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回顾:
1.国外方面:国外很很早就有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理念的萌 发及实
践。 渔业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再生性, 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 代以前, 印
第安人在观察到此特征, 并就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程 度建立了适合当时
发展的渔业可持续发展制度。随着社会的变 迁,可持续发展制度被过度
开发的制度取代。 导致了渔业的衰退。
加拿大科学家 H.Scott gordon ( 1954)《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Property Resource :The Fishery 》对海洋渔业资
源中存在的过度捕捞问题进行了解释, 他指出海洋渔业资源过度 业活动
的无序竞争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 使渔获量超过了资 源利用的最优
值, 政府等组织对渔业活动进行管理。 他强调对渔 业资源开发利用的
研究不能仅仅集中于生物学层面, 不能见物不 见人,必须同时加强经济
学研究。 1968 年 Garrett Hardin 在《科 学杂志》发表的文章受到了
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他指出,自由 竞争无法实现渔业的良性发展, 由
于“自由准入”的存在, 没有 哪个人会承担资源状况恶化的全部成本,
其结果就是“搭便车” 和过度开发, Hardin 将此命名为“公地的悲
剧”。 Francis
T.Christy 于 1973 年在 Scott ( 1955)的独占性所有权思想上提 出
了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 individual transferable quota
利用的原因在于渔业资源的公有性而非私有。 他认为由于渔民渔
简称ITQ)。该制度提出后,Moloney和Pearse (1979)等人又 对 ITQ 进
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按照他们的观点, 能力的增加、
过度捕捞的出现, ITQ 制度在确定渔业资源总可 捕量
( TotalAllowable Catch , 简称 TAC) 的基础上, 将
TAC分成若干份渔获配额, 分给渔民及相关组织, 允许他在渔
获量配额范围之内自由捕捞, 当其渔获量达到配额后,禁止该 渔民或组
织在该年度内从事该鱼种的捕捞, 同时配额作为一种财
产,可以如同其他财产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或交易。
年代以来的相当一段时期, 我国渔船数量一直在增长。 直接照搬 别国
的 ITQ 制度的实施有可能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我国更多 学者关注于成
立渔民组织。郭文路等( 2001)详细介绍了我国台 湾地区的渔民合作经济
组织的发展状况, 深入分析了它对渔业经 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高健
( 2006)运用组织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 学理论深入分析了建立渔民合作经
济组织的合理性, 得出我国海 洋渔业经济发展通过市场自我调节相结合
和宏观调控和双向结 合的方式是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
径。唐建业
2006)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国 《渔业法》中的捕捞限额制度, 就我国现
实结合国外个人可转让的捕捞限额制度, 对该制度在我 国实行提出了设
想。 杨正勇( 2006)从 Williamson 的视角出发, 分析了我国引入个体
可转让配额制度时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 降 低交易成本, 应当在大的
渔区首先实施该制度, 同时通过转产、
为避免捕捞
2. 国内方面: 中国是一个渔民众多的渔业大国, 20 世纪 80
转业来降低捕捞渔民的数量。杨正勇( 2006)深入研究渔业经济 活动中
信息不对称对捕捞转让配额制度的效率影响, 提出了通过 成立地方主导
的渔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地区渔村渔民自治过程 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
式。杨立敏( 2007)对日本的渔民合作经济 组织实现形式和管理模式进
行研究, 得出政府、 渔民合作组织和 个体渔民三方之间在博弈中能够
自觉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并结合我国现实提出了我国渔民
合作组织建设的实现途 径。
二、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1980年,联合国环境开发署委托国际自然基金保护联盟制
定了《世界保护大纲》,其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之术语。
告中提出的定义,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自身
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渔业资源产权的不清晰是 导致目前渔业资
源走向衰竭的主要原因,趋于“谁捕捞、谁占 有”不具有明确化占有关系
的财富, 自由准入下的恶性竞争模式 导致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竭。 长期
以来,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资源 保护,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渔业资源,
例如:严格规定资源开 发工具,明令禁止使用一些渔具,同时实施了相应
监管制度,例 如对幼鱼比例进行检查, 可惜效果却不尽人意。 由于在利
益的驱 使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混杂的渔具的产生, 增加了渔业
捕捞强度, 使得人们对渔业资源的利用超出了环境承载容量。 因 此,海
洋渔业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状况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寻找原 因,要促进海洋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
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广为接受的是挪威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 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