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辨证治疗心悸

辨证治疗心悸

辨证治疗心悸
发表时间:
2016-06-28T16:11:44.9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 作者: 黄嘉兴
[导读] 本文结合心悸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哈尔滨市南岗区哈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
要】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
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本文结合心悸的病理特点
进行辨证施治。
【关键词】辨证;心悸
1
病因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
脉,扰乱心神。①体虚劳倦:禀赋不足,素质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气血阴阳亏乏,脏腑
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②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③感受外邪
风、
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
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
2
病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
切相关。如心之气血不足,心失滋养,搏动紊乱;或心阳虚衰,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心肾不
交;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阴寒凝滞心脉;或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气失畅;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行,血脉凝留;或
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热毒犯肺,肺失宣肃,内舍于心,血运失常;或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均可引
发心悸。
3
辨证论治
3.1
心虚胆怯证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治法:镇惊定志,养
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丹加减。本方益气养心,镇惊安神,用于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少寐多梦,食少,纳呆者。气短乏力,头晕目
眩,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为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加黄芪以增强益气之功;兼见心阳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温通心阳。
3.2
心血不足证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
脾汤加减。本方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重在益气,意在生血,适用于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之症。五心烦热,自汗盗
汗,胸闷心烦,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以益气滋阴,补血复
脉。兼阳虚而汗出肢冷,加附子、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兼阴虚,重用麦冬、地黄、阿胶,加沙参、玉竹、石斛;纳呆腹胀,加陈皮、
谷芽、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健脾助运;失眠多梦,加合欢皮、首乌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若热病后期损
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生脉散加减,有益气养阴补心之功。
3.3
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
无,脉象细数。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前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适用于阴虚血少,心悸不
安,虚烦神疲,手足心热之症;后方清心降火,重镇安神,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亢盛,惊悸怔忡,心神烦乱,失眠多梦等症。肾阴亏
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甲、熟地黄、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若阴虚兼
有瘀热者,加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3.4
心阳不振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
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前方温补心阳,安神定悸,适用于心悸不安、自汗盗汗等症;后方益心气,温心阳,适用于胸闷
气短、形寒肢冷等症。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温阳散寒;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益气敛
汗,或用独参汤煎服;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利水化饮;挟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
兼见阴伤者,加麦冬、枸杞子、玉竹、五味子;若心阳不振,以致心动过缓者,酌加炙麻黄、补骨脂,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
3.5
瘀阻心脉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
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前方养血活血,理气通脉止痛,适用心悸伴阵发性心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等症;后方温通心
阳,镇心安神,用于胸闷不舒,少寐多梦等症。气滞血瘀,加用柴胡、枳壳;兼气虚加黄芪、党参、黄精;兼血虚加何首乌、枸杞子、熟
地黄;兼阴虚加麦冬、玉竹、女贞子;兼阳虚加附子、肉桂、淫羊藿;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夹痰浊,胸满闷痛,
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广陈皮;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祛瘀止痛。

综上所述,心悸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
及肝、脾、肺、肾,是病及一脏,抑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实为气滞、血瘀、痰浊、
火郁、水饮扰动心神。两者常相互夹杂。虚证之中,常兼痰浊、水饮或血瘀为患;实证之中,则多有脏腑虚弱的表现。治疗上,其虚证
者,或补气血之不足,或调阴阳之盛衰,以求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心神得养;其实证者,或行气祛瘀,或清心泻火,或化痰逐饮,使邪
去正安,心神得宁。因心中动悸不安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故可配合安神之品。因虚者,常配以养血安神之品;因实者,则多配用重镇
安神药物。
参考文献:
[1]
高剑虹.心悸的临床论治[J].北京中医,2006年02期
[2]
葛明.心悸临证辨治体会[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年01期
[3]
千杰,张明雪.浅谈《伤寒论》对心悸的证治[J].医学综述,2008年0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