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基于网络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基于网络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绍、传承人、保护方法与传承方式等信息,让数据库作为向百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地、中心和代
言人。在这里,应该可以寻找到汉代遗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一种战斗、生活及 其信仰和习俗,可以看到汉画像石、汉佣的制作以及听到“十面埋伏”的种种传说等等。徐州市自2006
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来,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徐州两汉文化古迹传说、遗物逸事、风俗人情
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信息资料,下一步将会统统搬上网络,这一基础信息库的建设,对于徐州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络传播模式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非物质
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库是中心数据库,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则是其必要和有益的补充。现在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网站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要想真正融入到网络传播中来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因此,在这里我们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定义为“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其目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提出更高
基于网络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张明,朱军 (徐州市文化局, 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互联网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有着独特文化价值的新型文化传播形态.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建立非物质丈化遗产教育网站、设计民间艺人主页、民间艺术绝活浏览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在线图书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大擂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授课、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等.这些都能为满足群众在
参考文献:
【1】赵昆.试论数字化博物馆【J】.北方文物,2002. 【2】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
【3】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 【4】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6. 【6】陈燮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发展空同【C】.2003年欧亚博物馆网络(ASEMl『S)会议论文集,2003.
152
的要求。如何表现传播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反馈、信息融合、意见 碰撞,也就是说,通过什么方式把YouTube、BBS论坛、E—mail、聊天室的信息互动简洁而又有效地 表现出来,将实际中虚拟的信息交流平台放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通过其中介作用表现网络非物质文化 遗产信息“传”“受”多方的信息互动成为本模式最为独特和新颖的地方。 网络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能够鼓励来自不同区域、有着不同 文化的人们之间的对话和沟通,能够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为广大人
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
目前,网络游戏正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否将游戏作为传播我们的民族艺术和文 化的载体,这些都是我们将来的研究工作所应该继续探讨的。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让更多具有更强科研能力的有识之士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 传承行列中来。我们期冀共享的信息环境能够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活力的生命,让我们一同为后人 留住更多更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二、立足校园,依托网络,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遭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参与,青少年无疑是不容忽视的群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心亟待前移并深入到学校中。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义务, 提高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 信心和自豪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态度,
养成自觉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模式。 如果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入课堂有增加学生课务负担之嫌,那么不妨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学
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互联网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有着独特文化价值的新型文化传
播形态。鉴于此,我们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网站、设计民间艺人主页、民间艺术绝活浏览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线图书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大擂台,以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授课、网上 讨论、网上答疑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为他们快捷、方便、灵活、自由地满 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提供广阔的教育平台。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对于非物质文化 遗产,不是仅靠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媒介的相关报导,几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间歇性活动 就能保存下来的。如何将广大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 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 应尽快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资料数据库。基础信息库应容纳尽量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
2006.
【7】贤勇,石教英.虚拟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概述【J】.系统仿真学报,2005.
【8】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 f9】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153
15l
喝咖啡,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成为时尚,而对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熟 视无睹。长时期文化交流的“逆差”和“赤字”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金钱的损失,而是整个民族文化的
丧失,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作为政治、经济、军事等力量无法替代的“软实力”,文化认同较之
于军事意义上的国防更为牢固和稳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广阔的教育平台. 关键词: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教育;教育平台;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代表着 我们祖先曾经创造并仍在延续的灿烂文化,是人类研究自身发展历程,寻求历史的智慧与交流多样化价 值传统的桥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信息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的今 天,数字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那么,如何通过互联网络更为有效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播呢? 一、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意识,树立正确的传播理念 进入20世纪末,迅猛发展的网络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迁。网络全方位、立体型、 双向地延伸着人的所有感官,使上网的双方获得亲密的接触,并且实现了能够共享同一人文环境的“虚 拟社区”。由此,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更为广阔的传播宅间提供了可能。而这仅仅是 个前提,不能忽略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民众能否以久违的激情,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话优势传播,而 非走马观花似地遗弃代表着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理论上的可能变为现实中的实践,还需要 我们立足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时代传播的土壤,并深入探索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 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时代传播的上壤,首先需要解决人们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和必要 性的认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五花Af-]的网络空问里,我们必须以尊重和亲近的态度拥抱非物质文 化遗产。民俗不等于低俗,民间不等于无价值,风俗不等于迷信。通俗是一种风格,不等于没有文化, 没有思想。土气不等于低俗,洋气也不见得高贵。只有民间的,才是世界的。只要具有丰厚的生活底蕴, 能引起百姓大众共鸣的就是有价值的。民间和官方并非意义和价值的分水岭。风俗是一种普遍的民间文 化现象,在任何民族中、任何社会阶段、任何国家中都存在,在今天它还足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言:“既有情.又有信仰。那我们民族的前途就足‘有望的’了。” 中国有着令世人称羡的文化遗产,然l面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却不容乐观。物质文明程度的提 高,却使得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闷益恶化,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脱节,“非遗”保护正面临着 后继乏人的窘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曾几何时,青年人吃肯德基,啃比萨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