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区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区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区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以金华高村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膨胀。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前沿阵地”,发展的好坏将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本文在以浙师大旁边的“高村”为例,具体分析了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特征,并全方位总结了城市边缘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高村;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走过的30年快速经济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城市发展速度惊人,同时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经济、社会和土地利用的问题也是严峻的考验。其中城市边缘区出现的问题尤其突出,严重影响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边缘区的定义 一座城市,有它的中心地带,边缘区域,还有远郊区县。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地衣模式”,即会像地衣那样向四周延伸。大城市都是这样,一边扩展一边把荒地、山峦和农田变成由沥青、钢筋和混凝土铺就的城市“熟地”。城市的扩展都是必然的,因而城市将一直会有城市的中心和边缘地带。 城市边缘区也叫城市交错地带,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发生变化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城市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和乡村的特征,是城乡互相包含、互有飞地和犬牙交错的地域,城乡经济联系紧密,是城市化首当其冲的前沿阵地。

二、城市边缘区的特征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环境向乡村环境转化的过渡地带, 是城乡建设中最复杂、最富变化的地区。一方面,它是城市郊区化的“前沿阵地”, 另一方面,它是乡村城市化的“桥头堡”,所涉及的问题远比纯城区或纯农村复杂得多。

1.城市边缘区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冲突地区。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直接产物,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体现在多个领域。政治领域主要指政府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两种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领域主要指城乡政府的经济管理模式, 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土地制度等方面,各自对居民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社会领域主要指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在城市以小区委员会为代表, 在农村以村民委员会为代表的职能和政府政策不同。

2.城乡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用地的扩展除了靠自身用地结构的调整外,主要还是通过占用城市外围的农田、荒地、林地进行外延发展。因而,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既有城市的特征又有乡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产业构成、人口结构和地理景观等方面。 土地利用主要由农村集体土地逐渐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例如高村原先的优良农田土地慢慢废弃,转换为建筑用地。产业结构也逐渐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口结构方面,非农业人口比重从内边缘向外边缘逐渐递减。高村是依附学校发展起来的,当地的人口以农业户口为主,但是学校人口流动很大,人口结构偏复杂。地理景观既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又属于城市与人文因素高度复合带,其表现出十分迅速和不稳定时空特征。 3.城市边缘区发展具有较强的动态性。 纵观城市近十年来的发展,不难可以看出变化十分地大。“今天”可能还是城市边缘,“明天”就可能发展为城市中心区的一部分。城市总是不断地向外扩大发展,以一种“吞没”的方式将内部用地功能逐渐向外置换,同时边缘区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动态性。

三、 城市边缘区主要存在的问题——以高村为例 高村是依附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起来的小农村。原先的高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每家每户都有农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浙师大的搬迁置此,高村也就跟着慢慢发展起来,各种为学校师生的提供服务的商店商铺、饭摊、宾馆、超市、洗浴室都随着拔地而起。高村的纯农村模式就此被打破,大部分农民都不再耕种,转而开始经营各种商铺或者租赁房屋。逐渐地,高村形成了一种农村户口的人干着非农业行业的模式,成为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边缘区。

城市化过程是城市与乡村之间资源、利益重新进行分配优化的过程,必然会触及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集体所有制的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制,同时要解决好农村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对农民做出一定的补偿。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化最活跃的地区,容易出现各种城市化问题。 (一)城市用地粗放消费,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建筑密度、容积率、用地强度普遍比较低是城市边缘区的特点,而且出现大量圈地,吞噬优良农田的现象。这些现象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粗放消费,浪费土地资源。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 传统农宅占地面积过大 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管理状态,农村基本处于无管理状态。就高村的农家而言,各家的农宅大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家家户户都有院子,占地面积普遍偏大,没有任何标准。 2. 盲目圈地,浪费土地资源 圈地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盲目圈地,另一方面是政府圈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市中心的可利用土地越来越稀少,一些企业会外迁,给政府提出条件,就会实施圈地。而政府为了招商引业,会给企业一定的土地、收税方面的优惠,使得企业圈地成为现实。而政府圈地主要是利用“产业集聚区”圈地,使得一些优良农田被圈。 高村由于没有工业和企业的迁入,没有这方面的发展,所以圈地情况还好。但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规划好,亦会产生圈地现象。 3.随意建设,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城市边缘区,长期处于长期被忽视的状态,出现大量随意建设的现象。就高村来说,人们通过各种小商小业挣得一部分钱,就会着手重新建房子,可供出租使用。一般都会在原来房宅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范围,建设中高层建筑,在原本过大的住宅面积上进一步扩大,使得建筑面积过大,浪费土地资源,而且布局散乱。 (二)人口构成复杂且流动性大 相对城市和乡村来讲, 城市边缘区是人口构成最为复杂的地区。城市边缘区的人口主要由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构成。常住人口中又包括本地的农村人口,部分寻求良好环境的富人。流动人口就更为复杂,由于生存成本比较低,而且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宽松,会吸引其他地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比如说高村,常住人口主要为本地的农村人口,而流动人口就浙江师范大学的每年不断更换师生就有一万多,另外还包括外地来的民工,各种小商贩,占了很大的比例,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人口的复杂必然会带来管理方面的难度,更何况高村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容易造成治安问题。 (三)规划缺失,土地开发与建设无序 城市规划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空间发展结构导致城市规划与周边乡镇、农村规划严重脱节。乡镇政府是一级政府行政机关,而街道办事处仅是区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乡镇政府独立性较强, 往往自己编制规划, 很多农村也是如此, 缺乏统一部署,建设时往往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无序建设,像是城市区域中的“斑点”。这些城市“斑点”现象严重阻碍区域发展。 (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 在高村转一圈,几乎看不到基础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他城市边缘区域也是相同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边缘地区用地犬齿交错,连绵性较差,投资者在利益的平衡下,不愿意在此建设几乎无收益的公共服务设施。而极少部分的社区会建设施,建了也是在内部。而农村根本就不会出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五)生态环境遭破坏 由于没有工业的介入,高村的生态环境并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也已经不能跟原先的纯农业环境相比了。生产和生活的垃圾乱堆,由于无章的扩建和破坏,很多区域出现裸露的黄土。 如果是迁入工业的城市边缘区,则会对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加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四、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高村为例 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重要而又脆弱的环节,要发展好城市化,就不能只看短期的利益,要发展好城市边缘地区,从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着手,使其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观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做好两点。一是征地拆迁或者扩建要做好前瞻性工作。城市边缘区不应该是今天这样脏、乱、差的形象,拆迁或者扩建前,要先解决好农民的安置,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二是再建设和扩建都要事先做好统一的规划。确定要规划的区域,然后结合本地资源的特色,建立良性的工业区或者自然、人文生态区域,优先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对于传统的农业区,可适当保留原有的适合耕作的土地,并积极改进生产技术 (二)编制科学、可靠、可行的城乡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趋于复杂,以至于出现个别地方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式, 再加之规划理论的陈旧,仍然使用城乡二元的规划模式,编制的城市规划就不能指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不能引导城市边缘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建立合适的城乡发展模式 虽然目前我国实施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乡村规划)模式,然而各层次规划严重脱节,尤其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严重脱节。只有将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形成城市——乡村——居民点的纵向体系,才能城乡协调发展,防止出现上下严重脱节的现象。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同时,研究城市发展方向,构建合理的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白地带(城市边缘区)一并考虑,统一规划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边缘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有人可治”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四)健全城市边缘区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我国一直采用的是城乡分治二元的管理制度,这就导致城市边缘区管理落后、秩序混乱。因而要提高城市边缘区的管理水平,在管理体制上,应按照城市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城乡二元的一元化管理体制,在依法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镇改街”和“村改居”工作,加快基层管理组织的城市化。 在管理体系上,应建立以街道、社区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引导村调整自身的功能,逐步转向以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为主,不再直接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管理方式上,应实现由“户籍属地管理”向“居住地治理”的转变,形成以城市社区为基本单位的居民依法自治的新型治理模式。 (五)高村未来的发展 高村作为依附浙师大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边缘区,未来的发展以居住和第三产业建设为主。把高村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其中传统的农田部分,仍然保持,种植总作物,发展为浙师大食堂的新鲜食物的提供点;靠近浙师大的圈层统一建设规划商铺、超市、餐饮店以及旅馆业、农家乐、邮政等服务业;稍远的圈层则规划为住宅区,供当地居民和从城市中心迁出的居民居住,并配套相关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把高村逐渐城市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