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场经济的结构及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的结构及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并在出现了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法人制度等重要的法权关系和法治状态的情况下正式形成的。

从封建专制体制下的义务本位进展到权利本位,重视人权、自由、民主、平等,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进步。

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法治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对法律之需求的深厚基础和源泉。

它们并通过民事责任制度中的过错责任原则而得以强化,使对个人人格的绝对尊重和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成为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宽阔天地。

近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还得益于法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

因为生产要素商品化,法人以商品交换为纽带形成交换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

法人制度有利于确认和保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有利于确认和维护市场经济关系中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它把法律的保护领域和规范范围从经济活动中的自然人个体扩大到社会组织及其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市场机制的社会化程度和进程。

健全法制体系和完备法律手段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机构成。

法律对经济运行不仅起着规范和保障的作用,而且起着调节、引导、组织、管理、预测等作用,它为市场交易行为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稳定、明确、普遍的准则和模式,提供一种平等、自由、公正、公开的空间和条件。

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所极为需要的。

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规律即价值规律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以及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和竞争机制决定了商品和市场都是"天生的平等派",都是自由、民主的载体,都要求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而且市场经济最需要有序化运转,任一方面和环节脱序,都会造成交易行为和经济运行的紊乱。

只有法律才是保障经济有序化的最权威的武器,因为法律权威为全社会所共识,法定的权利为全社会所共享、法律规范也必须被全社会所普遍遵行。

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利益原动力和竞争机制所驱使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规律所蕴含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非有序化倾向和强调本位物质利益的消极方面,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

因此,适度的计划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也是应当的,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对市场事务的直接干预越小,政府机构的职能越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就越高。

法治经济需要有限的政府权能和受控的政府行为。

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二者纵横结合,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法治运作中的两翼。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市场领域和规模都空前扩展,市场机制也更加成熟,而且国家调控手段也相应完善,尤其是法律手段和法治条件被予以高度重视和强化。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呈现五种模式:(1)美国模式,人称"分散型的市场经济",有的又称为"宏观需求干预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微观经济由市场导向,政府通过法律条文和执法程序来保证市场竞争,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这样,投资者就敢于冒风险、把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资金流动也比较灵活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2)英国和北欧等福利国家模式。

企业和家庭由市场维系,政府作为第三者调节社会福利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微观经济自发调节;宏观关系政府控制,实行"尽可能多的竞争,最必要的计划"。

同时实施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但它们都不能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主张使带来效率的市场和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

(4)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

生产和交换等由市场组织;由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进行指导。

(5)日本的国家发展导向模式,或称为"协调型的市场经济"或"社团市场经济"。

注重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引导,限制过度的市场竞争,并与企业巨头紧密协作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着力解决宏观经济体制的互相约束与彼此协调。

可以看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市场机制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如何使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契合,只有靠法律,关键是实行法治。

经济调控手段法制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法律手段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基础和效力依
据法律的调整手段比较有利、有效,也更少产生副作用和后遗症。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与现代法治相融合。

法律贯穿始终、深入到各个环节和领域,通过发挥其全方位的整合作用而实现法治的整体效应,从而使现代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的、规范化、制度化了的市场经济。

效益原则和合法性原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两大基本原则,现代市场经济的利弊优劣都与此相关,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关系都与此相联系。

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都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协调和平衡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摆脱不了效率与公平这一人类物质生产与生活的固有矛盾,然而通过改革而保持和发挥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有条件比较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导,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是兼顾社会公平与效率的良好基础,提供了一种在新的基点和层面上来解决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的条件和可能性,既允许先富后富,提倡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分配上拉开档次,经济发展和效益上体现出差距,鼓励在正当、合法的前提下发财致富,以有利于搞活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同时,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

通过改革把劳保福利变为国家既承受得起,又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劳动者积极性,发展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等。

这样,就便于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初次分配反映效率和差距,又通过国家调节的作用进行的再分配体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些都离不开法律.
为解决好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还必须处理好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

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不仅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发展市场经济绝不等于要全民经商和一切社会关系商品化、一切经济关系商业化。

现化市场经济越是发达,就越是需要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与之相配合。

为此,就必须为创造性智力劳动及其产品和服务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使之有力地促进经济建设;同时从法律上明确地区分和界定生产要素和非生产要素,物质生产要素和精神生产要素,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等等,以避免构建市场经济关系时的简单化,庸俗化倾向。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覆盖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而且要求把整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作为其运行空间,要求突破区域限制和关税壁垒。

因为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就具有广延性,市场机制本能地就趋向于广泛联系性和不受局限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市场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从区域性扩大到全国性,从国内扩展到国际。

一般说来,市场空间越宽广,交换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高,资源配置也越易趋于合理。

所以,现代市场经济不但与条块分割及地方保护主义尖锐对立,并且与狭隘的关税保护、封闭的双边贸易不相适应,而要求整个世界市场都畅通无阻,连为一体。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国际化、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中来调配、适用各国特色的国情。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面临的发展条件既有利又有弊。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已历经数百年,因此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可以利用其已有的成就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接轨,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是我国的市场发育至今还不充分,市场机制不成熟,长期计划经济的固有模式、传统习惯和观念都具有顽强的抗力,市场规则和法制环境不完备、不健全,人治习惯还顽固存在。

这些都给发展市场经济造成诸多阻力和困难,使我们尚未具备立即直接迈入现代市场经济的主客观条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排除种种阻力和困难,力争尽快地与现代市场经济接上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