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歌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诗歌》章关键词1、《诗》《骚》传统——《诗》指《诗经》,《骚》指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

《诗》的传统指:“诗言志”,“志”的内涵包含情志、美刺诸方面;“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后二者非径直陈说,而是委屈婉转,形成了《诗》婉而成章,称名小而取类大的特点。

屈原之作,“寓情草木”“托意男女”的象征,丰富了《诗经》的比兴体系;而其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像、铺陈华丽的语言构成了诗歌发展的又一源头。

2、乐府——“乐府”一词,最初是指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如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的采集。

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3、《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4、建安风骨——汉献帝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主要是指内容充实、感情丰富。

5、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一般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6、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7、玄言诗——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庾亮、桓温等;其特点是以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8、陶渊明与田园诗——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他为“田园诗人”。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感情真挚朴素,语言自然平淡。

9、谢灵运与山水诗——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山之人,他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

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

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

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10、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王融三人。

11、宫体诗——“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

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

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

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从诗歌发展史上看,宫体诗起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隋及唐初诗风流于靡弱,多少是受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比永明体更趋格律化。

12、歌行——“行”是乐曲的意思,古代诗歌的一体,属乐府诗一类。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提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13、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之一,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14、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

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

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等也较著名。

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

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

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

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

15、沉郁顿挫——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16、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崛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派,代表诗人是韩愈、孟郊,还包括贾岛、卢仝、姚合、李贺、刘叉等。

他们不想随盛唐诗的后尘亦步亦趋,而要自创新格,另辟蹊径。

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面,在创作态度上,“用思艰险”,崇尚“苦吟”,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在诗歌风格上,主要追求奇崛险怪、雄奇怪异之美。

而思想内容上,即使是优秀之作,也多以抒写个人的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较少。

17、元白诗派——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18、西昆体——中国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

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册府元龟》,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

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

西昆体诗人宗法李商隐。

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以求意旨幽深。

其作大抵音律谐美,词采精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但内容空虚,点缀升平;形式华美,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19、江西诗派——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江西人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20、诚斋体——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自号诚斋野客,一开始学江西诗派,后转向学习唐代诗人,最后又转而师法自然。

终于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被称为“诚斋体”。

其特点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并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我感受。

21、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后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

当时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于是刊售《江湖集》、《续集》、《后集》等书,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故称之为江湖派。

《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份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

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