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以三门峡市和渑池县为例

三门峡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知识创新基地,能够广泛地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从而有力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渑池县隶属于三门峡市管辖。近年来,渑池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渑池精神,以全面贯彻省、市、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渑池县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于促进渑池当地经济和三门峡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三门峡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三门峡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对渑池县域经济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渑池县域经济发展是三门峡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基础和依赖,三门峡和渑池县之间是互为影响、互为促进、互为支撑、上下依托的关系。尤其是2004年渑池县升格为扩权县以来,县域经济更是飞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区域中心城市三门峡的经济大发展,使得三门峡的城市竞争力日益突出,有力的奠定了三门峡作为河南省西部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效应。

一、县域经济在推进地级中心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三门峡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市县域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

1、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地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三门峡经济主要依赖下属县和县级市。以2010年为例,三门峡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74.39亿元,比2009年增长15.2%,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名列第一。2010年,三门峡市地方财政总收入81.72亿元,比2009年增长2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9.74亿元,增长19.8%。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为10.03亿元,渑池县、灵宝市、陕县和义马市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分别达到10.16亿元、9亿元、6.9亿元和6.08亿元,分别列全省第12、17、23和27位。除市本级以外,其它7个县市区的一般预算收入为39.7亿元,增长21.4%,占全市收入的79.8%。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本县(市)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为三门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大放异彩。

2、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地级中心城市集群化发展

影响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关键因素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助于推进地级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化和发展产业集群。渑池县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壮大优势产业规模,有力的促进了三门峡市的集群化发展。渑池县紧紧围绕这个思路,大力发展“一区四园”(即渑池县产业聚集区和天坛铝工业园、英豪煤化工工业园、仁村光伏产业园、果元工贸园)建设。这些工业园区的兴建,使东方希望、中迈碳素、南京雨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三门峡,不仅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和新的发展理念,而且各个企业集中连片,产生了聚集效应,为三门峡实现跨越式发展攒足了后劲。

3、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地级中心城市特色化发展

推进特色化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县域特色经济,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物色产品,充分发挥县域的资源优势。一是利用传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经济”。长期以来,渑池县委、县政府以打好“仰韶文化”这张文化特色牌为己任,以文化育县,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经济”。渑池县不断创新、拓展、综合发展煤、电、铝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以资源强县。三是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渑池县积极开发“山水经济”,在南村黄河湿地、仰韶大峡谷、红石峡、韶山景区等旅游资源基础上,挖掘开发新的山水旅游项目,以旅游推县。四是利用政策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制定和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发挥政策效应,以政策促发展。今年是建党90周年和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纪念日,以此为契机三门峡和渑池市县两级将围绕这个主题继续做好做大文化这张牌,为县域经济出一份力、为三门峡特色化发展增添有生力量、为三门峡经济腾飞添砖加瓦。

4、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地级中心城市品牌化发展

产业是城市的基础,品牌是城市的形象。渑池县强化“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区域”的发展理念,通过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工作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努力争创全国、全省名牌产品或商标,打造了一批精品名牌,仰韶酒、仰韶水泥、义翔牌氧化铝粉、仰韶大杏、“笃忠”牌辣椒和西瓜等等。坻坞小米和南村玫瑰2个无公害农产品获得国家认证,段村牛心柿、坻坞小米、仰韶大杏等“仰韶三宝”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河南南村玫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家企业被省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至此,在原有的旭源牛业有限公司、河南仰韶生化有限公司、河南尚正食品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渑池县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已达5家,占全市17家的30%,居三门峡市首位。品牌、名牌产品的培育和打造既是渑池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措施,又是三门峡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有力保障。

5、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地级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

按照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的规划,三门峡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重点为:三门峡市区(一城三区)、灵宝城区、义马和渑池城区、卢氏城区。三门峡将形成西有灵宝、东有义马渑池一体化、中有三门峡中心城区的“一主城区两副城区”的“大三门峡”。渑池、义马两地相距三公里,义马煤化工、渑池铝工业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经济实力分别位居全省第五和第十五位,财政收入几乎占三门峡市财政收入的1/3。在三门峡看来,二者工业基础好、经济关联度高、产业定位相近,强强连手后,将使义马和渑池成为310国道沿线城镇经济“隆起带”的龙头。义马、渑池目前已经完成总投资2.7亿元,道路全长4.08公里的义渑快速通道一期工程,义渑快速通道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槐扒黄河提水二期(西段村水库)正在收尾,两地城市日供水能力25万方,为义渑一体化做了积极的前期准备,为大项目的实施创造了条件。这些建设布局的实施有力的推进了三门峡一体化发展。 县域经济在推进地级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集群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品牌化发展、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县域经济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的最佳方式,是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二、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与特点

(一)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做法与特点

近几年,三门峡经济工作突出“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保民生、保稳定”五个方面,在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优化生存和发展环境,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继续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市县域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连年大踏步增长,走在了全省前列。今年一季度,三门峡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实现了“十二五”首季的良好开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累计完成83.5亿元,同比增长33.1%,增速居全省第5位。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加大,各项贷款余额361.8亿元,增长27.8%,居全省第1位。对外贸易强劲增长,进出口总值分别达2401万美元和2971万美元,分居全省第4位和第2位。实际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增速分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5.2亿元,增长2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9亿元,增长28.3%,收入规模在全省排名第9位。消费市场更加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1.1亿元,增长18.5%,居全省第4位。

1、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做法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门峡资源丰富,已发现矿藏66种,保有储量居全省前三位的有31种,作为资源型城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调整促转型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一是通过资讯化改造、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体制创新做强传统产业;二是高度重视发展污染轻、耗能少、运量小的“都市型工业”;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高新技术型、精深加工型、先进制造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壮大新兴优势产业、培育战略先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抓好特色农业,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0年,三门峡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0亿元,比2009年增长4.7%。全年粮食产量达63.25万吨,比2009年增长0.7%,仅次于1998年的63.55万吨,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水果产量达175万吨,同比增长8%。全年肉类总产量7.88万吨,比2009年增长4.4%;禽蛋产量4.76万吨,增长1.3%;奶类产量3.62万吨,增长4.9%。年末大牲畜存栏41.39万头,比2009年年末下降2.5%;生猪存栏64.72万头,增长0.4%;家禽存栏982.75万只,下降1.1%。特色农业稳步发展。按可比口径计算,全市果、牧、林、烟、蔬菜、食用菌、中药材、饲草等八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全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80%,达到80.2%,比2009年提高1.3个百分点。继续在全市开展了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竞赛活动,目前全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0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有477个村编制完成了村庄规划,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37个。

(3)壮大第三产业。一是不断推进服务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业。加快建设市文化体育中心、虢国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全面实施《三门峡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景区资源整合,开发完善黄河生态游、黄河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产品。三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积极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购置补贴,做好低排量汽车销售购置税减免等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四是积极培育扶持物流、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4)坚持产业集约发展。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和中心城市的功能分区,着力办好城市工业区和各类开发区。遵循这个思路,三门峡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引进了一批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大型工业项目。三门峡工业园、三门峡技术经济产业集聚区、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灵宝市产业集聚区、渑池县产业集聚区、陕县产业集聚区和卢氏县产业集聚区等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不断补充和扩大集聚规模,2010年7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242.8亿元,新开工项目119个,投产77个,在建125个,三门峡产业集聚区、义马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建设和项目引进不仅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和新的发展理念,而且各个企业集中连片,产生了聚集效应,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攒足了后劲,成功的提升了三门峡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整体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