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陶瓷文化产业的前世今生
一提到江西,很多人第一就会联想到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作为
久负盛名的瓷都,千年窑火经久不衰,俞久弥新。瓷器在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
发明。瓷器的故乡在中国,英语“china”大写就是“中国”,小写就是“瓷
器”。然而,中国的陶瓷艺术却荟萃在景德镇。所以,可以毫不夸张
地说,是景德镇给中国取了名字。
景德镇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约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
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
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景德镇冶陶始于汉世南北朝时的陈朝就生
产了宫廷用的陶础。 自唐代开始生产瓷器,当时就有“假玉器”之称。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景德镇的陶瓷生产,至今已经走过了17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瓷器
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从元
代开始,景德镇成为中国制瓷中心,被称为“瓷都”,专为皇家烧制瓷
器。万古长流的昌江,千年不断的窑火,瓷都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
活动于斯,创造于斯,为景德镇留下了丰富的陶瓷历史遗迹、珍贵的
陶瓷艺术、精湛的制瓷技艺和瓷味十足的地方风土民情,构成了独具
特色的陶瓷文化,让我们引以自豪和荣耀,为世人所称羡和景仰。
当下,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的号角的吹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然来临。作为江西省重点
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产业在全江西省的文化产业
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据了解,2010年,景德镇陶瓷产业
产值160多亿,仅陶瓷文化产业就达62亿,连续10年增幅超20%;
全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近3000家,一个多层次、多门类、多种
所有制并存的文化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如今的景德镇,瓷元素、瓷文
化魅力四射:艺术造型的法蓝瓷畅销国际市场,高科技的纳米陶瓷空
间广阔,清雅悠扬的瓷乐表演吸引着亿万海内外观众。与陶瓷产业紧
密关联的旅游业、会展业、拍卖业、培训业、印刷包装业和特色演艺
娱乐业得到大力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和在国际上
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江西省对外文化交流的排头兵。
近年来,景德镇以重大项目为龙头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集中打
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传统制瓷工艺国际奖品瓷研制基地和御窑
历史文化博览园等。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和海畅法蓝瓷实业成为江西
省仅有的两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环球哈哈尼被评为首批省级文
化产业示范基地。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传统制瓷工艺国际奖品
瓷研制基地、御窑历史文化博览园均被列入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化及创意)发展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同时,景德镇还着力引进一
批陶瓷文化招商项目,积极培育陶瓷文化产业实体。近年仅文化基础
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20个。投资2.5亿元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即将
正式运营,御窑遗址博物馆、官窑博物馆、民窑博物馆、民俗博物馆
等场馆正加紧建设。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一些产业发展的瓶颈
也开始显现出来:首先,产权保护是发展的一大瓶颈。事实上,
随着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早在两三年前,福建德
化、沈阳法库等全国各地多个著名产瓷区都已开始悄然发展陶
瓷创意文化产业,千年瓷都景德镇更不例外。然而据了解,产
权保护是当前景德镇打造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急需解决的一大
瓶颈。其次,融资难题亟待破解,据了解,景德镇的陶瓷企业大多
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它们在发展创意产业之路上普遍面临融资难题。
最后,景德镇陶瓷行业出现了人才短缺和用工荒的问题。从高安园区
内企业招工情况来看,以江西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江西新明珠建材
陶瓷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十余家大型企业,普工和技术工种的缺工人数
在600人左右,预计整个园区缺工在4000人左右,其中普工缺口最
大,占到95%。行政人员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针对于当下产生的问题,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和解决。第一,
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晰产权;另一方面,有关方面还可以
牵头打造一个陶瓷创意产业交易平台,在创意产品版权所有人
与市场间搭起一座“金桥”。第二,各企业要充分利用省内扶
植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利用政策优势,寻求金融业的支
持,加大融资力度,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投资平台的构建,吸
引更多的投资。第三,加强陶瓷文化产业各项人才队伍的建设,
完善人才市场。
随着中部崛起的号角的日益吹响,环鄱阳湖城市群的迅速
崛起,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春天的来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可以
相信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明天会更好,千年窑火也必将
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