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调小说的对话主义及其翻译_以鲁迅短篇小说_孔已己_为例

复调小说的对话主义及其翻译_以鲁迅短篇小说_孔已己_为例

2008年11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5卷第6期Nov .2008Jou rnal of T i an ji n Fore i gn Stud i es Un i versit y Vo1.15No .6收稿日期:2008-03-17作者简介:武光军(1976-),男,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复调小说的对话主义及其翻译以鲁迅短篇小说 孔已己 为例武光军(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摘 要:与传统中国小说体相比,鲁迅短篇小说 孔已己 中复调结构与对话主义的运用是五四时期新旧文学范式转变的鲜明的文体特征。

运用巴赫金所提出的对话模式和超语言学分析的方法对 孔已己 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评析,并指出巴赫金的对话模式和超语言学分析法是复调小说中对话主义翻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复调;对话主义;超语言学;翻译策略Abst ract :C o mpared w ith traditi o na l Chi n ese novels ,adopti o n o f polyphony and dia l o g is m in Lu Xun s K ung I -chi is ind i c ative o f the literary paradig m shift duri n g the M ay 4t h M ove m ent period in Ch i n a .W ith the he l p o f the dia l o g is m and the m eta li n gua m ethod presented by Bakhtin ,th is paper m akes a close analysi s of t w o English versions of K ung I -chi and clai m s t h at t h e m et h od serves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ranslati n g d ialog is m i n polyphon ic nove ls .K ey w ords :po lyphony ;d ialog is m;m etali n gua ;translati o na l strategy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8)06-0033-06一、引言复调理论是以对话主义为基础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在西方盛行。

在1929年出版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 一书中,巴赫金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复调理论。

巴赫金说: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巴赫金,1988:29)复调并不是多结构、复式结构,也不是 同声齐唱 ,复调的实质是 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ibid .:50)。

复调小说不注重故事的情节性和完整性,而是突出对话的地位,是众声合乐而不是作者的独唱。

钱中文(1988:3)认为: 巴赫金强调的是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对话性,主人公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作者的平等、对话关系,这是理解复调小说的关键之点。

此外,张杰(1989:43-44)认为,复调小说也最符合接受美学的特征。

复调小说并不是激发读者的想象,而是交给读者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给读者一个极大的未定点或空白,任凭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填充。

复调小说中的对话主义已引起各方关注,但笔者还未查阅到其在翻译中的处理问题的文章,本文拟对复调小说中的对话主义在翻译中的处理进行初步探讨。

二、 孔已己 的复调性及对话主义特征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复调结构与对话主义的大量使用。

严家炎将复调小说定为33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鲁迅的一个突出贡献。

当然,我无意于说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复调小说。

尽管如此,鲁迅小说还是以多声部的复调为特点的。

这是鲁迅的很大贡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确实以复调小说著称,但他写的都是中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而能达到鲁迅这种成就极不容易,可以说很了不起。

(严家炎,2001:5)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两种声音并非来自两个不同对立着的人物,竟是包含在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之中的。

日本学者竹内好也认为,鲁迅小说里仿佛 有两个中心。

它们既像椭圆的焦点,又像平行线,是那种有既相约又相斥的作用力的东西 (同上:1)。

鲁迅当然没有看到过巴赫金的理论,巴赫金的理论发表于1929年,而 孔已己 发表在1919年4月 新青年 第六卷第四号。

但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而且很受震动。

鲁迅曾在 忆韦素园君 中说: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但我又恨他残酷到了冷静的文章。

他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一个个拉了不幸的人来,拷问给我们看。

在 两地书 132封中,鲁迅称陀氏为 用笔墨使读者受精神上的苦刑的名人 。

严家炎(2001:18)认为,鲁迅大致上从三个方面接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是写灵魂的深,二是注重挖掘出灵魂内在的复杂性,三是在作品中较多地用全面对话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独白体的方式加以呈现。

这三个方面互相紧密联系,构成了复调小说的基础。

孔已己 共13段,不足3000字,历来被称为短篇小说的杰作之一,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冯文炳(1983:59)称这是鲁迅写白话小说的第二回出手)。

这篇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充满了对话,既有主人公与叙述者的对话,也有主人公与其他人物(掌柜、酒客、孩子们等)的对话,还有主人公的内心对话和叙述者与作者的对话。

在对话中体现了孔已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当时社会的冷漠,加深了反讽的意味。

该小说具有鲜明的复调性和对话主义特征。

三、复调小说对话主义的翻译陈宏薇(2000)从小说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杨宪益先生与戴乃迭女士的译本(1956),依据小说的美学要素 人物、时空、情节、叙述、语言,指出了杨译文取得的艺术成就。

司显柱(2005)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杨译文进行了质量评估,根据语式、语旨和语场分析了译文在人际意义和经验意义上的偏离现象。

我们认为,语言学上的分析是小说翻译的基础,美学分析是其有益的补充,但它们都偏离了小说分析的本体 文学理论分析,因为小说毕竟是一种文学形式,需要文学的角度,有些问题只能由文学解决。

此外,两人都只分析了杨译本。

本文分析的是杨宪益先生与戴乃迭女士的译本(1956)和Sno w(1936)的译本。

巴赫金(1988:343-362)将小说中的对话分为微型对话、形诸布局结构的对话和大型对话。

微型对话主要建立在人与人的对话关系及人的自我意识的双重性基础上,主要是指内心对话。

形诸布局结构的对话主要指人物的表面对话。

大型对话主要指整部小说的对话,涉及人物关系结构和小说结构。

微型对话是所有对话的基础。

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分析复调小说中的对话呢?巴赫金认为,我们应采取超语言学的方法。

巴赫金(1988:250)指出,这种超语言学研究的是活的语言中超出了语言学范围的那些方面,而这种研究尚未形成特定的独立学科。

语言材料如词汇等之间不会存在对话关系,关键在于它们按照怎样的一种对话的角度并行或对立地组织在一部作品之中。

巴赫金(1988: 251)认为: 对话关系虽说也属于言语的范畴,却不属于纯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为此他又将语言进行了重新分类,第一种类型的语言是直接指述自己对象的语言,如叙述;第二种类型的语言是客体的语言,即所写人物的语言,包括以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为主的语言和以个性特征为主的语言,典型代表是直接引语,所以具有不同程度的客体性;第三种类型的语言双声语则是巴赫金研究的重点,包括单一指向的双声语(仿格体、叙事人的讲述体、代表作者意图的某一主人公的客体语言和第一人称叙述)、不同指向的双声语(讽拟体、讽拟性的讲述体、主人公作为讽拟对象时的语言、一切转述他人话语而改变其意向的语言)和折射出来的他人语言(暗辩体、对话体中的对语、隐藏的对话体)。

34复调小说的对话主义及其翻译第三种类型的语言客体性减弱,趋向于不同声音的融合,即趋向于变为第一种类型的语言。

巴赫金(1988:274)认为: 我们这里提出的研究语言的一个角度,即考察它同他人语言的关系,在我们看来对于理解小说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用这三种类型的语言分析一下 孔已己 中的三种对话模式在翻译中的处理问题。

1 微型对话复调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者叙事作用的弱化和主人公的议论、思索、对话主体意识的加强。

这样就使原来作者的叙述成为主人公的叙述与对话的内容。

以往小说中的客体转化是为了有独立意识的主体,因而语言也被赋予了主体性特征。

比如,主人公会进行内心对话,但内心对话又摆脱不掉作者意图的控制。

实际上,作者也在隐蔽性地参与小说中人物的内心对话。

所以,内心对话具有了人物和作者的双重意识,即巴赫金所说的双声语。

例如:(1)我现在终于没有见 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

(第13段)Y ang:Nor have I ever seen hi m si n ce no doubt K ong Y iji really is dead.Sno w:S i n ce then I have not seen K ung I-ch.i P erhap s he is really dead.表面上看,这是叙述者的内心对话,但同时也隐含了作者的语言,是一种双声语,负载了作者和叙述者的双重意识。

在描述同一事物时,前后同时使用 大约 和 的确 两个修饰语在一般语言中是相互矛盾、不合乎逻辑的,而在这里却是可以的。

的确 反映的是叙述者的意识,根据现实情况,孔已己不可能活命。

大约 隐含的是作者的意识,孔已己是否活着没人真正关心。

在人物与人物本身及人物与作者对话的多声部性和不协调性中读者拥有了丰富的阅读空间,这句话因而也具有了双声语的特征。

杨译前后用了两个极肯定的词no doubt和really,取消了作者意识的呈现,也就取消了作者与人物的隐含对话。

Snow的译文保留了perhaps和really,维持了这种对话关系。

但Sno w的译文将原文断为了两句话,拉长了叙事间隔,我们建议改为Since then I have not seen K ung I-ch i per haps he is really dead.这在司显柱(2005:208)的文章中也得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方面的佐证,指出 译文将之(大约)转换为语气非常肯定的no doubt无疑与原文的情态意义 人际意义的一种非常不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