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F合同项下卖方履行交货义务的案例
瑞士SKG公司(卖方)和中国W贸易公司(买方)以CIF签订了一笔1吨钢材的买卖合同,支付条件为信用证,交货期为1993年7月20日。W贸易公司及时向SKY公司开出信用证,SKG公司也在7月20日之前按照合同规定的装运条件出运。此就不久,SKG公司以传真通知W贸易公司:“装运给贵公司的1吨钢材是与另外发给厦门的20000吨钢材一起装在一条船上的。”W贸易公司收到传真后,立即通知SKG公司,这条船应在黄埔港卸完他们的货后再驶往厦门。SKY公司复传真说,该船将先靠黄埔港。不料,该船实际上并没有先靠黄埔港,却先靠了厦门港,并且在那里停留了差不多1个月后,才驶往黄埔港。在此期间,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比率已有很大的变动,W贸易公司需付出更多的人民币才能兑换足够支付这批钢材所需的美元。其结果是W贸易公司不但得不到预期利润8万美元,而且还要赔2万美元,共计损失10万美元。于是W贸易公司在对方货物迟迟不到的情况下,以SKG公司单据与信用证不符为由通知了银行拒付货款。货物抵达目的地港黄埔港之后,W贸易公司认为对方违反其“先靠黄浦港”的承诺,而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即使W贸易公司接受该货物亦无利可图,于是,W贸易公司拒收该批货物。由于W贸易公司的拒收,直接导致SKG公司所派的船不能按时卸货,SKG公司不得不支付滞期费4万美元,并将货卖与另一买主。SKG公司认为CIF合同下,作为卖方,其已经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在装运港把货物装上船,即他已经完成了交货义务。至于货物何时抵达目的港,并非SKG公司所能控制,系船方所为。因此认为W贸易公司没有理由拒绝货物,并要求W贸易公司赔偿其滞期费损失。W贸易公司以对方违约在先为由而拒赔。于是SKG公司将争议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
仲裁庭合议,裁决如下:(1)申请人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将合同货物装上船,并向议付行提交了装运单据。为此,申请人已经完成了交货义务。(2)依据国际贸易习惯,发货人没有义务、也无法保证载货船舶何时抵达何时抵达何港或先靠何港。除非发货人作了明确的承诺,它不应对此承担责任。本案发货人SKG公司告诉发货人W贸易公司载货船舶将先靠黄埔港并不构成发货人的正式承诺。因此,它对载货船舶先靠厦门港这一事实不应该承担责任。(3)被申请人以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率发生变动为由拒绝收货,违反国际贸易习惯。货币兑换率变动的风险应由被申请人承担。(4)根据上述事实和理由,仲裁庭裁定被申请人应赔偿申请人4万美元滞期费损失和利息,被申请人的反诉相应驳回。(5)本案仲裁费2000美元,由被申请人承担。
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卖方SKG公司是否完成了交货义务,以及SKG公司对W贸易公司的传真回复是否构成有效承诺。
法律分析
W贸易公司在SKG公司货物迟迟不到的情况下,以SKG公司单据与信用证不符为由通知银行拒付货款。本案中,货物迟迟不到是否意味着卖方构成违约?本案的买卖双方选用了CIF作为交换条件,根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CIF项下,卖方的义务是提供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办理许可证、其他许可和手续,自付费用按照通常条件订立运输合同和保险合同。A4项规定了卖方的交货义务,即卖方必须在装运港,在约定的日期或期限内,将货物交至船上。在英美古典海商法判例中,有关CIF合同的特点,著名的期克拉顿法官这样说道:“我们应该牢牢记住,CIF买卖不是货物的买卖,而是与货物有关的单据的买卖这一基本特征。它不是保证货物必须运到的合同,而这样一种合同,即把符合买卖合同规定的货物装上船,取得把货物运往目的地的通常运输合同和承保货物在航运途中的风险的通常保险合同,并凭这些单据取得价款的合同。”本案里卖方SKG 公司在信用证规定的交货日期前按照合同将货装运,从而完成了自己的交货义务,货物迟迟未到并不意味着卖方违约。所以W贸易公司以SKG公司迟延交货作为抗辩的理由不能成立,也没有得到仲裁庭的支持。
货物抵达目的港黄埔港之后,买方认为卖方违反了其“先靠黄埔港”的承诺并拒收该批货物,导致SKG公司不能按时卸货,并支付了4万美元的滞期费。那卖方“先靠黄埔港”的传真是否构成一个有效的承诺呢?SKG公司在装船后通知W 贸易公司钢材和另外法到厦门的钢材装在一条船上。W贸易公司要求先在黄埔港卸货,如果这算是一项新的要约,内容应明确具体,指明要求停靠黄埔港的时间。对方也传真回复将先靠黄埔港,但同样内容含糊,无法构成一个明确的承诺。变更合同,应以书面形式为宜。对于合同有关条款的变更,其内容应
该是明确、肯定的。我国合同法第78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应该指出,实际上,SKG公司不可能作出明确承诺而修改合同,因为在CIF条件下,他根本无法保证该船究竟何时靠岸,否则,CIF合同的性质(装运港合同)就被改变了,本合同变成了一个目的港到货合同了。也正如仲裁庭所言:根据国际习惯,卖方没有义务、也无法保证载货船舶何时抵达何港或先靠何港。
买方的损失是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补偿,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买方可否向船东要求赔偿损失?因为根据《汉堡规则》第5条第1款,承运人本来是对因延迟交付所致的货物损失(包括预期利润损失在内)应负赔偿责任。其中对“延期交付”是这样规定的:延期交付是指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内,或者没有在合理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卸货港交付货物。但在CIF合同项下,不可能订有“约定”的到岸时间,所以要求船东赔偿损失的可能性不大。二是买方能否持保险单据向保险公司要求赔付?CIF条件下A3项规定卖方应自付费用取得货物保险,并向买方提供保险单或其他保险证据,以使买方或任何其他对货物具有保险利益的人有权直接向保险人索赔。实践中,在无相反明确协议时,一般应按照伦敦保险人协会的“协会货物保险条款”或其他类似条款中的最低险别投保。按照协会保险条款A:因迟延直接造成的损失、损害或费用属于最低险的除外责任。看来这条救济途径也无法行得通。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W贸易公司以“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率发生变动”而举手货物的理由不成立。在国际货物贸易中,汇率变动风险属于商业范围内的风险,它与货物价格变动的风险一样,应由买卖各方独自承担。
(1)申诉人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将合同货物装上船,并向议付行提交了装运单据。为此,申诉人已经完成了交货义务。
(2)依据国际贸易习惯,发货人没有义务,也无法保证载货船舶何时抵达何港或先靠何港。除非发货人作了明确的承诺,故它不应该对此承担责任。本案发货人SKG公司告诉收货人黄山贸易公司载货船舶将先靠黄埔港并不构成发货人的正式承诺。因此,它对载货船舶先靠厦门港这一事实不应承担责任。
(3)被诉人以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率发生变动为拒绝收获,违反国际贸易习惯。货币兑换率变动的风险应由被诉人承担。
(4)根据上诉事实和理由,仲裁庭裁定被诉人应赔偿申诉人40000美元滞期费损失和利息,被诉人的反诉相应被驳回。
(5)本案仲裁费2000美元,有被诉人承担。
从上诉裁决可以看到,我外贸公司既要独自承担由于汇率变动而造成的损失100000美元,又要赔偿申诉人SKG公司40000美元的滞期费和利息,同时还要承担仲裁费2000美元,真可谓损失惨重,教训深刻。
【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案例。
2.比较CIF和CIP两种贸易术语的异同点。
答:两种贸易术语的相同点:卖方负责主运输、保险以及出口清关,买方负责进口清关。
两种贸易术语的不同点:(1)CIF的风险转移点是装运港船舷,CIP的风险转移点是货交承运人;(2)CIF的后跟地点是目的港,CIP的后跟地点是目的地;(3)CIF仅适合水上运输方式,CIP适合任何运输方式。
3.卖方是否完成了交货义务?
答:卖方完成了交货义务。从交货方式来看,CIF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性交货。在CIF贸易术语下,卖方只要按期在约定地点完成装运,并向买方提交合同规定的包括物权在内的有关单证,就算完成了交货义务,而无需保证到货。P31
4.SKG公司承诺“先靠黄埔港”是否构成一项明确的承诺?
答:SKG公司承诺“先靠黄埔港”是否构成一项明确的承诺。这是本案的一个关键点。因为如果其可,以构成一项明确的承诺,那么,事实上该承诺构成对原合同的修改。这样,卖方派的船先靠厦门港无疑已构成违约。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4条规定:“一方当事违反合同应负的损害赔偿,应与另一方当事人因他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