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修悟要法如何修悟若论此段大事因缘。
虽是人人本具。
各各现成。
不欠毫发。
争柰无始劫来。
爱根种子。
妄想情虑。
习染深厚。
障蔽妙明。
不得真实受用。
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
所以流浪生死。
佛祖出世。
千言万语。
种种方便。
说禅说教。
无非随顺机宜。
破执之具。
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
只是随顺自心。
净除妄想习气影子。
于此用力。
故谓之修。
若一念妄想顿歇。
彻见自心。
本来圆满光明广大。
清净本然。
了无一物。
名之曰悟。
非除此心之外。
别有可修可悟者。
以心体如镜。
妄想攀缘影子。
乃真心之尘垢耳。
故曰想相为尘。
识情为垢。
若妄念消融。
本体自现。
譬如磨镜。
垢净明现。
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
我爱根深难拔。
今生幸托本具般若。
内熏为因。
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
自知本有。
发心趣向志愿。
了脱生死。
要把无量劫来。
生死根株。
一时顿拔。
岂是细事。
若非大力量人。
赤身担荷。
单刀直入者。
诚难之难。
古人道。
如一人与万人敌。
非虚语也。
二、修悟下手处大约末法修行人多。
得真实受用者少。
费力者多。
得力者少。
此何以故。
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
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
以识情抟量。
遏捺妄想。
光影门头做工夫。
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
当作实法。
把作自己知见。
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著。
此正谓依他作解。
塞自悟门。
如今做工夫。
先要刬去知解。
的的只在一念上做。
谛信自心。
本来干干净净。
寸丝不挂。
圆圆明明。
充满法界。
本无身心世界。
亦无妄想情虑。
即此一念。
本自无生。
现前种种境界。
都是幻妄不实。
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如此勘破。
就于妄念起灭处。
一觑觑定。
看他起向何处起。
灭向何处灭。
如此著力一拶。
任他何等妄念。
一拶粉碎。
当下冰消瓦解。
切不可随他流转。
亦不可相续。
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
盖虚妄浮心。
本无根绪。
切不可当作实事。
横在胸中。
起时便咄。
一咄便消。
切不可遏捺。
则随他使作。
如水上葫芦。
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
单单的的提此一念。
如横空宝剑。
任他是佛是魔。
一齐斩绝。
如斩乱丝。
赤力力挨拶将去。
所谓直心正念真如。
正念者。
无念也。
能观无念。
可谓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发心。
要谛信唯心法门。
佛说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多少佛法。
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
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圣凡二途。
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
一切善恶因果。
除此心外。
无片事可得。
盖吾人妙性天然。
本不属悟。
又何可迷。
如今说迷。
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
不达身心世界本空。
被他障碍。
故说为迷。
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
当以为真。
故于六尘境缘。
种种幻化。
认以为实。
如今发心趣向。
乃返流向上一著。
全要将从前知解。
尽情脱去。
一点知见巧法用不著。
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
一眼看透。
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
如镜中像。
如水中月。
观一切音声。
如风过树。
观一切境界。
似云浮空。
都是变幻不实的事。
不独从外如此。
即自心妄想情虑。
一切爱根种子。
习气烦恼。
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
如此深观。
凡一念起。
决定就要勘他个下落。
切不可轻易放过。
亦不可被他瞒昧。
如此做工夫。
稍近真切。
除此之外。
别扯玄妙知见巧法来逗凑。
全没交涉。
就是说做工夫。
也是不得已。
譬如用兵。
兵者不祥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古人说参禅提话头。
都是不得已。
公案虽多。
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
尘劳中极易得力。
虽是易得力。
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
终是要抛却。
只是少不得用一番。
如今用此做工夫。
须要信得及。
靠得定。
咬得住。
决不可犹豫。
不得今日如此。
明日又如彼。
又恐不得悟。
又嫌不玄妙。
者些思算。
都是障碍。
先要说破。
临时不生疑虑。
至若工夫做得力处。
外境不入。
唯有心内烦恼。
无状横起。
或欲念横发。
或心生烦闷。
或起种种障碍。
以致心疲力倦。
无可柰何。
此乃八识中。
含藏无量劫来。
习气种子。
今日被工夫逼急。
都现出来。
此处最要分晓。
先要识得破。
透得过。
决不可被他笼罩。
决不可随他调弄。
决不可当作实事。
但只抖擞精神。
奋发勇猛。
提起本参话头。
就在此等念头起处。
一直捱追将去。
我者里元无此事。
问渠向何处来。
毕竟是甚么。
决定要见个下落。
如此一拶将去。
只教神鬼皆泣。
灭迹潜踪。
务要赶尽杀绝。
不留寸丝。
如此著力。
自然得见好消息。
若一念拶得破。
则一切妄念。
一时脱谢。
如空华影落。
阳焰波澄。
过此一番。
便得无量轻安。
无量自在。
此乃初心得力处。
不为玄妙。
及乎轻安自在。
又不可生欢喜心。
若生欢喜心。
则欢喜魔附心。
又多一种障矣。
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
坚固深潜。
话头用力不得处。
观心照不及处。
自己下手不得。
须礼佛诵经忏悔。
又要密持咒心。
仗佛密印以消除之。
以诸密咒。
皆佛之金刚心印。
吾人用之。
如执金刚宝杵。
摧碎一切物。
物遇如微尘。
从上佛祖心印秘诀。
皆不出此。
故曰。
十方如来。
持此咒心。
得成无上正等正觉。
然佛则明言。
祖师门下恐落常情。
故秘而不言。
非不用也。
此须日有定课。
久久纯熟。
得力甚多。
但不可希求神应耳。
三、解悟与证悟凡修行人。
有先悟后修者。
有先修后悟者。
然悟有解证之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
解悟也。
多落知见。
于一切境缘。
多不得力。
以心境角立。
不得混融。
触途成滞。
多作障碍。
此名相似般若。
非真参也。
若证悟者。
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
逼拶到水穷山尽处。
忽然一念顿歇。
彻了自心。
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
更无可疑。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亦不能吐露向人。
此乃真参实悟。
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
净除现业流识。
妄想情虑。
皆镕成一味真心。
此证悟也。
此之证悟。
亦有深浅不同。
若从根本上做工夫。
打破八识窠臼。
顿翻无明窟穴。
一超直入。
更无剩法。
此乃上上利根。
所证者深。
其余渐修。
所证者浅。
最怕得少为足。
切忌堕在光影门头。
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
纵有作为。
皆是识神边事。
若以此为真。
大似认贼为子。
古人云。
学道之人不识真。
只为从前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
痴人认作本来人。
于此一关最要透过。
所言顿悟渐修者。
乃先悟已彻。
但有习气。
未能顿净。
就于一切境缘上。
以所悟之理。
起观照之力。
历境验心。
融得一分境界。
证得一分法身。
消得一分妄想。
显得一分本智。
是又全在绵密工夫。
于境界上做出。
更为得力。
四、修悟六原则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
肯做工夫。
事障易除。
理障难遣。
此中病痛。
略举一二。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
实实落落。
一味平常。
更无玄妙。
所以古人道。
悟了还同未悟时。
依然只是旧时人。
不是旧时行履处。
更无玄妙。
工夫若到。
自然平实。
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
内熏般若。
般若为习气所熏。
起诸幻化。
多生巧见。
绵著其心。
将谓玄妙。
深入不舍。
此正识神影明。
分别妄见之根。
亦名见刺。
比前粗浮妄想不同。
斯乃微细流注生灭。
亦名智障。
正是碍正知见者。
若人认以为真。
则起种种狂见。
最在所忌。
第二、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
本来绝待。
向因妄想凝结。
心境根尘。
对待角立。
故起惑造业。
今修行人。
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
单单提此一念向前。
切莫管他悟与不悟。
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
若工夫到处。
自然得见本来面目。
何须早计。
若将心待悟。
即此待心。
便是生死根株。
待至穷劫。
亦不能悟。
以不了绝待真心。
将谓别有故耳。
若待心不除。
易生疲厌。
多成退堕。
譬如寻物不见。
便起休歇想耳。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盖众生生死妄心。
元是如来果体。
今在迷中。
将诸佛神通妙用。
变作妄想情虑。
分别知见。
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
将清净妙土。
变作六尘境界。
如今做工夫。
若一念顿悟自心。
则如大冶红罏。
陶镕万象。
即此身心世界。
元是如来果体。
即此妄想情虑。
元是神通妙用。
换名不换体也。
永嘉云。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若能悟此法门。
则取舍情忘。
欣厌心歇。
步步华藏净土。
心心弥勒下生。
若安心先求妙果。
即希求之心。
便是生死根本。
碍正知见。
转求转远。
求之力疲。
则生厌倦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虑凡做工夫。
一向放下身心。
屏绝见闻知觉。
脱去故步。
望前眇冥。
无安身立命处。
进无新证。
退失故居。
若前后筹虑。
则生疑心。
起无量思算。
较计得失。
或别生臆见。
动发邪思。
碍正知见。
此须勘破。
则决定直入。
无复顾虑。
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
正是得力处。
更加精采。
则不退屈。
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谓工夫念力急切。
逼拶妄想一念顿歇。
忽然身心脱空。
便见大地无寸土。
深至无极。
则生大恐怖。
于此若不勘破。
则不敢向前。
或以此豁达空。
当作胜妙。
若认此空。
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
此中最险。
第六、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
唯心即是。
以佛真法身。
犹若虚空。
若达妄元虚。
则本有法身自现。
光明寂照。
圆满周遍。
无欠无余。
更莫将心向外驰求。
若舍此心别求。
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
此正识神变现。
切不可作奇特想也。
然吾清净心中。
本无一物。
更无一念。
凡起心动念。
即乖法体。
今之做工夫人。
总不知自心妄想。
元是虚妄。
将此妄想。
误为真实。
专只与作对头。
如小儿戏灯影相似。
转戏转没交涉。
弄久则自生怕怖。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
恨不得一把捉了。
抛向一边。
此如捕风捉影。
终日与之打交滚。
费尽力气。
再无一念休歇时。
缠绵日久。
信心日疲。
只说参禅无灵验。
便生毁谤之心。
或生怕怖之心。
或生退堕之心。
此乃初心之通病也。
此无他。
盖由不达常住真心。
不生灭性。
只将妄想认性实法耳。
这里切须透过。
若要透得此关。
自有向上一路。
只须离心意识参。
离妄想境界求。
但有一念起处。
不管是善是恶。
当下撇过。
切莫与之作对。
谛信自心中。
本无此事。
但将本参话头。
著力提起。
如金刚宝剑。
魔佛皆挥。
此处最要大勇猛力。
大精进力。
大忍力。
决不得思前算后。
决不得怯弱。
但得直心正念。
挺身向前。
自然巍巍堂堂。
不被此等妄想缠绕。
如脱韝之鹰。
二六时中。
于一切境缘。
自然不干绊。
自然得大轻安。
得大自在。
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已上数则。
大似画蛇添足。
乃一期方便语耳。
本非究竟。
亦非实法。
盖在路途边。
出门一步。
恐落差别岐径。
枉费心力。
虚丧光阴。
必须要真正一门。
超出妙庄严路。
所谓行步平正。
其疾如风。
其所行履。
可以日劫相倍矣。
要之佛祖向上一路。
不涉程途。
其在初心方便。
也须从这里透过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