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色生香的坊间文化珍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称为非物质遗产。根据联 合国教科
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 是指“被各群
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 各种实践、表演、表
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 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
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 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 礼仪节庆;有关
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 手工艺技能。
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专业名词,很多人感 到有点陌
生。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存在于我们平 日可见甚至十分熟
悉的生活场景中,与百姓生活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衣食住
行、娱乐休闲、婚丧嫁娶等 诸多方面无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
切相关。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多前的新石器时代, 就出现
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先民们用自己智慧勤劳的 双手,创造了古
代崂山脚下、胶州湾畔的灿烂文化。 先后发现了北辛文化、大
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 文化的遗迹、 商周到汉魏的建筑、
遗址、墓葬和石刻。 崂山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秦
汉以来,张 廉夫、丘处机等道教名士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
迹, 使崂山道教文化闻名天下。青岛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 化名
城,在历史漫长的积淀中,劳动人民还创造了丰 富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 文化部门
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有 8 个项目入选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14 个项目入选省级名录, 建立 了两批 50 项市级名
录,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得到了有效保护。
百态舞蹈折射百姓多姿生活
在青岛,现存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舞、高跷、 扛阁、烛
竹马、花棍等项目。民间有这样几句顺口溜: “听见锣鼓点
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 儿放一放;看见秧歌
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说的就 是人们对流传于胶州湾带的胶
州大秧歌的喜爱。胶州 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 又称“地秧
歌”“、耍秧歌”“、跷 秧歌”等,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男刚女柔、婀 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
飘”的舞蹈风 格,蜚声海内外。胶州秧歌在胶州市有着广泛的
群众 基础,有近百支民间秧歌队伍,每年的正月十五秧歌 会,
来自各个乡镇的表演队伍汇集胶州秧歌城大展风 采。对于胶州
人民来说,秧歌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胶南的宝山秧歌、莱西的秧歌、花棍、崂山的沟 崖高跷、
孙家下庄龙舞、平度的扛阁、烛竹马、都是 老百姓在娱乐休
闲、节庆助兴时经常表演的艺术形式。
仙山古道孕育经典民间文化
在我市 12 个民间文学项目中, 《崂山民间故事》 是其
中的代表之作。崂山民间故事以朴实无华、通俗 易懂的文字和
富有乡土气息、突出地方特色的语言, 谱写了“神话”、“传
说”、“故事”等几方面,涵盖自然变 化神话、英雄神话、历
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 仙道传说、山川传说、特产传
说、鬼狐精怪故事、动 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
5600
余个民间 故事集成。在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传的笔下更是
塑造了 不学无术的《崂山道士》,反映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憧
憬和渴望的短篇小说《香玉》,这使承载着崂山人民千 百年来
集体创作的,流传于百姓生活的拉呱聊天具有 了较高的历史价
值、文学价值。
崂山曾有高道仙师在此修真养性、谈玄论道,也 曾有无数
文人雅士、帝王官宦前来游历,在实现他们 追求的超尘出世境
界和崇尚、效法自然的音乐理想中, 产生了或清新幽雅、闲致
飘逸,或哀婉悲怆、激愤抑 郁的道教音乐。崂山道教音乐依地
理状况分为"内山派" 和“外山派”。从道乐属性上看,崂山道
教音乐属于全 真派,故其道乐以全真正韵为主体,但它又与山
东一 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联系紧密,所以,崂山道教 音乐
除与通行全国的“十方韵”有大体上的共性特征外, 又以具有
地方特色的“崂山韵”而闻名于道内
地方戏曲唱出胶东人民幸福生活
茂腔和柳腔被誉为胶东姊妹花。说起渊源,这两 种传统戏
曲同出一源,都是由本肘鼓发展而来,属于 两个不同的分支。
一支流传到诸城、高密、胶州一带, 形成为“冒肘鼓”,即茂
腔;另支流传到即墨、平度、 莱阳、掖县、胶县一带,经常在
民闲季节和庙会上演 唱,曲调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发生了变化,
逐渐形成独 立的“柳腔”。这对姊妹花起源于民间,有着浓郁
的乡 土气息,语言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深受人民群 众喜
爱。胶州曾有民谣唱到:“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 台上,锄头
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柳腔旧时 被称为"拴老婆撅子
戏”,妇女听起来往往是"针尖扎在 手指上,饼子贴在锅盖上,
枕头当成孩子抱”。即墨当 地民谣说:“进了即墨地儿,踩了
两脚泥儿,吃着地瓜 干儿,听着柳腔戏儿。”这生动地描述了
茂腔、柳腔的 艺术魅力和当地百姓痴迷忘情的程度。
民间风俗彰显海洋文化特质
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面最广,与百姓生活 最为密切
相关的一个门类,人类的生产商贸习俗、消 费习俗、人生礼
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 等都可归结到民俗类。青
岛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与人文环境,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
化。与海洋文化有 关的民俗活动使岛城的百姓生活多姿多彩,
在众多的 庙会、祭海活动中,周戈庄上网节是海洋文化特色浓
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民俗盛会。
每逢祭海,当地百姓如同过春节样,家家户户、老老 少少、四
村八疃的乡亲父老赶往海边,大人们忙着抬 祭品,挂鞭炮、摆
桌子,小孩们穿着新衣服,欢天喜 地。鳞次栉比的樯桅、精挑
细选的三牲祭品,图案各 异的面塑,庄严隆重的祭海仪式,无
不显示出这项传 承了 500 多年的古老祭海盛会所承载的历代
渔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共同参与保护身边坊间文化珍宝
青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项目,如民 间文学类
的徐福传说、民间美术类的平度宗家庄木版 年画、传统手工艺
类的莱西葫芦雕刻、传统体育竞技 与游戏类的孙膑拳、文化空
间类的海云庵糖球会等。 这些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百姓
生活中无处不在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正在被人们渐渐忽视或遗
忘,就 像空气中的氧气,呼吸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缺少时 即
发现它的重要。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冲击着 人们的意
识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无 论发展到何种进
程,人们都不应遗忘民族的传统文化, 忽视生活之中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让我们珍视和关注 身边的坊间文化珍宝,共同承担起
传承发展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历史重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烂
多姿,五 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