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饮食文化研究报告 高一(1)班 组员:陈晴惠、李嘉馨、欧衔达,唐影梅,魏杰雄、刘安安、吴紫筠 1.活动目的 食在广东”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作为广东人的我们,对广东的饮食文化必须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深入了解广东的饮食,向大家进一步介绍广东的饮食,让大家对广东的饮食有更深入的了解。
2.活动实施方法 研究方法 组成小组,充实的准备,制定计划 利用网络、杂志、图书馆等收集课题资料 走访驰名凉茶铺了解凉茶的种类、由来等 整理资料,结合访问记录、图片等做成小报告 整理、筛选资料,分析讨论研究成果 撰写调查报告,制作幻灯片 课题成员互评 1、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对课题的内涵进行研究,了解课题的内容、目的。然后根据课题和组员的自身特点进行分配工作,并制定各种具体的计划,安排研究课题的步骤。
2、实施阶段 (1) 资料收集。分3组成员,每组1到3人。第一组负责上网收集资料,第二组负责到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资料,第三组负责到实地考察,收集有关资料。 (2) 外出实地访问调查。为了让调查更具丰富性,更真实,我们决定外出调查,并访问有关人士。我们去远近驰名的凉茶铺(因店主要求,铺名不宜展示)。首先,我们到凉茶铺品尝了一下凉茶。凉茶味苦带甘,苦涩,难入口,但饮后提神。然后我们问了店主是否接受我们的访问,他毅然接受。他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凉茶的由来和发展,并介绍了凉茶的种类和功效,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他向我们讲述了煲凉茶的技巧和方法。
调查访问前,我们小组做好准备和安排。访问时,组员都踊跃向店主发问,部分组员细心做好笔录,部分做品尝和拍摄。
关于广东饮食文化变迁的访谈情况记录表 调查小组名称 中山市华侨中学实践学习小组 调查时间 2007年11月12日
调查学生姓名 陈晴惠、李嘉馨、欧衔达,唐影梅,魏杰雄、刘安安、吴紫筠 调查地点 凉茶铺 调查内容 广东饮食文化变迁——凉茶文化 小结: 据传,在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来到岭南,感受到岭南地区气候湿热,瘴病流行,于是他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湿病医药,留下了针对岭南气候特征的大量医学专著;岭南老百姓根据葛洪的医学理论,结合人们在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以药性寒凉、解暑消毒的中草药,熬水来喝,形成了具有深厚岭南文化底蕴的凉茶。
到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广州有位叫王泽邦(小名阿吉)的医生,他为人看病时,发觉许多人都因天气热导致上火而得病。于是,他与儿子到白云山采回草药,精心研究,选定一条凉茶药方,并在店里煲给病人饮用,效果很灵。有一年,南洋群岛发生了流行性感冒,病人很多。阿吉知道后,献出了自己的凉茶药方,使许多病人恢复健康。人们为了纪念阿吉,便把这种凉茶称为“王老吉”。这就是最早的凉茶品牌“王老吉”的由来。
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的广东凉茶中,除了王老吉凉茶,著名的还有夏桑菊茶、邓老凉茶、白云山凉茶、大声公凉茶、廿四味凉茶、石歧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等。这些凉茶多数是百年老字号或祖传验方,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功效博得老百姓钟爱。特别是2003年由于“非典”,中医药价值神奇显现,作为集中医药之大成的广东凉茶顺势成了“国饮”,迅速向省外扩张,占据了国内市场的最大份额。如今,随着千千万万的“老广”漂洋过海,广东凉茶开始了它的五大洲之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流行至今,饮誉海内外。 凉茶真的是个‘宝’,春天可去湿,夏天能解暑,秋天可降火,冬天防感冒。有病它治病,没病时可保健,而且成本低,比起现在的药品要便宜得多。凉茶是广东的一道独特风景。广州人喜饮凉茶,一碗先苦后甘的凉茶入口,顿时生津止渴、消暑去湿清热。许多人家平日会不时叮嘱孩子到街上凉茶铺饮碗凉茶,或者买一些凉茶包放在家中保平安,甚至有华侨回乡探亲,也要买些凉茶包带出国门,让久居海外的亲友也能喝上家乡地道的凉茶。面对客人,广东人往往自诩为“喝着凉茶长大的”。
广东人饮用凉茶历史悠久、代代流传、相习成俗,与粤剧、粤语等,一起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时至今天,凉茶仍然是广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特别的生活情趣。
凉茶品种及价格: 菊花雪梨茶 2元 降火王 3元 罗汉果五花茶 2元 感冒茶 3元 山楂开胃茶 2元 喉症汤 3元 酸梅汤 2元 二十四味 3元 椰子汁 2元 止咳化痰汤 3元 茅根竹蔗汁 2元 以上为杯装,瓶装一律4元 川贝龟苓膏 5元 芦荟龟苓膏 5元 人参龟苓膏 5元 林芝龟苓膏 5元 秘制龟苓膏 3元 野山菊龟苓膏 3元 清心膏 3元 (3) 分析整理。经过小组分工,收集的资料十分丰富,我们运用了3星期的时间对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并撰写调查报告。这过程十分复杂,每一部分,我们安排一位组员负责,最后总结,形成调查报告。
3、课题评价 为了让课题做的更好且了解我们在研究学习过程的表现和成果,我们作了互评。每位成员对各组员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协助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目的是让我们组组员认识自身不足,在日后改善自己。
3.活动准备 1.设定计划 2.组员分工 3.查找资料 4.制作报告 5.分析反思 4.评价反思 经过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确实提升了,虽然说大多数资料都通过网络得到的,但我们各成员为了寻找这些资料真的花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对我们来说,这次的活动意义重大,除了它是我们在高中甚至在中学阶段的第一次的综合活动,它还增强了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我们从中明白:有些事一个人难以办到的,只要结合我们的力量,就可以化不可能为可能!
再说,虽然我们的成员都是“老广东”,但通过这次对广东饮食文化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有许多我们平时不曾知道的广东饮食习俗。例如,广东饮食倡导的是简朴归真,反对铺张浪费(其实我们平时的饮食中已经验证了这一点)。还有,我们通过询问上了年纪的叔叔,伯伯一些关于以前的特色小食,他们都毫不吝惜地告诉我们,那些什么钵子糕(现在也有)啊,米糕啊等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负责制作幻灯片的几位同学还熬夜制作到一点多他们说要尽早让我们看到大家的合作成果,真的感谢同学们的劳心劳力啊!可以说,如果没有大家的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会办地如此成功(我们地作品得到了老师和很多同学的肯定。)!
5.活动小结(研究结果) 1. 影响粤菜的地理与历史因素。 广东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广东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东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东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正如广东的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2.广东饮食文化的内涵 分析“食在广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是具有开放性。广州地处沿海,交通便利,自古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埠。开放的环境,赋予了广州人开放的思维方式,反映到饮食上就是一种“无所不吃”的开放心态,广州街头遍布南北各地风味的饭店餐馆,几乎全国各大菜系、世界各地风味可以找到。
(2)是兼容性。开放性的文化,同时也必定是兼容的。岭南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容纳百川的特征,在广州饮食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3)三是开拓性。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并善于发掘传统地方风味食品和食法,不断移植改造,推陈出新。粤菜厨师中流传着这样的祖训:“有传统,无正宗。”体现了广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此外,广州人吃饱不浪费,吃不完“打包”回去,体现了广东人爱惜食物和勤俭节约的品德。广州饮食把吃和烹调提高到艺术的境界上来,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大大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对我国以及亚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3.粤菜简介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 味, 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烹饪技术之精妙,菜式美点之纷繁多样,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之完美,都可谓首屈一指。在今日中华大地,从京城到边疆,从沿海到关外,一股“粤菜风”正风靡全国,甚至冲击着其它菜系原先占据的市场。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
4.广州风味小吃 广州小食大体可分为油器、粥品、粉面、糕品、甜品、粽子和什食等七大类,这些小食价廉物美,遍布全市大街小巷。
油器类小食,有油条(炸面)、油香饼(咸煎饼)、笑口枣、牛利酥、脆麻花等,有咸的、有甜的,也有甜中带咸、甜中带酥、甜中带脆的。
粥品类名目繁多,油器和粥品一般都同时经营。 粉面类品种有面条、云吞、沙河粉、猪肠粉、桂林米粉等,以云吞面和沙河粉最受群众喜爱,猪肠粉则多在早上供应,十分畅销。面条、沙河粉配以各种肉料可制成牛腩面、猪手面、鱼蛋面、牛腩河粉、肉丝河纷、鱼片河粉等,既可汤煮,又可炒制。
糕点类有松糕、棉花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伦教糕等,这类食品的共同点都是蒸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