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检测站管理办法

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检测站管理办法

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检测站管理办法 (修改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检测站(以下简称“治超检测站”)管理,规治理车辆超限超载(以下简称“治超”)行为,形成全国性超限超载车辆监控网络,建立长效治超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道路交通安全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30号)等法律规和规性文件的规定,结合全国治理车辆超限超载的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治超检测站是国家为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对车辆实施称重检测、超限超载认定、纠正和查处行为的特定场所,是公路保护的执法设施。 治超检测站是公路附属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治超检测站的设置,应当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布局、因地制宜、适时调整的原则,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请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设置的治超检测站,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不得擅自变更用途或撤销。 第四条 根据功能和需求,治超检测站(点)分Ⅰ类、Ⅱ类和Ⅲ类三个类别。其中Ⅰ类治超检测站用于把控全国性路网的重要关口;Ⅱ类治超检测站用于把控区域性路网的重要关口;Ⅲ类检测点主要用于防绕堵漏。 Ⅰ、Ⅱ类治超检测站采取设施设备固定、组织机构固定的设置方式;Ⅲ类检测点可采取位置预留、移动设备检测、组织依附于Ⅰ、Ⅱ类治超检测站的设置方式。 本办法所称治超检测站,非特别说明时指Ⅰ、Ⅱ类治超检测站。

第二章 职 责 第五条 治超检测站点是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由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治超工作和履行超限超载治理职责的主要执法场所。 第六条 治超检测站的管理应当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监管、规运行的原则。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作为治超检测站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治超检测站的规划建设、设施维护、运行管理的组织领导、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并会同公安等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治超检测站工作和运行的相关规章制度,规辖区治超检测站的运行。 市、县交通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负责本辖区治超检测站的建设、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公安等部门共同检查、督促治超检测站执法机构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第七条 治超检测站应当设有固定的执法机构,配备固定的执法队伍,其主要职责: (一)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公路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各级政府和交通、公安等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 (二)制订工作实施计划,建立健全检测执法的各项工作制度; (三)依法承担车辆超限超载治理的具体业务工作,主要是对在公路上行驶的货车进行称重检测和超限超载认定,查处、纠正和消除超限超载违规行为; (四)组织超限超载车辆的卸载、驳载,组织卸载货物的存储、保管及处理; (五)收集、整理和上报检测执法工作中各类数据,提供检测执法工作动态信息; (六)管理和维护治超检测站的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 (七)负责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八条 国家鼓励在治超检测站集中进行各项涉及公路交通的执法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使治超检测站成为公路路政、道路运政、交通安全、规费稽查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的场所。

第三章 治超检测站建设 第九条 治超检测站的基础建设遵循规实用、规模适度、功能齐全、便于工作的原则。 第十条 治超检测站站名统一称为“××国(省)道(高速公路)××超限超载检测站”。 治超检测站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全国统一标识(参见附图1);应当按照统一格式在检测区雨棚顶部标注治超检测站站名(参见附图2);应当按交通部技术规要求统一外观形象和颜色。 第十一条 治超检测站应当具有称重检测(包括初检和复检)、执法处理、卸载驳运、停车场所等基本功能区,以及必要的治安、工作、生活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 交通量较大、治理工作任务较重的治超检测站,应当在主线上设置不停车预检系统,预先筛选超限超载嫌疑车辆。 高速公路上的预检系统应设置在治超检测站前方800至1000米处,嫌疑车辆进站检测第一次告示应设置在治超检测站前方500米左右。普通干线公路以上距离可在确保安全畅通前提下视情缩减。 第十二条 治超检测站应当统一安装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应当具备实时登录及上传数据、打印执法文书、查询证照和记录等基本功能。系统设计应当符合交通部规定的数据交换标准。 第十三条 治超检测站应当规设计检测执法工作流程(参见附图3)、场区外交通安全设施、视频监控设施、通讯与照明设施及其他辅助设施。应当合理设计进出站场的连接辅道及场区交通组织。 治超检测站前方应当规设置治超检测站专用标志牌(参见附图4)。高速公路可设置2km、1km、500m预告标志和出口指示标志,普通公路可减设2km预告标志。 第十四条 治超检测站应当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规检测执法行为。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统一的人事、财务、档案管理及信息统计制度和监督考核制度,加强对治超检测站执法机构的组织管理和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 第十五条 治超检测站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公告栏,公示批准文件、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和监督等。 第十六条 治超检测站应当保持外环境整洁。站区不得随意摆设摊点,不得设置商业性广告和与检测执法无关的宣传牌。 第十七条 新建、改建公路的治超检测站在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置后,应当作为公路附属设施,一并列入工程预算,与公路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

第四章 人员和装备 第十八条 治超检测站执法机构应当纳入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正规编制。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应当协商在治超检测站成立联合执法机构,并协商委派站领导和执法人员。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治超检测站执法机构编制上给予支持。 第十九条 执法人员应当包括路政人员、交通警察、治安警察、运政人员、征稽人员等。人员编制从交通系统部和公安部门调剂。 Ⅰ类治超检测站每站配备执法人员不少于30名。Ⅱ类治超检测站每站配备执法人员不少于15名。Ⅲ类检测点的移动稽查人员依附于Ⅰ、Ⅱ类治超检测站的组织管理,并因此视情增加Ⅰ、Ⅱ类治超检测站的人员配备。具体配备标准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公安等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治超检测站可另行招聘必要的后勤保障人员,其数量控制在全站执法人员编制的30%以。 严禁治超检测站超编配备各类人员。 第二十条 治超检测站执法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遵守宪法和法律;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行;岗位所需的专业或技能条件;能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岗位所需的执法书及其他必需的从业资质证书。 具体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公安等部门协商确定。 第二十一条 治超检测站执法人员的录用或聘用,应当遵循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治超检测站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经常性组织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治超检测站执法人员录用或聘用的具体办法可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公安等部门协商确定。 第二十二条 治超检测站交通执法人员按现有规定统一着装,佩带标志,持证上岗。 治超检测站后勤保障人员着装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规,市、县交通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且应当与执法人员明显区分。 公安等其他部门执法人员按其所属部门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治超检测站应配备相应的执法专用车辆,用于检测、巡查和执行其他公务。 治超检测站所配备的交通执法专用车辆应按有关规定设置统一的标志和示警灯。专用车辆、示警灯不得转借他人,也不得从事与检测执法无关的其他活动。 第二十四条 治超检测站除设置检测、监控等执法设备外,还应配备必需的调查取证设备、通讯对讲设备、便携式检测仪等执法办案装备。 第二十五条 治超检测站的所有执法设施、装备应当安排专人保管,严格管理,严禁公物私用或挪作他用。治超检测站应当加强对执法设施、装备的维护管理,确保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第二十六条 治超检测站运行经费列入养路费支出预算,由市、县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其公路管理机构单独编报经费年度计划,经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和省级财政部门联合审批,统一划拨。 治超检测站运行经费应当专款专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借或挪用。

第五章 执法检查 第二十七条 治超检测站应当坚持联合执法的原则,交通和公安部门执法人员要密切合作,超限超载检测执法应当统一标准,统一行动,依法行政。 公安部门主要负责指挥引导车辆到治超检测站,维持治超检测站交通、治安秩序等工作;交通部门主要负责治超检测站维护和管理、检测称重、卸载等工作。 第二十八条 治超检测站执法人员查处超限超载车辆时,必须严格按工作流程规操作。 认定超限超载行为,必须经过科学检测,出具检测单据,当面告知超限超载量和处理依据。检测单据经车辆驾驶员签字确认后归档。 严禁通过目测的方式主观认定超限超载。 第二十九条 对可卸载的货物,应当按规定先行卸载,消除状态。卸载后的车辆应当经过复检,以确认不再超限超载后方可放行,禁止以罚代卸。 对运载不可解体物品的超限运输车辆,治超检测站执法人员应当责令其补办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 对运输瓜果、蔬菜、冷冻及其它易腐烂变质的物品、易燃易爆危险品的超限车辆,可不予卸载,但应当在道路运输证上登记行为并抄告有关执法监管机构。 第三十条 治超检测站应当坚持固定检测为主、流动检测为辅的工作方式。Ⅰ、Ⅱ类治超检测站执法机构可以设立移动稽查队伍,依托其所依附的Ⅲ类检测点进行移动检测执法。 移动检测认定超限超载车辆后,应当引导其至就近的Ⅰ、Ⅱ类治超检测站进行卸载处罚。但上条第三款的超限超载车辆除外。 严禁在同一地点进行双向检查,避免堵塞交通。 第三十一条 治超检测站执法人员在检测执法中要严格遵循法律程序,严肃执法纪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