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38-103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2014/3/28--9/13合并版(B)
2014年6月21日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课——周六晚八点于经方求真群第
十三次
大家晚上好。
感谢大家三个多月来每周守在这里听我的课。
我一直很惶恐怕教不好教不对,因为我们是分条语音和文字
的方式上课,所以信息量和真实感肯定比不上面授。
但大家这么不离不弃,让我实在感动。
我也尽力想把更多的内容和信息量讲给大家。
上回我说到,咱们六经已讲了五经,只有厥阴没有涉及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讲一些临证上的东西了。
临证就是临床,我喜欢临床这个词,因为我们中医不需要病
人开刀住院吊水成天躺在病床上,古来也没有医院这个词。
我喜欢叫临证,中医是找证据的,找人体到底出现什么问题
的证据。
今天,我就开始结合医案教大家怎么找证据。
刚才打错了,应该是我不喜欢临床这个词。
上一堂课讲了小柴胡汤。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几个医案讲讲
小柴胡汤的应用。
我们知道柴胡四证,又知道四证具其一就是柴胡证。且三阳
并病治从少阳。所以少阳柴胡证的运用和治疗是比较简单
的。
如果,一个病就有四证之一,那就是照书生病了,讲起来也
没意思,所以,我今天会讲几个相对不那个容易判断的医案。
2011、9
安母,女,中年
自述:肝硬化腹水11毫升
刻诊:左脉弦,右脉弦而略滑。容易打嗝,常年心烦,老觉
得心里憋着,别的没有什么不适,胃口睡眠亦好。平时觉得
身体还可以,这次查出来有肝腹水,自己都觉得很意外。舌
有齿痕。
我既然说是要讲小柴胡汤的医案,那就已经交底了,肯定是
小柴胡汤为主方。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小柴胡汤是主
方。
脉弦?不能凭脉断证,这是传统中医和后世中医最重要的区
别之一。脉只是用来印证的。
这个病人比较麻烦,没有什么明显的证,我们临证常有这样
的情况。
有时是病人自感正常,的确不明显。有的是病人迟钝,有却
说不上来。
打嗝是胃弱,老觉得心里憋着,其实和胸肋苦满是类似反应,
病人不可能照书生病,临证需要变通的认识问题,所以可以
定为少阳病。气郁明显,兼里湿,小柴胡加香附陈皮茯苓白
术泽泻。
需要说一下胃弱,我们学过,少阳病是胃弱引起的,所以有
胃弱就要注意了。
现在说处方。
柴胡 20 黄芩 15 法夏 15 炙甘草 10 大枣 15 西洋
参片 10 香附 30 陈皮25 茯苓 30 白术 30 泽泻 20
生姜四片
现在说效果。
七剂后病人去检查,腹水不见了,距离上一次检查只有11
天。检查的大夫是同一人,觉得不可思议,疑心自己上一次
看错了。病人自述多年的打嗝好了;多年前因为调动工作问
题不如意,老觉得心里有个结,吃了药之后觉得这个结好像
打开了,心里舒畅了。
再讲一个感冒的病例。
某演员、男 , 年龄, 32 体重:102公斤
发热39度多,浑身疼,忽冷忽热,
刻诊:头重脚轻,头热脚寒,胸闷,头晕,无汗,轻度腹泻,
无食欲,舌苔黄厚腻,苦臭,咽干,胸腹久按是感觉烫手,
不觉得渴,但喜饮,冷热都喝,精神状态可,吸烟,有咽炎。
网诊无脉象,患者自述:脉象浅,无力,发虚,平常大概每
分钟跳动87下。
平时情绪容易烦躁,唇口有一点干燥,睡眠多梦。
这个也是一堆感冒症状,至于是什么方证,桂枝?白虎?麻
黄?其实都不太像。
局面再复杂,我们也要学会从中条缕分析,化繁为简。
表证有无汗头重;
里证有腹泻
是否有口苦,患者说不清楚,胸闷、咽干、无食欲,则是半
表半里证胸肋苦满,不欲饮食的范畴。
再说,头热脚寒符合少阳证上下不交通的机理。
三阳并病,治从少阳。
因为肠胃有积滞,选大柴胡。
腹泻不明显,胃中有热,大黄、生姜换成生石膏。舌苔厚腻
口臭,胃中有腐浊,加藿香佩兰。
生石膏150,柴胡90,黄芩30,法夏30,枳实20,白芍20,
大枣30,藿香20,佩兰20
只给了二剂,吃了就好了。
下面是我说一个群里头最近传的一个医案,也是因为不好辨
证大家不太理解,我说一点自己的理解。
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怎么操作上传,请管理员杏林风帮我传
上来吧,
麻烦杏林风传一下。
张娃,男,8,高热39.0多,双侧痄腮3天,刻诊,手脚热,
周身热,没有怕冷。头晕,头痛,颈部不舒服,出汗,饮食
差,精神差,腹痛,大便一次,稍干,小便3次,微黄,没
有口干口苦,饮水一般,面色稍红,两腮部,肿大,按之热,
痛,舌红,苔白,脉浮数略滑,小柴胡。
谢谢。
这个病例喝小柴胡汤很快就好了。
首先也是没有明确的少阳证。
据现有的证看更偏向于麻杏石甘汤,或者白虎汤一点。
为什么不是这两个方子呢?注意这两个证“饮食差”,“精神
差”。
这就有胃弱了,辨证要求其本,所以这个热是胃弱的虚热。
小柴胡汤是治胃弱虚热的。石膏下去,胃就更寒更虚了。
所以还是小柴胡更合适一点。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
今天的病例就分析到这里。十五分钟后进入《伤寒论》条文
学习。
大家好。
其实今天我在这里讲真正的传统中医,对后世中医做一些批
判和修正,事实上已经是在树敌了。因为真正的传统中医千
分之一都不到,后世中医何其之多。所以我做好被歪曲被抹
黑的打算。曾经有体制内的专家悲观的说,中国真正的传统
中医可能只有几百人。
只是我十年前学医的时候听到的话,到了今天让我欣慰的
是,今天我们这个群里学传统中医的就有几百人了。所以,
我觉得这一切做得都很值得。
闲话少说,进入《伤寒论》
今天讲一个很重要的方子:大青龙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
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这是第38条
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枚(擘)
石膏 如鸡子大(碎)
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
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
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这是为什么呢?从后面所出的大青龙汤这个方子里是可以
找到答案。
大青龙汤这个方子很有意思,它事实上是以治伤寒的麻黄汤
为底方,炙甘草加倍,然后又加上了生姜、大枣和生石膏。
倍甘草加姜枣这说明有津液虚。中风证的实质不在于有汗无
汗,在于津液虚。但为什么条文中没有出津液虚的证呢?因
为开头已经说是“太阳中风”了,也就等于说有津液虚的证,
只是略去了。
这就是《伤寒论》的行文方式。这种行文方式会让读不惯古
书的现代人不知所云,望而生畏。没办法,我们要学医要攻
古籍就得习惯这个。
有伤寒麻黄汤证的“不汗出”,又有中风桂枝汤证的津液虚,
自然是麻黄汤加姜枣来解表并建中生津液。
后面多出了一个证——“烦躁”。烦躁是轻微的里热,没有
到真正的热证那种汗出而喘和大烦渴的地步。这是津液虚的
烦躁,也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用所谓上火的方式亢奋起
来,加强津液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