楼游览区,包括门殿、鹳影湖、唐韵广场;二是黄河风情游览区,包括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园、柳园;三是山水游览区,包括苍山自然景观园、吉祥如意湖、鹳雀园;四是康乐游览区,包括蒲津康乐园、唐风马球场、日潭戏水园等人文自然景观。

旅游指南交通:到永济乘二路公交车,或者到永济乘三路公交车到普救寺转车开放时间:冬季:8:00 -17:30夏季:8:00 -18:00门票:淡季:50元/人旺季:60元/人历史文化鹳雀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

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

古城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云栖楼”又称“鹳雀楼”。

4.南京阅江楼地理位置阅江楼坐落在南京城西北的狮子山巅,濒临长江,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

旅游景区阅江楼是阅江楼景区的主要景点。

它座落于狮子山巅,山高78米,楼高52米,阅江楼主体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外观4层暗3层,共7层。

阅江楼巍峨壮观、气势磅礴,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在人们面前,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历史源远、底蕴丰厚。

岳阳楼、滕王阁和黄鹤楼都是以名人诗篇得以传世,而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所提出建造的阅江楼则以其“有记无楼”而更十分具有传奇色彩。

无论是从文学、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人文、文化的角度,都具有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阅江楼所设想的城、山、楼、江开阔画面和恢弘气势,古往今来为人们所神往。

二是设计精美,艺术高超。

阅江楼主体、大牌楼、主山门、碑廊等,其平面设计为“l”型,主翼面北、侧翼面西,显示出“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廉凤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的楼阁意境。

周围回廊雕有600多只神态各异的石狮。

整座建筑矗立于汉白玉须弥平台上,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色彩典雅,绚丽多姿。

展示了很高的文化品位、深厚的历史内涵。

三是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

阅江楼的建筑设计、色彩选定均以朱元璋在《阅江楼记》中所描绘的状况和神采为依据,以明代风格、皇家气派为基本方针,展示阅江楼之巍峨形态和磅礴气势,从而使其高度、体量、气势均与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相媲美。

四是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观赏视角。

阅江楼滨江而居,是观赏大江风光的最佳之处。

长江自芜湖由南向北到南京下关后,转向东流,其转折点恰好使阅江楼能两面观赏长江风光。

登上阅江楼,放眼远望,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背江而望,金陵全景尽收眼底。

进入夜晚,阅江楼晶莹剔透、流光溢彩,观赏长江灯火、城市美景更是一番绝佳的情景。

旅游指南交通:乘坐10路、54路、150路、21路、132路 18路、39路、12路、16路公交车即可到达。

开放时间:8:00-17:00门票:40元历史文化阅江楼的建设设想始于六百年前。

公元136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卢龙山(今狮子山)指挥8万伏兵,大败陈友谅40万军队,奠定了大明王朝建都南京的基础。

朱元璋称帝后,于公元1374年赐改卢龙山名为狮子山,下诏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为最佳,后被选入《古文观止》。

600余年来,虽有2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因种种原因楼终未建成。

随着改革开放春天的到来,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兴建“阅江楼”的动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

1997年市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部队搬迁、规划设计、方案比选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于1999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 2001年9月竣工并对外开放。

5.绵阳越王楼地理位置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的古越王楼,因时任绵州越王楼刺史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而闻名于世。

旅游景区2001年10月24日,越王楼重建工程破土动工,这是越王楼历史上的第三次重建。

在完成5000多万元的投资后因资金等原因,主体工程于2005年1月停工。

去年4月12日,绵阳市委确定开工续建越王楼。

续建的越王楼内外15层,底面东西宽66米,南北长88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群楼约6000平方米。

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仿古结构,风格呈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屋盖琉璃瓦,1至5层将作为绵阳市博物馆,展出绵阳的上万件文物、唐代越王李贞的历史资料和历代与越王楼有关的诗作。

6楼以上将作为商贸、旅游观光的场所,成为绵阳标志性景观。

历史文化越王楼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唐代四大名楼。

越王楼始建于公元656年,3年时间完成,规模宏大,楼高十丈(即百尺),高度居四大名楼之首。

越王楼唐末宋初被一场大火烧毁大半,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

明代亦重建过一次,但明代的一场大火又将其彻底烧毁。

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陆游等历代名人登越王楼后曾留下诗篇156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