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退变性腰椎侧凸与腰椎曲度和骶骨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退变性腰椎侧凸与腰椎曲度和骶骨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论󰀁󰀁著󰀁

退变性腰椎侧凸与腰椎曲度和骶骨角关系

及其临床意义

顾晓民󰀁󰀁贾连顺󰀁󰀁陈雄生󰀁

摘要󰀁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角度与腰椎曲度和骶骨角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影像学上的分型方

法。方法󰀁对77例腰椎退变性侧凸进行X线标准正侧位检查,录入计算机进行侧凸Cobb角、曲度的切线角、骶骨角测量,

利用相关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77例平均Cobb角为16󰀁17󰀁󰀂8󰀁88󰀁;切线角为20󰀁40󰀁󰀂9󰀁34󰀁;骶骨角为24󰀁43󰀁󰀂

7󰀁53󰀁,Cobb角与切线角、Cobb角与骶骨角均存在负相关关系,骶骨角与切线角存在正相关关系。将退变性腰椎侧凸按Cobb

角度大小分为4型,󰀁型:Cobb角󰀁10󰀁;󰀁型:10󰀁20󰀁。结论󰀁

腰椎退变性侧凸程度与腰椎曲度、骶骨角存在负相关关系,以Cobb角大小分型方法可以在影像学上反映侧凸畸形时腰椎曲度

的改变。

关键词󰀁腰椎;侧凸;曲度

CorrelationamongLumbarCurvature,SacralAngleandDegenerativeLumbarScoliosisandItsClinicalSignificance

GuXiaomin,JiaLianshun,ChenXiongsheng.DepartmentofOrthopaedicSurgery,ChangzhengHospitalofSMMU,Shanghai,

200003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whethertheangleofthedegenerativelumbarscoliosis(DLS)correlatedwiththelumbarcurvatureand

sacralangle.Methods󰀁TheanglesofDLSandlumbarcurvatureandsacraltiltweremeasuredandrecordedintocomputerforstatistical

analysisfrom77consecutivepatientsinourclinic.Results󰀁Ofthe77patients,thecobbangleofDLSwas16󰀁17󰀁󰀂8󰀁88󰀁;thetangent

anglewas20󰀁40󰀁󰀂9󰀁34󰀁;Thesacralanglewas24󰀁43󰀁󰀂7󰀁53󰀁.Therewasnegativecorrelationbetweenthecobbangleandthetangent

orthesacralangle.Ontheotherhand,therewas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thesacralangleandtangentangle.TheDLSwasdivided

into4types,typeI:thecobbangle󰀁10󰀁;type󰀁:10󰀁

cobbangle>20󰀁.Conclusion󰀁Thereisnegativecorrelationbetweenthecobbangleandthetangentorthesacralangle.Accordingtothe

cobbangle,theclassificationoftypestoDLScanbeusedtodescribethedeformityonradiology.

Keywords󰀁Lumbarspine;Scoliosis;Curvature

󰀁󰀁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指50岁以上发生的成人腰椎

侧凸,与腰椎椎间盘、椎间小关节退变存在密切关

系,并由此病变导致腰椎椎管容量减少,引起关节

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及马尾神经和腰骶神经根压迫症

状。目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状态,当前关于退变性

腰椎侧凸与腰椎曲度、骶骨角关系文献尚少,本研

究旨在将影像学和形态学结合,探求它们之间的关

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分型

方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共77例,其中男性31

例,女性46例;年龄均在50岁以上,平均63󰀁5岁。病史10个月~26年,常见主诉症状为腰背部酸胀不适、腰痛,

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和步态异常(蹒

跚、笨拙等)、间歇性跛行,腰椎两侧椎旁肌痉挛、疼痛,

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能部分缓解。

1󰀁2󰀁影像学检查󰀁本组常规摄标准胸腰段到骶椎正侧位片,

所用摄片机及摄片位置均保持一致。存在滑脱患者加摄左右

斜位片,将有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排除,同时也排除急性外

伤情况下骨折脱位患者。将腰椎椎间盘、小关节退变病例77

例腰椎正侧位图像录入计算机。

1󰀁3󰀁腰椎侧凸角度、腰椎曲度以及骶骨角的测量󰀁腰椎侧

凸角度采用标准胸腰段到骶椎正位片Cobb角测量法,即侧

凸上端椎上终板与下端椎下终板两线的夹角。腰椎前曲度采

用Harrison椎体后缘切线角方法,即在标准侧位片上分别作󰀁969󰀁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年12月第22卷第12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上海市󰀁200003L1和L5椎体后缘切线,两线夹角为切线角[1](图1)。骶骨

角为在标准侧位片沿骶骨上终板作延长线,与水平线所成角

度。所有角度均采用计算机e-film软件测量。

1󰀁4󰀁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分别分析腰

椎退变侧凸与曲度、骶骨角的关系,因为Cobb角和切线角、

骶骨角数据呈非双变量正态分布,故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

分析方法。腰椎退行性变分型各组切线角差异采用One-

wayANOVA先行方差齐性检验,再采用SNK组间两两比

较。所有统计过程均采用SPSS10󰀁0软件包计算。

2󰀁结󰀁果

2󰀁1󰀁角度测量结果󰀁全部测量均由固定两人完成,

经过一致的测量软件练习,取两人测量的平均值作

为最后测得值。测量结果:77例Cobb角为16󰀁17󰀁

󰀁8󰀁88󰀁;切线角为20󰀁40󰀁󰀂9󰀁34󰀁;骶骨角为

24󰀁43󰀁󰀂7󰀁53󰀁。

2󰀁2󰀁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

2󰀁2󰀁1󰀁骶骨角与切线角关系󰀁经过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系数r=0󰀁707,P<0󰀁01,认为退变

性腰椎侧凸骶骨角与腰椎曲度切线角存在正相关关

系,两样本散点图见图2。

2󰀁2󰀁2󰀁Cobb角与切线角关系󰀁经过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系数r=-0󰀁710,P<0󰀁01,认为退

变性腰椎侧凸角度与腰椎曲度切线角存在负相关关

系,两样本散点图见图3。

2󰀁2󰀁3󰀁Cobb角与骶骨角关系󰀁经过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系数r=-0󰀁464,P<0󰀁05,认为退

变性腰椎侧凸角度与骶骨角存在负相关关系,两样

本散点图见图4。

2󰀁2󰀁4󰀁退变性腰侧凸分型及其与切线角的统计学分

析󰀁将退变性腰椎侧凸按Cobb角度大小分为4型,

󰀁型:Cobb角󰀁10󰀁;󰀁型:10󰀁

型:15󰀁20󰀁。本组

77例,󰀁型25例,󰀁型16例,󰀁型16例,󰀁型

20例。ANOVA统计分析各组切线角差异结果:4

组总F值=23󰀁23,P<0󰀁01。各组切线角结果见表

1,经过SNK组间比较显示各组切线角除󰀁型与󰀁

型,󰀁型与󰀁型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比较P

值小于0󰀁05。

表1󰀁腰椎侧凸分型各组切线角结果

侧凸类型样本数均数标准差󰀁2526󰀁647󰀁56

󰀁1625󰀁948󰀁08

󰀁1615󰀁635󰀁12

󰀁2012󰀁005󰀁

85图1󰀁腰椎曲度测量示意图(L1和L5椎体后缘切线所成的角为切线角)

图2󰀁骶骨角与切线角黑白散点图(单位:度)

图3󰀁Cobb角与切线角黑白散点图(单位:度)

图4󰀁Cobb角与骶骨角黑白散点图(单位:度)3󰀁讨󰀁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成人脊柱侧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有研究认为大于50岁人群中,成人脊柱侧󰀁970󰀁CHINESEJOURNALOFBONEANEJOINTINJURYVol󰀁22󰀁NO󰀁12󰀁Dec󰀁2007凸的发病率在6%~30%之间,并且呈逐年上升趋

势[2]。研究表明,腰椎间盘退变先于关节突关节增

生或椎体边缘骨赘形成,当发生椎间盘高度丢失或

两侧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时,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失

去维持脊柱正常排列的功能,椎体发生向某侧倾斜

和异常活动,导致脊柱不稳和不对称,逐渐形成腰

椎侧凸[3]。椎间盘退变导致关节突关节退变、增生,

关节结构异常;椎间关节制约功能丧失,出现节段

性不稳定,导致腰椎侧凸的发生,即腰椎冠状位的

失衡。当冠状位畸形发生时,腰椎小关节发生半脱

位,同时会有椎间隙变窄,甚至滑脱不稳定,腰椎

曲度即矢状位也失去了正常的平衡,更重要的是作

为腰椎后路弓弦状结构的腰背肌同时疲劳,甚至僵

硬导致肌力下降,最终无法维持正常的腰椎曲度。

目前研究已经证明维持正常的腰椎前曲曲度对

防止腰椎畸形有重要作用[4]。腰椎退变性侧凸是一

种三维结构的畸形,存在冠状位、矢状位、椎体旋

转改变,腰椎前曲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曲度丢

失[3]。这与楔形的椎间盘形状改变以及间隙变窄有

关,但这种丢失与侧凸的程度有无关系呢?这方面

研究尚少,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侧凸角度逐渐增大

的同时腰椎曲度的丢失呈负相关关系,这也提示在

手术治疗中、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时,尤其应注意

恢复已明显丢失的腰椎前曲。现在利用影像学测量

腰椎曲度的量化指标较多,有Cobb、TRALL、椎体

中心法以及Harrison椎体后缘切线法等,有研究者

将众多方法加以比较,认为各有利弊,但连贯切线

法能较真实地反映整个腰椎的曲度情况,本研究也

参照切线法,测量腰椎总体前弓状态,量化曲度以

达到科学统计分析以及将退变性腰椎侧凸分型的目

的。

关于成人脊柱侧凸的分型报道甚多,而作为其

中之一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再分型尚未形成一致的意

见。Schwab等[5]尝试将退变性腰椎侧凸根据影像学

检查分为3型,一型为腰椎前曲大于55󰀁,同时L3倾斜度小于15󰀁;二型为腰椎前曲在35󰀁~55󰀁之间,

同时L3倾斜度在15󰀁~25󰀁之间;三型为腰椎前曲小

于35󰀁,同时L3倾斜度大于25󰀁。从本研究看,这样

分型并不适用,因为首先L1~5切线角结果小于

Schwab分型中的数值,也许这是不同地区和人种带

来的差异;其次退变性腰椎侧凸角度很少大于40󰀁,

本组77例平均Cobb角只有16󰀁17󰀁。分型要体现治疗意义,必须将角度细化,所以提出单纯以侧凸

Cobb角作为影像学分型依据,共分为4型。󰀁~󰀁

型属于轻度侧凸,󰀁型属于中度侧凸,󰀁型属于重

度侧凸。从4型的切线角结果来看,󰀁型和󰀁、󰀁

型切线角有统计学差异,󰀁型和󰀁、󰀁型也有统计

学差异,这样的等级分型虽然只有一个指标,但其

中已经隐含了切线角的变化,即腰椎曲度的变化。

因此,能反应腰椎在冠状位和矢状位两个水平的畸

形,能适用于腰椎退变性侧凸影像学的分型。腰椎

骶骨角是骶骨倾斜的直接反应,同时也是腰椎曲度

的一个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切线角与骶骨角成正

相关关系,也证明了在退变性腰椎侧凸中,骶骨的

倾斜与腰椎前曲的维持是相关的。Berthonnaud等[6]

对脊柱和骨盆矢状位的平衡相关因素作了研究,认

为人体矢状位平衡是由相邻的关节和骨性结构维持

的,骶骨的倾斜角度不仅对维持腰椎矢状位曲度十

分重要,对骨盆倾斜也有意义。而矫正骨盆倾斜是

对腰椎退变性侧凸手术后双下肢正常行走的重要因

素之一。另外,在临床上注意骶骨角与侧凸角度之

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对手术中正确置入椎弓根螺

钉有指导意义。因此,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影像学

分析中骶骨角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笔者通

过对退变性腰椎侧凸角度、腰椎曲度、骶骨角相关

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影像学上的分型方法,进一步

如将此分型与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则能更全

面反应侧凸病理情况。

参考文献

1󰀁HarrisonDE,HarrisonDD,ReneCailliet,etal.Radiographicanalysisoflumbarlordosiscentroid,Cobb,TRALL,andharrisonposteriortan󰀁

gentmethods.Spine,2001,26(11):2352󰀁KarenM,StevenC,DanielE.RadiographicpredictorsofoutcomeafterlongfusiontoL5inadultscoliosis.JSpinalDisordTech,2004,17(5):3583󰀁贾连顺,蔡卫华.退变性腰椎侧凸现代概念及治疗策略.国外医

学骨科学分册,2005,26(6):3744󰀁ChernukhaKV,DaffnerRH,ReigelDH,etal.Lumbarlordosismeasurement:anewmethodversuscobbtechnique.Spine,1998,23:745󰀁SchwabF,BenchickA,GamezL,etal.Alumbarclassificationof

scoliosisintheadultpatient:preliminaryapproach.Spine,2005,30(14):16706󰀁BerthonnaudE,DimnetJ,RoussoulyP,etal.Analysisofthesagittalbalanceofthespineandpelvisusingshapeandorientationparameters.JSpinalDisordTech,2005,18(1):40(收稿:2007󰀁04󰀁15)󰀁971󰀁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年12月第22卷第1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