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生的理论,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在当前国内
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构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地方性的个案研究
较多,系统性的宏观理论研究较少;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研究水平明显落后
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实践;西方成熟文化理论与中国公共文化建设实践的初级
阶段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对称等。面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本
土化研究和系统性研究。
标签: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存在问题
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在不同程度地关注“公共文化服务”,
有关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和探讨,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然
而,由于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在我们国家
特殊的历史语境中,既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国内学术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当前的公共文化
服务理论构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地方性的个案研究较多,系统性的宏观理论研究较少
在中央的号召以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关学者针对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
设中取得的经验或出现的问题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王京生以深圳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为依据,指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公民
的文化权利,主要内容是满足公民文化权利多层次的要求[1]。蒯大申在上海公
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构建需要正确认识的指
导和整个制度的支撑[2]。此外,在专家学者的探讨基础上,一些关于公共文化
的研讨会相继展开,一些总结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验的研究论集也纷纷出
版,如李景源、张晓明主编的《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文化卷》,主要介绍浙江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和经验[3]。
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地域性的经
验总结阶段,并没有形成整体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系统理论。现
阶段,虽然也出现过一些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综述性的研究,然而,在学术界出
现的一些研究成果多是对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情况介绍或
经验总结,或是针对某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反思。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地方性的个案研究较多,系统性的宏观理论研究较少现象,一
方面是因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研究者没有现成的适合本国本
地区的本土理论基础,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另一方面,国内缺乏专业的公共文化
研究人员,目前国内相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者多来自于文化理论学者、公
共管理学者以及各政府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受其学科和原来研究背景
的限制,对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全盘把握能力较弱。因此,目前在公共文化服务
理论的研究领域,还缺少站在系统性高度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的文章,没有
出现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供政府实施的可操作方案。
(二)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研究水平明显落后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实

虽然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文化财政总体投入规
模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结构上的缺陷、现行财政体制的调解机制和转移
支付能力较差等,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实践仍
然发展较快。
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相对应,在理论研究领域,相关学者对公共文化的
研究仍处于依托实践的经验式的总结和问题反思阶段。如徐轶尊的《北京公共文
化服务发展战略与首都文化品味》一文在考察了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和
存在问题之后,提出发展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的三大建议[4];陈坚良在《和谐社
会视野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一文中关注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
务建设的问题[5]。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并进的研究课题,但目前的发展程度来看,
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大多理论研究是对实践中细枝
末节的修补,而没有真正起到理论的宏观指导和事先预见作用。
(三)西方成熟文化理论与中国公共文化建设实践的初级阶段存在某种程度
的不对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政府开始加大对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支
持文化参与的机制蔚然成风,相关研究文化的理论纷纷出现,在半个世纪的发展
中经历了一个马鞍形的变化。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为其创立和兴盛期,这一
时期,新兴的文化理论备受青睐,成为西方社会政治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进入
70年代以后,它遭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攻讦和批判,人们指责它保守、僵化,
低估了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作用,不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等等。在这些批判声
中,许多学者放弃了文化研究,文化理论几近被废弃。进入80年代,文化研究
出现新的转机。进入90年代又进一步繁荣起来。发展到今天,西方的公共文化
已经初步完成建设过程,进入管理阶段。
然而,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从实践到理论研究都是刚刚起步,各方面发展还
很不完善,加之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之下,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
景,所以,这些相对成熟的文化理论是不能直接拿来指导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实践的。如果不从国内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具体情况出发,盲目将这些较为成熟
的理论套用到实际建设中,不仅会出现一些“小脚套大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甚
至会将中国的公共文化建设引入歧途。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当前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今后
的研究中,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本土化研究,系统性研究。
(一)本土化研究
对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研究,国外学者涉及的时间比较早,成果比较丰富。
中国学者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逐渐关注该问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尚处于
对西方公共文化相关理论的翻译和介绍性研究的阶段,还没有形成适合本国实践
发展的理论体系。
虽然国外较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对中国公共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
和借鉴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在今后的研究中,
我们应该从中国社会的价值纬度、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中国国民的行为方式等方面
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要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加大本土化研
究的力度,寻求适合中国公共文化建设实践的指导理论。
(二)系统性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理论,牵涉诸如文化管理、公共经济
学、文化哲学、文化政策学、文化社会学、政府结构功能转型等理论。因此,在
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研究者具有宏观把握的视角,做跨学科、宽范围的研究。
同时,还需要微观的具体分析为基础,从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自身学科内部各环节
及其联系着手,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每一个细节,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
系。
总之,对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建构不仅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其他学科
之间的系统联系,而且要加强其自身学科内部的系统性研究,将公共文化理论的
建构与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将微观的详细分析与宏观的大视
角相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体系。
三、结语
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初期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也是值得相关学者
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注意的。面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相关公共文化服
务的理论研究者应进一步综合各学科理论成果,整合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资源,推
动理论结合现实,更加注重本土化研究和系统性研究,不断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公
共文化服务理论体系,最终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7:101-108.
[2]叶辛,蒯大申.上海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0.
[3]李景源,张晓明.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文化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7.
[4]张泉,沈望舒.北京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79-193.
[5]陈坚良.和谐社会视野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7,
(11):176-1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