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浅析
思主义“把他的根据置在唯物史观的上面, 育了瓦解它的力量,所以,“社会主义社会,
依人类历史上发展的过程的研究, 与其中 无论人愿意要他不愿意要他, 他是命运的
发见历史的必然的法则,于此法则之上,主 必然的出现,这是历史的命运”輥 輱 訛。
张 社 会 主 义 的 社 会 必 然 的 到 来 ”⑧。
李大钊对于社会主义的思考, 同他个
析
[关 键 词] 李大钊;社会主义;形成脉络;启示。
[作者简介] 朱晔文,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一、社会主义思想形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 是一个 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支 离破碎的中国,它内无民主,外无独立,人 民无时无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的知 识分子向来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李大钊就 是其中之一。 1913 年对人民疾苦有着深切 感触和强烈爱国热情的李大钊在《大哀篇》 中苦叹:“所谓民政者, 少数豪暴狡狯者之 专政,非吾民自主之政也;民权者,少数豪 暴狡狯者之窃权,非吾民自得之权也;幸福 者,少数豪暴狡狯者掠夺之幸福,非吾民安 享之幸福也。 ”①“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 民也! ”②这种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民命 运的关切,坚定了他“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 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的信念。 在这伟大信念的指引下, 年轻的李大钊开 始了对中华民族振兴道路的探索。 在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中,资本主义宪政 思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强调宪法的重要 性,对弹劾做了较为确切的论述,并主张实 行西方的政党政治,推崇资本主义的法律制 定程序,尝试通过改良的途径运用资本主义
60 社会科学论坛 2 0 0 9·2(下)
政法·社会
才能进一步应用于实践中去,并使其产生作 作”輥 輯 訛。从这点上看,李大钊对历史的态度恰
用、达到理想的效果。 他在《中国的社会主 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
义及其实行方 法 的 考 察 》中 提到 :“为 了 使 一
李大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
李 大
般人民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应首先翻译 是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 而是采取思考分
钊 社
各国最简明扼要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名著,进 析的态度。 虽然他承认马克思的学说是一
会 主
而深入研究中国于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其实 部伟大的时代巨作, 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
义 思
行的方法。”⑦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李大钊 不例外地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在李大钊的
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认识,到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再到把
胡适是实验主义的信徒, 十分推崇西 理论应用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李大钊
方的实用主义哲学。 在此基础上他指出, 坚定得走上了社会主义救国的道路。
“主义”都是虚设骗人的,不能拿“主义”来
包治百病。 因此,他极力主张放弃一切“主
二、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精神的。 他注意到“历史上显著而最可注意 方式推翻原有资产阶级的统治,代之以无产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
义思想的影响, 并为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
虽然此时的李大钊仅仅是一个具有了 究做好了准备。
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但从他的
出于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李大钊开始
话语中可以感受到, 他已经对社会主义抱 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以《我的马克思主
有很大的信心, 这种信心来自于他对社会 义观》为代表,他第一次较系统的介绍和阐
2 0 0 9·2(下) 社会科学论坛 59
政法·社会
到中国。 李大钊前瞻性地预示中国革命的 等同起来,辨证地去理解,提出“问题”与
未来,他写道:“革命的情形,和俄国大抵相 “主义”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李
李 大
同。 赤色旗到处翻飞,劳工会纷纷成立,可以 大钊认为, 任何的实际问题都需要众力共
析 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他认为:“这大群众里 问题的“根本解决”,认为在解决之前需要
面的每一个人、一部分人的暗示模仿,集中 一个“预备”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
而 成 一 种 伟 大 不 可 抗 的 社会 力 。 ”⑤而 这 种 灵活的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社会运动, 阶级
社会力就是引起世界变化, 引导世界潮流 斗争,社会改良等,而具体到哪种运动就要
他的社会主义观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 人在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中推崇人性、人
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 其实在他的研 心,道德的改造以及协和、博爱精神的发挥
究工作中,向来注重历史的巨大作用。他认 也息息相关。 他以人的需要作为改造世界
为历史是活生生的,因为历史是“整个的人 的要求, 以人的幸福作为衡量世界和谐的
政法·社会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浅析
李
□朱晔文
大 钊
社
会
[内容摘要] 李大钊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第
主
义
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观察中国,指点中国命运的革命者和思想家。 本文试图按
思
想
照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脉络,对其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论述,以探求其思想的
浅
精华,期求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启示。
义”的“空谈”而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
李大钊提出的社会主义救国是建立在
决问题的方法上, 胡适主张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一种
阶级斗争观点相悖的改良主义。
理想之所以可以变为现实来改变这个世
通过对中国特殊国情的认识和对马克 界,首先必须要研究相关的理论,只有对相
思主义的学习,李大钊把“问题”与“主义” 关理论有一个系统的研究和准确的把握,
类感情的需要。感情的意识与满足感情需 行社会主义,土地的公有是远远不够的。通
要的方法施用, 只是在同联环中的不同步 过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自主研究,李大钊认
数罢了。”輥輵訛这种观点使他在众多社会主义理 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应该有以下几点特征:
论中尤其推崇罗斯金主张的“心 物 调 和 改 造
1.中国的社会主义是由无产 阶 级 领 导
义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等。 他曾预见性 现在需要的企图。”輥 輰 訛
地提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必将要代替从
在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础
前的个人主义而取得正统的地位。 于是,在 上, 李大钊坚信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必然到
这些或偏重于情感,或涉于空想的理论中, 来。 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资本主
他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马克 义的一种自我否定。 正是资产阶级自己孕
1917 年 俄 国 十 月 革 命 的 胜 利 是 马 克 思主义的一剂催化剂, 它向全世界证实了 马克思所预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使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又有了新的意 义。 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李大钊先后发表 了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 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四篇文章, 这四篇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入
对马克思主义做了相当全面的研究。 这其 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 必须研
中不仅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 也包 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
括其它的社会主义流派如空想社会主义, 他的实境。 所以,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
艺术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无政府主 许多把他的精神变作实际的形式, 使合于
类生活”是“整个的社会的变革”,并“不是 标准。 他说:“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
些写的纪的东西, 乃是些进展的行动的东 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
西 ”“亦 是 生 动 的 ,进 步 的 ,与 时俱 变 的 ”⑨。 绝大的功绩。”輥 輲 訛从这点上看,他并非机械地
而且“无人对于那个事实的解喻,是生动无 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全盘接受, 而是进行了
钊 社
说完全是俄罗斯式的革命, 可以说是二十 同作用才能够解决, 而不是一两个人的力
会 主
世纪式的革命。像这般滔滔滚滚的潮流,实 量便能完成的,而要聚众力,就需要有一个
义 思
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 ”④李 为 大多 数 民 众 所 认 可 的 “主 义 ”去 引 导 ,即
想 浅
大钊坚定的相信群体的力量在社会变革中 “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 他主张
论”,认为要心物调节,从两方面共同改造。 的。 李大钊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第一个阶
虽然, 当时的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段就是政权的夺取,同时他又指出社会主义
还不完全准确, 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味 必须是无产阶级专政。李大钊始终承认马克
强调阶级斗争而忽略精神上的改造, 从而 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在人类发展史上所发挥
在 《我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观 》中 ,他同 样 论 述 了 互助的历史,没有阶级竞争的历史。”輦 輯 訛
李 大
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政治经学和
钊 社
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指出这三者“都有
三、李大钊心中的社会主义
会 主
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阶级竞争恰如一条金
通过对国外众多社会主义流派的比较
主义的热切向往和对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 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唯
形势发展的准确估计。 为了扫清宣传社会 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而
主义思想道路上的障碍, 使社会主义思想 为其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
在中国深入人心,在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同 论基础。就这样,从对马克思主义有模糊的
义 思
线 ,把 这 三 大 原 理 从 根 本 上 联 络 起 来 ”輥 輳 訛。 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李大钊
想 浅
但同时他也认为:“不可单靠物质的变更, 有了自己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那么何谓
析 这是马氏学说应纠正的地方。 ”輥輴訛他曾经指 社会主义? 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是由英语
出:“有人说社会的进步, 是基于人类的感 ‘棱雪立什姆’(socialism)翻译而来的 名 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