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
一、近年来,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已经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一五‛时期,我市以优化投资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优化投资结构是增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效地推进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了采掘、玻璃、水泥等传统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撑,但这些产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企业布局分散,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我市经济长远发展。为此,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就如何将传统企业升级改造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实施‚科技强市‛战略,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系统,极大的提高了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引再创造能力。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努力推动产业发展由资源支撑向科技支撑和先进制造业支撑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粗放型向集约集群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
- 2 - 转变,使一度面临困境的传统行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走出了一条具有沙河特色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之路。
(二)、变一枝独秀‚采掘业‛为各产业百花齐放
我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和优质铁矿石产地。改革开放30年来,丰富的矿产资源曾经让沙河‚富甲一方‛,但长期的资源依赖思想也让沙河人背上了沉重包袱,成了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魔咒‛。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就是‚守株待兔‛、坐享其成的思想惰性,‚小进即安、小富即满‛的平庸心态。
在如何改变我市依赖采掘业经济模式的产业结构上,‚十一五‛期间,我市把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和周边产业优势,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突出抓好玻璃业的上档升级和建筑陶瓷业的规模扩张。依托武汉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撑,大力发展科技型、深加工型玻璃项目,把我市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玻璃生产和加工基地;依托龙星集团、大光明集团、恒利集团及正在谋划的大成玉米化工项目,把沙河建成全国最大的炭黑生产基地之一;充分发挥我市铁矿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以精和特为原则,大力发展精密铸造、冷轧不锈钢、还原铁等冶金制造业;依托兴达饲料、凯特饲料、金沙河面业等龙头企业,重点抓凯特玉米蒸汽压片
- 3 - 反刍动物饲料及蛋鸡规模养殖、兴达蛋鸡养殖加工产业链等重点项目;以发展新材料为重点,着力抓好新型陶瓷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电子信息传导材料,到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0家,年产值达到10亿元。形成了‚变一枝独秀‘采掘业’为各产业百花齐放‛的经济模式转变。
(三)我市加大新兴产业建设力度
发展我市新兴产业,应牢牢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高起点建设产业层次提升,企业素质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大项目、好项目,全面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调整沙河发展的空间布局,山区重点发展林果业,保护沙河的青山绿水;丘陵地带搞好片区规划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打造城市副中心;主城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吸纳更多的外资、外企进入驻。确立了‚以采掘业为支柱产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后续支撑产业‛的产业体系,并逐产业制定发展规划。我市在建好金百家民营工业园区的同时,按照‚量力而行、积极推进‛的原则,依据本地实际,先后规划了金马岭工业园区、恒利、兴达工业园区、机械通用零部件产业园以及炭黑生产基地,将我市的新型建材业、规模采矿业、冶金制造业、医药化工业等产业打造成
- 4 - 闻名省内外的支柱产业,形成沙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切实把经济增长、产业提升、项目建设等都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四)我市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制造业中,纺织、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传统的原材料和加工工业投入有所减少。与2006年相比,2009年以上行业占工业投资比重分别下降10.5个、4.1个、3.3个、3.0个、2.0个、1.9个、1.9个、1.8个百分点。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逐步发展。以上行业2009年占工业投资比重,比2006年分别提高10.5个、4.4个、4.1个、4.0个、4.0个、3.1个、2.3个百分点。近几年国家注重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全市新上的钢铁、水泥、纺织、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明显减少。潍坊市对‚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30万千瓦的任务进行了年度分解。目前,国家及省关停办确认潍坊市关停小火电机组共52台、36.5万千瓦,
- 5 - 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的关停任务。其中,2009年关停1户企业的2座高炉,2户企业的2条水泥立窑生产线,淘汰落后水泥熟料产能20万吨。
在服务业传统行业平稳发展的同时,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等快速发展。信息传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由2006年的0.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2亿元,增长8倍多。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06年的98.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66.5亿元。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促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得到较大发展,投资总量由2006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2.5亿元。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随之而来的观念的转变使得对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医疗保健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与2006年相比,2009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投资分别增长9.7倍、20.5倍、7.8倍和64.1倍。
(三)重点行业对全市投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充分发挥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 ‚三驾马车‛之首的带动多用,大力抓好科学投入。2006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坚
- 6 - 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思路。2007年,市委市政府按照‚一三六四‛的总要求,提出加大科学投入。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六三三‛的工作目标和思路举措,提出加大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节能环保、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业‚六项投入‛。全年完成高新技术投资367.8亿元,增长182.3%;现代服务业投资809.4亿元,增长139.2%;现代农业投资29.5亿元,增长71.6%;节能环保投资(狭义)242.2亿元,增长830.6%;文化产业投资232.4亿元,增长461.7%;公共服务投资340.9亿元,增长326.6%。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三六三四‛的工作目标,提出加大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业‚三大投入‛。全年产业发展中,高新技术投资、现代服务业投资、现代农业投资、文化产业投资分别完成509.1亿元、958亿元、64.5亿元、445.9亿元,分别增长38.4%、18.4%、118.6%、91.9%;生态建设投入完成356.9亿元,增长29.5%;公共服务业投资完成525.1亿元,增长54%。
(四)投资项目个数不断增多,由中小型项目向大型项目聚集。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在建项目5072个, 2007年减少到4183个,2008年又增长到4494个,到2009年上升到6498个。投资项目个数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逐渐增
- 7 - 加的趋势,尤其是大项目逐渐增多。2006年,计划总投资过亿元项目占全市规模以上在建项目的7.8%,2007年提高到10.4%,2008年提高到12.8%,2009年到12.2%。其中,总投资过10亿元项目不断增多,由2006年的10个,提高到2007年的13个、2008年的22个,到2009年达到40个。
从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可以得出,投资项目规模不断增大。计划总投资过1000万元项目的投资规模,由2006年的平均计划投资7253.9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1841.7万元,增长63%。计划总投资过亿元项目的投资规模,由2006年的平均计划投资28343.4万元增加到2009年33496.8万元,增长18.2%。
(五)建设资金渠道不断拓宽,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大。
2006-2009年,全市建设资金来源合计5665.6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合计124.3亿元,国内贷款合计548亿元,债券合计0.3亿元,利用外资合计142亿元,自筹资金合计4026.7亿元,其他资金合计727.3亿元。
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逐渐加大。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848.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02亿元。到2009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042.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546.8亿元。四年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194.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44.8亿元。信贷资金的扩大也体现在了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中,国
- 8 - 内贷款由2006年的112.4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151.9亿元、2008年的136.5亿元、2009年的147.3亿元。
(六)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招商活动,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6-2009年间,全市利用外资合同项目635个。其中,合资经营企业267个,合作经营企业15个,独资企业347个,股份制企业6个。可以看出,利用外资项目企业以独资和合资经营形式为主,占96.7 %。外商企业涉及19个国家和地区,以香港、日本、美国、韩国和台湾为主,占71%,分别投资243个、71个、51个、48个、38个项目。四年间全市合同外资金额3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6.7亿美元。
(七)城建投资收效明显,企业投资促使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006-2009年,全市道路、绿化、供水、燃气等城建基础设施共投资193亿元,其中中心城区投入76.27亿元,全市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改变。城市规模变大,道路变宽、变长,交通畅通,水电供应充足,绿化亮化程度提高,旧城区得到改造提升。建成了潍坊风筝广场、白浪河湿地公园、奥体中心、潍坊学院体育馆等公共基础设施,对白浪河、虞河、火车站等进行整体改造,文化艺术中心、市民健康中心等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