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应激微反应应用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许旺林宋胜尊

心理应激微反应应用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许旺林宋胜尊

-90-第28卷第3期江苏警官学院学报Vol.28No.32013年5月JOURNALOFJIANGSUPOLICEOFFICERCOLLEGEMay.2013

·侦查学研究·

心理应激微反应应用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

许旺林宋胜尊摘要:考察我国传统与现代的侦查讯问方法和策略,心理应激反应与微反应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注意和重视。心理应激微反应应用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还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当前对微表情的研究相对成功,但如何发掘微动作和微语义在侦查讯问中的潜力存在着理论和技术空白。关键词:心理应激微反应讯问侦查中图分类号:D918.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1020(2013)03-0090-08

广义的心理应激微反应包括微表情、微动作和微语义。其中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微动作是指有效刺激作用于特定个体时出现的瞬间的身体反应;微语义是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特征。①心理应激微反应应用技术作为一项集认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解剖学、网络技术多媒体分析等于一身的专业科学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还处于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进一步结合。笔者认为,心理应激微反应应用技术在我国司法审判、侦查讯问模式革新中蕴含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心理应激微反应的理论研究进展(一)我国古代侦查制度下微表情的运用西周时期,中国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就使用“五听”之类的审讯方式。据《周礼·秋官·小司寇》中记载“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据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注释,辞听是“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观察当事人的语言表达,理屈者则语无伦次;色听是“察其颜色,不直则赧然”,即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耳赤;气听是“观

收稿日期:2013-02-20作者简介:许旺林(1993-),男,福建漳州人,汉族,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学院2010级法学专业本科生;宋胜尊(1967-),女,河北深州人,汉族,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犯罪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认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河北保定,071000。①姜振宇:《微反应》,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4-6页。-91-

其气息,不直则喘”,即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理亏则气喘;耳听是“观其聆听,不直则惑”,即观察当事人的听觉反应,理亏则听觉失灵;目听是“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即观察当事人的视觉和眼睛,理亏则不敢正视。①“五听”审讯方式为历代王朝诉讼制度所采用,并在办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听”审讯方式的实质是通过观察被讯问者感官反应的特征和程度而确定其陈述的真假情况,是司法心理分析的一种手段,为规避刑讯逼供提供一种更为文明的司法审讯方式。西晋时期,廷尉张斐依据“五听断狱”又提出的比较系统科学的审判心理理论。张斐提出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论罪者,务本其心,审其情,精其事”。那么如何“审其情,精其事”呢?张斐在《晋书·刑法志》中论述:“喜怒忧欢,貌在声色;奸真猛弱,候在视息”,是故,“奸人心愧而面赤,内怖而色夺……仰手似乞,俯手似夺,捧手似谢,拟手似诉,供臂似自首,攘臂似格斗,矜庄似威,怡悦似福”。②张斐以心理学为基础,从言辞、情态、声色入手,对司法审判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中国古代的“五听”审讯方式以及“论罪者,务本其心,审其情,精其事”的司法审判基本原则,对中国现代融合侦查学、法学、心理学、逻辑学、医学等学科知识的“心理应激微反应应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二)我国现代对心理应激微反应的理论探究我国对心理应激微反应的研究首先是在探索情绪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情绪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境所引起的内心体验。③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是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言语表情。表情变化的同时也是情绪信号功能的体现。PaulEkman在《情绪的解析》中指出“每种情绪都会使我们的身体产生某种独特的反应;每种情绪都有独特的信号,我们的面部表情和声音就是最好的反映。”④国外学者研究认为面部表情可以作为判断情绪特征的一个客观标准之后,对面部表情的研究,日益为我国心理学界所重视。1985年,孟昭兰研究证实面部表情具有先天程序化的特点和跨文化的普遍性。⑤与此同时,彭聃龄等研究发现综合面部线索和情境线索会有助于提高判断的准确率。⑥1986年,王垒、孟昭兰等发现成人与婴儿的面部表情之间有很大的连续性,进一步验证了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特征的先天程序化的内在本质。⑦1989年,乔建中的研究表明,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的相对重要性依不同类别情绪的判别而异;上半部脸和下半部脸都是面部最富于表情的部位,都为面部表情的判别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两者的相对重要性依不同类别情绪的判别而异;表情强度对表情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⑧孟昭兰、乔建中等人关于面部表情与情绪判断关系的研究,对于心理应激微反应研究人在应激状态下机体所发生的一系列情绪反应提供了理论探索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内科研院所与学者将Turk和Pentlad提出来的PCA方法运用于人脸识别以及微表情研究领域,研究建立了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这一系统就是基于可见光下的中远距离人脸识别算法以及人脸微表情变化所体现的情绪特征而开发的公共安防智能报警平台,可对多路摄像头监控范围内的多个人脸及其微表情特征变化同时进行自动检测、跟踪和识别,并与数据库中人员的面部信息进行高效比对,实时对过往人员身份进行排查,一旦发现黑名单人员或可疑分子,后台自动报警,并指导安全人员极早采取防范措施。⑨

①百度百科:《五听的出处和内涵》,http://baike.baidu.com/view/48264htm.②房玄龄等撰:《晋书·刑法志》,金陵书局刻本清同治十年(1871)版。③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④[美]艾克曼:《情绪的解析》,杨旭译,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5页。⑤孟昭兰、阎军、孟宪东:《确定婴儿面部表情模式的初步尝试》,《心理学报》1985年第1期。

⑥彭聃龄:《情境线索与面部线索在表情判断中的作用》,《心理科学通讯》,1985年第2期。⑦王垒、孟昭兰:《成人面部表情及其判断的初步探讨》,《心理学报》1986年第4期。⑧饶虹:《近20年我国情绪心理学的发展》,《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⑨《中科奥森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背景》,http://wenku.baidu.com/view/afb637abdd3383c4bb4cd2df.html.-92-

PCA方法的基础就是Karhunen-Loeve变换(简称KL变换),是一种常用的正交变换。PCA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K-L变换抽取人脸的主要成分,构成特征脸空间,识别时将测试图像投影到此空间,得到一组投影系数,通过与各个人脸图像比较进行识别。PCA方法在微表情领域的研究是通过对人脸微表情图像的预处理,介入刺激源得出被测试者的基线反应,利用奇异值分解定理计算特征脸,读入人脸库,训练形成特征子空间,将人脸微表情训练图像和测试图像投影到上一步骤中得到的子空间上,采用线性分类器中的最小距离分类法的距离函数进行识别,同时通过对人脸微表情基准反应的比照得出相应结论。①因此,PCA方法在当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研究特定情境下微表情的变化以及表现特征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微表情的智能提取和识别提供理论基础以及计算机技术上的系统支撑,为心理应激微反应在侦查讯问中的智能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成熟,以姜振宇博士为代表的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经过五年探索,记录了10000条测试数据,以及与8家司法科研机构合作,对心理应激微反应进行诠释、分析和具体运用。姜振宇通过人在有效刺激下所做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真实可靠的微反应中,总结出冻结反应、安慰反应、叛逃反应、仰视反应、爱恨反应、领地反应、战斗反应、胜败反应等八种反应。心理应激微反应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经逐步推广,并在侦查讯问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三)心理应激微反应在国外的研究在西方,心理应激微反应应用技术源起于达尔文在其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中提出的“以人与动物的情绪表现的共同点为论据,为进化论作进一步论述,探求人的情绪的观点。这也是最早对人的情绪展开的研究。”②美国心理学家PaulEkman受到达尔文观点的启发,针对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人的面部表情展开研究。他深入新几内亚原始部落中,发现当地居民与西方人的面部表情有惊人的相似性。③在更深入的研究之后,他描绘出了不同的脸部肌肉动作和不同表情的对应关系。PaulEkman把其归结为一个体系,称之为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ialActionCodingSystemFACS)。PaulEkman将他的理论成果成功地运用到美国国家安全和司法侦查等领域。随着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深入,PaulEkman基于文化普适性理论下的微表情理论受到RachaelE.Jack等人的质疑。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情绪的面部表情并不具有文化普适性。④RachaelE.Jack等人利用能够将生成语法和视觉感知相结合的专门计算机绘画平台,通过对30名西方人和东方人的心理审视,重建了六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两组间跨文化的心理表征的比较对普适性提出了挑战。该研究表明,西方人这一组六种基本情绪都伴随着明显的面部活动,而东方人这一组并没有对这些刺激作出相应的微表情反应;东方人表达强烈情绪时伴随着与众不同的眼部活动。RachaelE.Jack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文化对基本行为的塑造方面的强烈影响需要相应的配合心理认知。这一结果驳斥了长时期以来的普适性假说,而是认为,六种基本情绪不具有文化共同性、不同文化的情绪反应程度不同、面部表情中的情绪信息在人类社会的相互交往中扮演着多样化的角色,认知配合和有共性标志的表情就被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塑造出来,并在文化群体的社会交往中得到实践。”⑤比照PaulEkman基于文化普适性研究下的面部行为代码系统、微表情训练工具的研究以及RachaelE.Jack等人的质疑,我们认为,在心理应激微反应的研究过程中,不能盲目遵从国外的现有理论,而

①田印中、董志学、黄建伟:《基于PCA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及实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6期。

②董宁:《微表情、微反应研究在侦查中的应用》,《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③Ekman,P.,&Friesen,W.V.(1971).Constantsacrossculturesinthefaceandemotion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7,124-129.④Jack,R.E.,Garrod,O.G.B.,Yu,H.,Caldara,R.,&Schyns,P.G.(2012).Facialexpressionsofemotionarenotculturallyuniversal.JournalofPNAS,vol.109,19,7241-7244.⑤Jack,R.E.,Garrod,O.G.B.,Yu,H.,Caldara,R.,&Schyns,P.G.(2012).Facialexpressionsofemotionarenotculturallyuniversal.JournalofPNAS,vol.109,19,7241–72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