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
心组织编写的xx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5日发布。报告
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从行政性“维护”到
法律化“保障”的新跨越,广东、上海分别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
的总量和人均排名上蝉联首位。
这份报告依托《中国统计年鉴》等权威统计资料,对“十二五”
时期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水平、特质与走势进行回顾和分析。从
“十二五”时期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特点上看,公共文化投入得
到财政有力支持,人均文化事业费持续增长;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更趋
合理,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数量总体提升个别有降;公共文化服务供
给进步显著但仍有需求缺口,人均藏书量等离国际标准尚有距离。据
主持报告的孙逊教授介绍:从公共文化服务总体走势看,“十二五”
时期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靠政策部署和立法保障,投入稳
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呈现出整体推
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从行政性“维护”
到法律“保障”的新跨越,但也存在多元化需求与有效供给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报告仍然围绕“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机构”、“公共
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队伍”、“公共文化享
受”等6个一级指标和“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等58个二级
指标,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与产出绩效指数、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进
步指数进行研究排序,并从二级指标中选取了二十一个核心指标进行
分析,从不同方面反映各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状况、规模
和服务质量。
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总量)的排名上,广东以91.46分连
续第四年位列第一,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列第二至五位。在公
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人均)的排名上,上海则以94.52分连续第五年
领跑全国,并领先第二位浙江12.17分之多;北京、西藏、天津分别
排在第三至五位。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与产出的绩效指数上,河南的
总量和人均排名都居全国首位,说明其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高于其他
省市自治区。而浙江、西藏则分别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进步指数的总
量和人均排名上排名第一,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
报告也显示,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均存在“短板”,
“补短板”应成为“十三五”期间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
工作。以上海为例,虽然上海的均等化程度比较高,但与往年的人均
指数相比,上海在公共文化队伍和公共文化享受上都由上一年度的第
一位降至第二位,其进步指数也分别排在第二十七位和第二十六位。
这说明,尽管上海在这两项指数上仍位居全国前列,但其优势正在逐
渐缩小,市民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人均享受度有所下滑。而投入与产
出的绩效不高、公共文化机构建设相对滞后,也依然是上海在公共文
化服务方面长期存在的“短板”。因此,提高公共文化机构和队伍的
建设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均享受度,应当成为上海提升公共
文化服务绩效的有力途径。
同时发布的还有xx年《上海现代公共文化建设报告》。该报告
根据xx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上海年鉴》《上海统计年鉴》
《上海文化年鉴》以及16个区县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
从“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享受”三个维
度,以及“公共图书馆机构数(个)”、“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人
次)”、“公共图书馆总藏量(册)”等22个指标进行评估排序。从总
的得分和排名来看,浦东新区、黄浦区分别在公共文化建设指数的总
量和人均排名上位居全市首位;中心城区与郊区分别在公共文化建设
的总量和人均得分平均值上相差14.79分和20.29分,反映出上海公
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新闻: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
的xx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5日发布,根据该报告,“十
二五”期间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从行政性“维护”到法律“保障”
的新跨越,广东、上海则分别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的总量和人均
排名上蝉联首位。
该报告是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自xx年以来,连续第五年对中国
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共文化指数进行跟踪研究。这份报告依托《中
国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对“十二五”时期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的水平、特质与走势进行回顾和分析。
报告显示,从“十二五”时期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特点上
看,公共文化投入得到财政有力支持,人均文化事业费持续增长;公
共文化服务体制更趋合理,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数量总体提升个别有
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步显著但仍有需求缺口,人均藏书量等离国
际标准尚有距离。
据主持报告的孙逊教授介绍,从公共文化服务总体走势看,“十
二五”时期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靠政策部署和立法保障,
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呈现出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从行政性“维
护”到法律“保障”的新跨越,但也存在多元化需求与有效供给不对
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报告围绕“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
产品”、“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队伍”、“公共文化享受”
等6个一级指标和“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等58个二级指标,
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与产出绩效指数、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进步指数
进行研究排序,并从二级指标中选取了二十一个核心指标进行分析,
从不同方面反映各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状况、规模和服务
质量。
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总量)的排名上,广东以91.46分连
续第四年位列第一,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列第二至五位。
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人均)的排名上,上海则以94.52分
连续第五年领跑全国,并领先第二位浙江12.17分之多;北京、西藏、
天津分别排在第三至五位。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与产出的绩效指数上,
河南的总量和人均排名都居全国首位,说明其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高
于其他省市自治区。而浙江、西藏则分别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进步指
数的总量和人均排名上排名第一,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
但是,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均存在“短板”,“补
短板”应成为“十三五”期间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工作。
以上海为例,虽然上海的均等化程度比较高,但与往年的人均
指数相比,上海在公共文化队伍和公共文化享受上都由上一年度的第
一位降至第二位,其进步指数也分别排在第二十七位和第二十六位。
这说明,尽管上海在这两项指数上仍位居全国前列,但其优势正在逐
渐缩小,市民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人均享受度有所下滑。而投入与产
出的绩效不高、公共文化机构建设相对滞后,也依然是上海在公共文
化服务方面长期存在的“短板”。因此,提高公共文化机构和队伍的
建设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均享受度,应当成为上海提升公共
文化服务绩效的有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