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北京天文馆
(四年5班 紫伊 )
北京天文馆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是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主要通过人造星空模拟表
演,举办天文知识展览,编辑出版和发行天文科普书刊,组织进行大众天文观测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天
文学知识。并经常性地组织举行天文讲座、天文培训、天文奥赛、知识竞赛和天文科技夏(冬)令营等各
种科普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曾先后被定名为国家和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
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次被评为国家和市级“科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天文馆分老馆和新馆两大部分:老馆始建于1955年,1957年建成开放,迄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曾
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入选北京十大建筑,并被收录进国际组织编写的《世界建筑史》。其严谨、和谐、典
雅的比例和构图具有动人的艺术感染力,设计中所表达的单纯、对称、永恒的古典主义审美观正是古典天
文学所描述的宇宙,无限、守恒、对称,由确定、均匀、可观测的微观粒子组成,统一的力学定律支配着
宏观的宇宙和微观粒子的运动。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主要开放设施有天象厅;展览厅;影视报告厅
和大众天文台。几十年来,它以自己独特的演示手段,把浩瀚宇宙中的奥秘告诉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为
我国天文科普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馆于2001年底在天文馆原址上动工兴建,2004年建成开放。总建筑规模20000平方米,由地下两层
和地上五层组成。30米高的玻璃幕墙在靠近老馆穹顶的部分柔缓地弯曲,这一灵感来自相对论中“大质量
天体的引力场使空间弯曲”的论断。新馆成了一个表现相对论、弦体理论等现代天体物理学抽象理论的舞
台,浩瀚宇宙的缩影,具有了神秘而深邃的气质。新馆纯净的形体谦逊地退缩在老馆坚实厚重的穹顶之后,
幕墙所透射出的轻灵的生命律动,真实地表达出时代的变迁和设计思想与手法的演变。
设施包括SGI数字宇宙剧场、4D科普剧场、3D动感世界、太阳观测台、大众天文台、太阳科学展厅、
天文科普实验室、公众天文信息中心、公众阅览室、图书馆等,它将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与老馆共
同承担起21世纪所赋予北京天文馆的历史使命。
新天文馆里零距离触摸高科技
SGI数字宇宙剧场
在天文馆里,最打眼的当属数字化宇宙剧场。球形穹幕之下,产生一种置身夜空的感觉。宇宙剧场容
量200席座位,引进了世界上第一套激光全天域投影系统,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宇宙剧场。 它由
大型超级图形工作站进行实时计算,通过6个蔡司激光投影器投影拼接出全天域的图像,可以从任意观察
点,以任意角度展示星空,演示几万年前或后的星座变化,模拟恒星、行星、彗星、星云等天体。在穹幕
上拼接出模拟的三维太空环境,生动形象地演绎壮丽的星空景象和人类探测太空的壮举,使观众置身于一
个虚拟的环境里,仿佛坐在宇宙飞船上穿梭星际,沉浸在栩栩如生的太空世界中。从行星撞地球带来生命
的种子,到产生单细胞生物,一直到现在这个缤纷多彩万物蓬勃生长的世界„„大片《生命颂》展示了生
命从一次偶然的星际碰撞开始进化的神奇历程,让人叹为观止。
4D科普剧场
所谓4D动感影院,就是加上特技效果的三维立体电影。环幕视角180度,座椅196座。由放映立体加
特效影片的电影放映系统和特效观众座椅构成。观众观看影片时需带上特殊的眼镜。根据影片情节,除了
产生如喷烟、雾、水、风及气味等特殊效果,座椅还可以随着剧情的发展产生不同方向的转动和振动的强
烈刺激效果。银幕上刮风,你会感到凉;银幕上下雨,你就被淋湿。身处4D动感影院,观众会体会到影片
逼真效果带来的意外之喜,及很强的临场感、震撼气氛。
3D动感世界
是我国目前第一个采用船舱式动感座椅的动感影院,容量为48席。观众可以坐进剧场中的6个飞船,
以6个自由度的运动方式在太空中穿梭,体验惊险刺激。船舱式动感座椅,可以上下升降、左右摇摆、旋
转、自转。该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动感电影设备,配合精彩的影片和富有感染力的音响,会产生身临其
境的乘坐宇宙飞船的惊险刺激效果。
不信的话,就坐上“水陆两栖飞船”,戴上酷酷的墨镜,随地球科学小组来一次探险大营救吧。一路上,
营救小组时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穿行,时而撞上岛礁沉入海底,甚至当飞船在海面飞行时,还有海风拂
面的感觉,而当霸王龙“托尼”张开血盆大口对着飞船狂咬时,一种腥热之气更是扑面而来。其惊心动魄
“出生入死”的程度,绝对超过《侏罗纪公园》。
太阳观测台和大众天文台
新馆楼顶上多出的两个“圆包”就是新建成的太阳观测台和大众天文台。 量身定做的国内第一架口径
达300毫米、总长度40米、总重约10吨的太阳真空望远镜,堪称望远镜中的“巨无霸”。专门用于观测
和展示太阳大气中光球层、色球层的物理特征及活动现象,观测和展示太阳光谱。它将太阳的图像通过特
殊的通道传输到展厅,每天直播太阳现场"演出",观众可以看到实时的太阳像和亮丽多彩的光谱,太阳黑
子、光斑、日珥、耀斑等各种太阳活动现象也都会一目了然。并可以亲眼见识太阳风暴的爆发。
大众天文台配备的400毫米折反射天文望远镜也不是“吃素”的,主要用于夜间天体的目视、照相、
电视显示、CCD及其它接收器(分光仪、滤光器)的观测。可以观测月亮、行星、彗星、恒星、星云星团
和双星等。
在两座天文台之间,是一个“星光露天观测场”,今后每到流星雨之类的重大天象活动,天文馆将在
上面组织各种观测活动。通过对上述天体的观测,并辅以实验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观众和天文爱好者对
宇宙自然现象的直观了解和认识水平。
太阳科学展厅
展览面积300米,以展出太阳和太阳系内容为主。 以太阳实时投影像为中心的太阳科学厅,使观众步
入“太空”,走进“太阳”。精美的太阳知识展览、黑子描画平台、知识问答互动区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让
观众在兴趣中获取天文知识。主要展项内容有从太阳真空望远镜观测接收而来的1.8米太阳白光投影像;174
毫米手描太阳黑子白光全日面投影像;艳丽多彩的太阳光谱投影像;太阳白光、太阳色球全日面和太阳局
部活动区的CCD电视图象等。以“快乐探寻宇宙奥秘”为主题的展览分为15个展区,内容十分丰富。
说到天文馆,不能不提到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
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
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
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
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时赏
月观星,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月面上的环形山。
北京天文馆还是国内最大和最权威的专业天文科普单位,具有悠久的陨石收藏历史。陨石与天体化学
实验室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职能:1)进行陨石以及其他类型的地外物体的研究工作;2)面对社会提供陨石
鉴定工作,同时开展陨石样品的统计和收集工作;3)依托馆内丰富的陨石收藏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
行陨石的科普展览和宣传。陨石是目前人类唯一获得来自地球之外的岩石样品,其携带了大量太阳系形成
和演化的信息,是宇宙空间的天然“探测器”。自人类1969年首次在南极兰冰表面发现9块陨石以来,经
过各国科学家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在南极的兰冰区域已经回收了陨石约32000块(包括中国的4480块),
使南极成为陨石第一大富集区,同时在沙漠地球也回收了约8000多块陨石。南极陨石及沙漠陨石数量的迅
猛增加,极大的促进了陨石学的发展,使陨石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北京天文老馆
新馆 SGI数字宇宙剧场
太阳科学展 太阳观测台
3D动感影院 4D科普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