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
泥鳅广泛分布于我国辽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以及越南、朝鲜和日本。
我国各淡水水域,如湖泊、池塘、河溪、水沟、稻田等处都有这种鱼。
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
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高档水产品,还含有脂肪、核黄素、磷、铁等营养成份被称为水中人参,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
泥鳅药用价值很高,泥鳅其肉或全体均可入药,药材名泥鳅。
其皮肤分泌的黏液也可供药用,药材名泥鳅滑液。
泥鳅具有补中益气、壮阳利尿等功效,是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
它已成为庭院养殖、坑塘等小水面养殖的主要品种。
一、生物特性1.形态特征:泥鳅体较长,前段稍圆,后段侧扁。
眼小,口下位,唇发达,口须5对。
鳞小埋于皮下,胸鳍、尾鳍圆形,基部有一圆形黑点。
体灰黑,并杂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色一般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
腹部颜色较浅,体表粘液丰富。
2.生活环境:泥鳅属底层鱼类,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泥鳅除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这是它特有的生理现象。
其肠壁薄而血管丰富,能进行气体交换,当水中缺氧时,它浮游水面,吸进空气,在肠管内吸收氧气,然后再从肛门排出废气。
除特殊原因外,一般不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
生长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27℃,当水温在5℃以下,或夏天35℃以上,以及天旱少水时,它都会潜入泥层中进行“休眠”,只要土壤中稍有湿气能湿润皮肤时,就能够维持生命。
3.食性泥鳅为杂食性,在幼苗阶段,体长在5厘米以下时,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
体长5―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除甲壳类、昆虫幼体、丝蚯蚓等底栖动物外,还摄食藻类、高等植物和有机残渣、碎屑等。
体长长到8厘米以上时,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硅藻和高等植物的根茎叶及种子。
泥鳅特别贪食,在天然水体中多在夜晚摄食,产卵期和生长旺季,也在白天摄食。
当水温在25~27℃时,食欲最旺,生长迅速,水温超过30℃或低于15℃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二、人工养殖1、池塘建设。
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1~5亩为宜,池深0.7m~1.0m,池塘可建成水泥池,也可以是土池。
土池池壁需用三合土捶紧,池底应夯实,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cm~30cm的肥泥。
进出水口用铁丝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2、培水与放种。
池塘放苗前,可用生石灰每平方米20~30公斤,带水消塘消毒。
池水保持30~50cm,并施入猪、鸡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用量为每亩200公斤~300公斤,待药性消失(10天后)池水转肥变绿,透明度在15~20cm后即可投放鳅种,规格为5~7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每亩5万尾~7万尾,有水流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增加。
3、饲养管理。
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需投喂粗蛋白含量在36%左右的人工配合饲料。
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
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泥鳅在水温15℃以上时食欲逐渐增加,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喂。
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应在15cm~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深度;当发现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
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发酵的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三、病害防治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等。
主要防治方法如下:1、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防治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
症状为,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
主要流行于夏季。
防治方法: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发病时,可在饲料中拌入氯霉素投喂。
水霉病:鳅卵防治用每立方水放食盐400克加小苏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时。
病鳅可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
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
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
流行于7~8月份。
治疗可用1克/立方的漂白粉或2~4克/立方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寄生虫引起的病害防治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
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
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治疗方法为按池水每立方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
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
预防主要是应在鳅种放养前用8 克/立方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克/立方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无公害泥鳅养殖技术规范1 环境要求1.1 场地选择水质清新,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
养殖池环境和底质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
1.2 水质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1.3 养殖池应选择或建造条件良好的池塘,以水泥池或三合土池为好,水泥池底部要求铺有15cm~20cm的壤土为佳,土池底质不宜为沙质土,池塘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围造,池壁高80cm~100cm ,进出水口要用铁丝网或尼龙筛绢围住,筛绢网目为0.15mm(20目)。
2 鳅苗培育2.1 池塘清整消毒鳅苗下池前10d~15d,进行清塘消毒。
先将池水排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cm~10cm时,每667M2用生石灰量75kg~150kg(加水溶化,趁热全池泼洒)。
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20mg/L的漂白粉用量进行清塘(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立即遍洒全池)。
清塘后一个星期注入新水。
注入的新水要过滤。
2.2 饵料培养2.2.1 豆浆培育法。
鳅苗下塘后,每天须泼洒2次豆浆(每100m2水面共需干黄豆0.5kg左右)。
下塘5天后,每天的黄豆用量可增加至每100m2水面共需干黄豆0.75kg左右。
泼浆时间为上午8时~9时、下午4时~5时各一次。
2.2.2 肥水培育法。
施经腐熟发酵过的有机肥,最好是鸡鸭粪,用量为每667m2用100kg~200kg。
水色以黄绿色为宜。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394的规定。
2.3 鳅苗放养2.3.1 鳅苗来源来源于国家级、省级良种场或专业性鱼类繁育场。
外购鳅苗应检疫合格。
2.3.2 放养鳅苗放养前,须先在同池网箱中内暂养半天,并喂1只~2只蛋黄浆。
向网箱内放入鳅苗时,温差不超过3℃,并须在网箱的上风头轻轻放入。
经过暂养的鳅苗方可放入池塘,以提高放养的成活率。
放养密度为750尾/m2~1000尾/m2。
有半流水条件的(如孵化池、孵化槽等)可放养1500尾/m2~2000尾/m2。
2.4 水质管理鳅苗下塘时,池水以50cm为宜。
鳅苗经过若干天饲养后,应适当加注新水,提高池塘水位。
注水的数量和次数,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隔1周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5cm左右。
保持透明度20cm~30cm.2.5 日常管理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
第一次巡塘应在凌晨。
如发现鳅苗群集在水池侧壁下部,并沿侧壁游到中上层(很少游到水面),这是池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换水。
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水质,并作记录。
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的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3 鳅种培育3.1 培育池准备3.1.1 清塘消毒同4.1。
3.1.2 饵料培养鳅种培育应采用肥水培育的方法。
在饲养期间,可用麻袋或饲料袋装上有机肥,浸于池中作为追肥。
有机肥的用量为0.5kg/m2左右。
3.2 鳅种放养3.2.1 鳅种质量放养的夏花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畸形,体长3cm以上。
外购泥鳅夏花应检疫合格。
3.2.2 放养基肥施放后7天即可放养。
一般放养密度为200尾/m2~300尾/m2泥鳅夏花,还可少量放养滤食性鱼类,如鲢、鳙。
有流水条件的,放养密度可加倍。
3.3 饲养管理3.3.1 饲料除用施肥的方法增加天然饵料外,还应投喂如鱼粉、鱼浆、动物内脏、蚕蛹、猪血(粉)等动物性饲料及谷物、米糠、大豆粉、麸皮、蔬菜、豆腐渣、酱油粕等植物性饲料,以促进泥鳅生长。
在饲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饲料的比重,使之完全过度到适应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蛋白含量为30%,配合饲料安全限量应符合NY5072的规定。
人工配合饲料中动物性和植物性原料的比例为3:2,用豆饼、菜饼、鱼粉(或蚕蛹粉)和血粉配成。
水温升高到25℃以上,饲料中动物性原料可提高到80%。
3.3.2 投饲量水温25℃以下时,饲料的日投量为鱼体重的2%~5%;25℃~30℃为5%~10%;30℃以上,则不喂或少喂,每天上、下午各一次,上午喂30%、下午喂70%。
经常观察泥鳅吃食情况,以1h~2h 内吃完为好。
另外,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水质条件酌情投喂。
3.3.3 投饲方法将饵料搅拌成软块状,投放到离池底3cm~5cm处的食台上。
切忌散投。
3.3.4 日常管理经常清除池边杂草,检查防逃设施有无损坏,发现漏洞及时抢修。
每日观察泥鳅吃食情况及活动情况,发现鱼病及时治疗。
定期测量池水透明度,通过加注新水或施追肥调节,保持透明度15cm~25cm。
定期泼洒生石灰,使池水成5mg/L~lOmg/L的浓度。
4 食用鳅饲养4.1 池塘养殖4.1.1 养殖池准备选择面积为667m2~2000m2的池塘,在食场上搭一个遮阴棚。
清塘消毒、饵料培养同5.1。
4.1.2 鳅种放养放养规格为5cm以上,要求大小整齐、行动活泼、体质强壮、无病无畸形。
放养量为放0.75万尾/100m2~1.0万尾/100m2。
放养前用4%~5%食盐水消毒,在水温10℃~15℃时,浸洗20min~30min。
4.1.3 水质管理池水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以20cm~25cm为宜,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
当水色变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氧量2mg/L以下时,要及时注入新水。
定期泼洒浓度为5mg/L~lOmg/L的生石灰,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
4.1.4 饲养管理4.1.4.1 饲料种类泥鳅为杂食性鱼类。
泥鳅的饲料组成与水温有关,25℃以下以植物性饲料为主,25℃以上以动物性饲料为主。
养殖时除了施肥培育天然饵料外,应投喂鱼粉、动物肝脏、蚕蛹、猪血(粉)等动物性饵料及谷物、米糠、大豆粉、麸皮、蔬菜、豆腐渣等植物性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