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
慈福义,商学院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区域
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
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
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 研究容庞杂:多学科
(二) 应用性学科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容
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一) 国际国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
(二) 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
(三) 为地方政府服务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一) 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
(二) 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1、 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区
2、 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流域区、都市圈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一) 古典区位理论
1、 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
2、 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劳动费、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 运输区位论:佛,美国
(二) 现代区位论
1、 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
2、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
3、 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
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1、20世纪50年代;2、美国艾萨德
3、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二)新制度学派
(三)区域管理学派
第五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涵
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在时空上的协调发展,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调控途径与对策
(一)主要途径:
1、外部性部化:生态补偿和环境税。
2、公平:区域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
(二)主要对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道德伦理手段,市场经济手段,政策手段。
第六节 区域经济学发展展望
一、21世纪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区域发展失衡,区域分工与合作
(二)中华民族的崛起: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理论指导
二、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将进一步综合与分化
(一)综合性:经济社会各学科的融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如生态学、地理学的融合。 三、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经济运行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一)区域经济理论对产业新选择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理论对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
(三)区域经济理论对解决地区就业问题的作用
第四章 区域循环经济
第一节 循环经济基本问题
一、循环经济的涵
以基于3R原理(Reduce、Reuse、Recycle)的物质循环为表现形式、以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手段、以实现减物质化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经济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意义
(一)自然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循环经济是减物质化的经济
(三)从循环经济看中国可持续发展
1、中国需要发展自然资本节约型的经济模式
2、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在加大 3、循环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一、循环经济发展途径
(一)关注自然资源生产率
生态效率(自然资源生产率)=经济社会发展(价值量)/资源环境消耗(实物量)
(二)减物质化需要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
(三)生态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理论支撑
一、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一)政策设计必须遵循的几个关键原则
1、污染者付费原则
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全生命周期)
3、排放者责任(如承担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处理义务)
(二)循环经济政策矩阵
表4-1基于治理理论的公共政策体系模型
规制性政策 市场性政策 参与性政策
利用市场 创建市场
资源管理3R循环污染控制 法律法规 减少补贴 明确产权 信息公开
规划计划 环境税 民营化和权力分散 公众参与
标准 使用费 配额交易
禁令 押金-返还制度
许可证和配额 专项补贴
绿色采购
第二节 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区域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部区域协调发展及其与省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六)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分析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越
2、土地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
3、生态系统独特
4、经济基础良好,循环经济初具规模
5、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各级政府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6、后发优势
(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劣势分析 1、淡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防治任务较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3、大中型工业企业少,不利于企业部规模循环经济效益的实现
4、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1)林业、牧业比重低。(2) 高资源消耗产业、高污染密集产业的比重大。(3)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和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产业比重低。(4)产业结构层次低。(5)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5、区域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6、点轴系统辐射能力低和循环型布局系统不发育
7、开放型经济水平低,不利于同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循环经济合作
8、人口文化素质低,人才相对缺乏,循环经济技术体系薄弱,公民绿色观念淡薄
9、循环经济制度不完善
(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分析
1、经济全球化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
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中国政府和省政府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国家和省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视
5、黄河三角洲(东营)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半岛城市群建设
(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挑战分析
1、绿色贸易壁垒将削弱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2、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污染产业转移将加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4、周边区域发展的威胁
5、中国和省的循环经济制度不完善
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把握广义循环经济的涵,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为核心,以综合效益最优化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循环经济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根据循环经济倡导的再思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再重组、无害化等原则,逐步优化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建设循环型社会,实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原则
(2)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融合原则
(3)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社会公众参与相结合原则
(4)渐进式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相结合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动态性原则
(7)因地制宜原则
(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
我国计划用50年左右的时间(2000年-2050年)实现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2006年,人均GDP约为全国水平的2倍),并且考虑其生态环境脆弱,可以设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即能源及资源生产率、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形成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循环型网络布局系统,建成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循环型社会。
根据诸大建的C模式,中国在2020年前,应推行1.5-2倍数发展战略,沿海地区推行4-5倍数发展战略(环境压力倍数为1)。以此为参考,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现状, 在2020年前,应推行4-5倍数发展战略。在2021-203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实现环境压力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应推行5-7倍数发展战略。
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
(一)循环经济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1)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畜牧业、渔业,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积极发展林业,提高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比重;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和都市农业,推广已经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试点新的生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