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朗的美在意象摘要:“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或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
以“意象”为主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也一直占主导地位。
现在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才他美学精神在当代重要的价值显现。
叶朗的“意象”论美学,是长期研究中国和西方美学,艺术,哲学的结晶。
以“意象”为核心,或本体构建起了“审美感兴,审美意象,审美体验三位一体”的“意象本体论美学体系”。
【1】376关键词:美学,意象,审美叶朗的“美在意象”给我们介绍了意象在论美建构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深入到美学本身作细致的研究和考察,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意象,什么是美,在生活中更方便,更快捷地运用这些知识。
叶朗的“意象”论美学,在他大量的著作中,最能代表其理论形态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美学史大纲》、《现在美学体系》以及《胸中之竹》等,这三部著作恰好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以“意象”为主体的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史大纲》立足本土文化传统,注重东西文化传统的参较,为建构其现代形态美学体系而寻找了历史渊源,《现在美学体系》则是从横向的维度对“意象”美学作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化论证和描述。
《胸中之竹》则注从的微观角度上对“意象”论美学进行多侧面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深化,其标志是明确提出“美在意象”【5】267 的本体论命题,这一命题是对中国传统意象论美学,尤其是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理论和整体推进和发展。
让我们明白美在意象的理解,可以很好的利用,发挥。
一﹑对美和意象的理解1﹑什么是美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由这个基本观点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是在有限的显现形式中的观念;美是被视为观念之纯粹表现的个别的感性对象,因此在观念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感性地显现在这个别的对象上,而在个别的感性对象中,又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观念的纯粹的表现。
从这方面说,个别的对象就叫形象。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草的东西都是美的。
叶朗认为,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不论是“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中的“美”,或者还是“西施是一位美女”中的“美”和“西湖的景色很美”中的“美”,全是指“美的”说的,都不是“美是什么”中的“美”或者说都不是“美”。
广义的美,上面所引的话中可以看出,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的东西。
不过在我看来,以之为美,就有把“美”当标签乱贴之嫌了,因为把“一切审美对象”都包括在内的东西称为美。
2、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叶朗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
叶朗认为,在中国传学中,“意象”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概念或核心范畴。
“意象”思想的理论资源十分丰富。
他还认为“意象”不只是“意”﹑“情”或“物〝﹑“景”,也不等于“情”和“景”的简单相加内在的﹑欣和的﹑一切流通的东西。
因此,他说:“对于我来说,‘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统一,是一个完整的﹑内部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1】380二、美在意象1﹑胸中之竹郑板桥的《墨竹图》刚劲苍健,生气勃勃,是艺术家性格的显现。
【2】22—23 板桥因此提出了创作墨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其中第二阶段的胸中之竹(意象之竹)的]阶段,这就是艺术构思阶段,在这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形成的对象进一步和艺术家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经过想象,构思,加工和提炼,就产生了审美意象。
意象之美给了他不少灵感,同时也为他的作品添加了不少色彩,也给了我们很多学习的内容,增加我们学习的内涵,让我们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有一定的帮助,能够更轻松,更愉快的学习,意象之美,在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他真的挺好的。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
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
它的美在于意象,给我们很美的感受。
三、“意象”论美学建构的依据1、意象与美的理论关系叶朗在建构其美学体系时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同时还融入了西方的现代理论,这些理论都统一于“意象”。
“意象”是叶朗期的美学研究中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资源里提取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范畴。
叶朗以意象作为本体建构起一个富有民族性而具有当代性的美学体系,这与他对美学的理解是有很直接的关系。
叶朗认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近代的事情,从时间上说不过两百多年但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精神追求,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却是历史悠久的,美学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
同时他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类所持有的精神活动,什么活动,是对于物质生产活动,实用功利活动的超越,也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超越。
2、意象与美的历史依据就历史依据而言,叶朗认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什么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的内容占比重最大。
”[4]3而“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是“意象”。
同时认为一切什么活动都要离不开意象的创造。
它对艺术的活动和审美活动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围绕‘意象’这个范畴展开的。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美’就是‘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是广义的美。
”只有抓住意象才可以把握整个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网络。
叶朗以大量的事实和材料论证了这一观点。
3、意象与美的理论研究叶朗通过对西方现当代的研究和反思,认为无论是西方美学还是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都发生转型。
这一点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传变上则是由“主客二分”传变的“天人合一”。
他说:“与此相联系,西方现代美学也突破了‘主客二分’的模式走向‘天人合一’式的体验美学。
”“现代西方体验美学是以现象学以及现象学派生出来的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就其主流来说都是把世界割里成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而体验美学就是消灭主客体的分离,也就是扬哲学传统中弃‘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海德格尔就是这一传变的划时代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只是人活动于其中的世界。
人在认识世界万物之先,早已与世界万物融合在一起,早已沉侵在他们活动的世界万物之中,人在此是澄明,是世界万物的展示口,世界万物在此被照亮。
”【3】6—7世界万物被‘此在’‘照亮’的过程就是审美感兴,审美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意象或意象生成过程,这个意象世界不同于物理世界,是“我”与“世界”欣和合漡,一气流通的有意味的“本真状态”世界。
这种人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味世界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它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的四.关于意象的结构,特征,性质等问题1、意象结构就意象结构而言,叶朗认为,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情、景的统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在这个统一体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离的,否则就是虚情或虚景,这样是不可能构成审美意象。
同时,一想也不是情、景的简单相加。
意象既不同于情也不同于景的一个新的质,因此,意象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情,也不还原为单纯的景。
只有情景交融一气呵成才构成审美意象。
2、意象特征就意象的特征而言,叶朗在研究和阐释古典型意象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夫之的理论时认为,审美意象具有具体性、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等特征。
审美意象蕴含的情就不是有限的,确定的,而是宽阔的,带有某种不确定性。
3、意象性质就意象的性质而言,叶朗认为,审美活动是物理世界和功利世界之外建构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广义上的美,而审美意象是审美感性或审美体验的产物。
既不在心也不在物,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意向性之中,在这种意向性关系中,客体主体化了,主体对象化了,从而是感性个体的“我”融浸于生活和世界之中,同生活和世界结为一体,去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体味其中的“真味”。
此外,叶朗还对意象进行的分类,他认为从意象的生成过程中,意与象的关系即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来看,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三类,兴象、喻象和抽象并且从意象的构成关系考察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意象,构成特点和方式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
叶朗由对美学的理解和定位,大量借鉴了美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西方美学的精华。
美在意象,无论是作家,画家,艺术家还是什么都可以从他们作品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1]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J].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何林军.美学教程[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叶朗.胸中之竹[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