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作者简介:顾钰民(1952󰀁),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学术界 (双月刊)

总第113期,2005.4ACADEMICSINCHINANo.4Ju.l2005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顾钰民

(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对立到统

一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从纯公有制经济关系和社会化大生产出发,得出了公有制与市

场经济相对立的结论。列宁和斯大林在实践中提出了在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必须运用商品经济的形式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立

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理论,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统一。这一发展过程充

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关键词∃公有制;市场经济;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98(2005)04-0037-0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构成内容,这一理论在经济学上的创

新在于重新界定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因此,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是对公有

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理论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公有制还没有作为一种现实的制度存在和运行,公有制与

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不是他们研究的直接对象。关于这一问题的思想是他们在对资本主义

经济运动进行深入研究以后得出的结论。因此,要深刻理解马恩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

的思想,首先要系统地把握他们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和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思想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基础上的。

一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理论。马恩认为,随着高度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

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所体现的高度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资

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对立。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基本性质不变的条件下所做出的

󰀁37󰀁任何调整都不能解决这一矛盾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要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即公有制生产关系

所取代。

二是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理论。马恩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具有的特

征是社会化的大生产。要能够适应这一性质的生产力发展,不仅要求生产关系的性质能够符

合其发展的要求,而且还要求经济运行机制也符合其发展的要求,即建立计划经济的体制和

有计划运行的机制。因此,在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时候,必须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以上述两方面的理论为依据,马恩认为,在未来社会建立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的特征

与资本主义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

题,能够有效地解决以市场调节为基本特点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所固有的缺陷。这样,就必

然涉及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以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主线的,具体是从以下四个层次展开分析的。

第一层次: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比较发达∀∀高度发达∀%∀%∀%

第二层次:生产关系性质原始公有制各种私有制公有制∀%∀%∀%

第三层次:经济形式共享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第四层次:运行特征部落协调市场调节计划调节

第一层次反映了生产力的不同发展水平。把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体现的生产力水平分

为三大类型: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极其落后的状态,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比较发达

的状态,三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第二层次反映了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是由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

平决定的。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是与极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各种私有制生

产关系(包括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与不同程度的比较发达

的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是与高度发达

的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层次反映了采取的不同经济形式。不同的生产关系性质又决定了社会采取的不同

经济形式。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与之相联系的是采取共享经济的形式;各种私有制

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与之相联系的是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与之相联

系的是采取产品经济的形式。

第四层次反映了不同的经济运行特征。与不同的经济形式相联系,经济运行也必然体现

出不同的特征。共享经济这一形式决定了其经济运行的特征是部落协调;商品经济这一经济

形式决定了其经济运行的特征是市场调节;产品经济这一经济形式决定了其经济运行的特征

是计划调节。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四个层次的逻辑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逻辑公式:

公式(1):私有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市场调节

公式(2):公有制(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计划调节从上述两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人类社

会将出现私有制和公有制两类不同的生产关系,这两类不同的经济关系各有与之相联系的经

󰀁38󰀁学术界2005.4&学术探索济形式和运行方式。这样,私有制(资本主义)与公有制(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关系的对立,就

延伸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对立。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之所以是对立的,根源在于商品经

济(市场经济)与产品经济是对立的,而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之所以是对立的,根源在于私有

制(资本主义)与公有制(社会主义)是对立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中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

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

替。(#1∃

∋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

动,无论其特殊的有用性质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劳动。那时,一个产品中

的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

个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人们可以非常简单地处理这一切,而不需要著名

的∗价值+插手其间。(#2∃

从上述所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基本观点可以看到,他们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公有

制生产关系与商品经济是相对立的,从而市场调节与公有制经济的运行特征也是相对立的。

这些观点和结论,从理论上看,其假设的前提条件是明确的,分析的逻辑是严密的,理论的推

理是能够成立的,因而是能够站得住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关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和市场

调节相对立的观点,一直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中的∋两个等号((即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从理论

渊源上说,就是在于马恩的这些基本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理论认识

列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从理论设想到实践这

一理论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这一飞跃就其内涵来说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经过实践可以

检验原有理论是否正确和可行;二是经过实践才有资格对理论做出新的判断,从而去丰富和

发展理论。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实践家,通过实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不断地提出新的看法和认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得

到丰富和发展。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20世纪20年代初这不长的几年时间里,列宁领导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的经济建设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两段不同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关系的问题上。列宁在

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在一个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

主义,要想通过消灭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因此,虽然列宁

没有能够在理论上根本解决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就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

在理论上还是认为,商品经济、贸易自由就是倒退到资本主义)。但他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在

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保留商品货币关系。列宁在󰀂论粮食税 中明确指出,如果一个

政党试图实行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即商业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的

󰀁39󰀁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1页。发展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说它在干蠢事,是因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

通;说它在自杀,是因为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1∃

从列宁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经过∋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列宁对社

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这就是,在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经济文

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要在实践上取消商品货币关系是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

因此,现实的社会主义必须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才能向共产主义过渡。列宁在实践中提出

的这些新思想,促使人们对原有的理论进行重新认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我们看来,单

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只有上述一点∗小小的+例外)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

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2∃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由于列宁的社会主义实践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社

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还没有充分地暴露出来,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可

能有充分的认识,因而列宁也不可能从理论上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特别是

对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列宁只是论述了在俄国当时的具体条件下消灭商品货

币关系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实践上必须保留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而没有在理论上真正解

决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即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相对立观点仍然被看作是马克思

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

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初,斯大林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近30年的实践,

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中间,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关系的

理论,是斯大林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限于时代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斯大林对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也存在不少误区,这又使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走了一段弯

路。

斯大林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关系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的最重要的贡献。这是因为斯大林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社会主义

现实经济条件下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

论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斯大林的理论发展首先修改了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两个条件,即社会分工

和私有制。斯大林认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存在并不一定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它也可

以与公有制经济联系在一起。不能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某种不依赖周围经济条件而独立存在

的东西。商品生产比资本主义生产有着更长的历史。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统治地

位已经确立,雇佣劳动制度和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以后,就应该消除商品生产的看法是错误

的。斯大林指出,在现今的苏联,商品生产有它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这一经济条件就是存

在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两种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是不同的

经济主体,它们分别对自己生产的产品具有所有权,它们之间的交换发生了所有权的转变。

因此,这是一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关系。

斯大林从社会主义存在两种公有制经济这一实际出发,论证了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

下具有存在的客观性,从客观经济条件这一层次说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和商品生产是可以共同

󰀁40󰀁学术界2005.4&学术探索

#1∃#2∃󰀂列宁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9页。󰀂列宁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7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