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加芍药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芍药18g 炙甘草6g生姜9g 大枣7枚: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ral,去滓,,温服200ral,El3次。

';[功效]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主证:发热,恶寒,自汗,腹满时痛,喜按,下利。

副证:苔白薄,舌质淡红,脉弦细或弦而无力。

[临证]加减1。

本方加附子或白术、附子,治梅毒风湿病.(历节痛风)、脚气等病。

[麻疹一得]2.本方合人参汤加罂粟壳治肠炎腹泻日久,致体虚贫血者。

3。

本方加黄连、马齿苋、黄芩治热痢。

4.本方加人参、怀山药、白术治虚痢。

5。

本方加肉苁蓉、当归、生首乌治疗病后阴亏便结。

6.本方加元胡、枳壳治胃脘痛。

7。

本方加海浮石、硝石、大黄、赤石脂治疗发热出疹。

8。

本方合大建中汤(去饴糖)加生首乌治疗脾胃虚寒之习惯性便秘.9.张仲景用芍药止痛的配伍规律探讨:温经止痛常配附子、桂枝、吴茱萸、细辛等,用于各种寒性痛症。

清热止痢、清热利湿,常配黄芩、知母等,用于热痢腹痛、热性痹痛。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常配饴糖、桂枝、甘草等,用于虚寒腹痛及胃脘痛等症。

调肝养血配当归、川芎、阿胶等,用于妇人下血、妊娠腹中痛.行气通便、疏肝理气、缓急止痛常配大黄或柴胡、枳实等,用于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里实证或肝气郁滞之胁肋痛.芍药止痛剂量均重用至六两,如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等。

[江西中医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

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

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提要] 辨太阳病误下致邪陷太阴的证治。

[释义] 本条辨太阳病误下后,导致邪陷太阴的两种转归及证治。

邪在太阳之表,当以汗解之。

若医者失察,反用下法,是属误治,易致病邪内陷,陷入太阴则脾伤气滞络瘀,随病邪轻重,或体质不同,而呈现两种证候,其一,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以方测证,此条之病机是邪陷太阴,脉络不和,筋脉拘急,而非脾阳虚损,故未见吐利、食不下及腹满痛等证。

由于脾家气滞,络脉瘀阻,故曰属太阴也。

惟其脾阳无明显虚损,则有阳通之机。

当其通时,疼痛自减,当其不通时,则腹痛时作,因之曰:腹满时痛。

法当通阳和络,缓急止痛,方宜桂枝加芍药汤。

其二,若气滞络瘀较重,而见“大实痛”者,即腹部持续而严重的胀满疼痛,则不仅是气血不和,且有阳明之实,证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

此为太阴阳明同病,故此时当通阳和络,缓急止痛,兼以泻实除满,方用桂枝加大黄汤。

此证的腹满痛是属脾气不和,气滞络瘀兼挟积滞的虚中挟实证,故与阳明实证的单纯燥热邪气盛实不同。

此证大实痛,并无燥热津伤之象,彼证腹满硬痛,燥热津伤显著,以此为辨。

[选注]成无己: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与桂枝以解表,加芍药以和里;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以除大实。

(<注解伤寒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汪苓友:此条系太阳病传人太阴之证。

太阳何以骤传入太阴,成注云:“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

”此阳邪陷入阴分也,故仍用桂枝汤,以解太阳未尽之表邪,加芍药以和太阴里虚之腹痛;……如腹满痛甚,又为大实之证,其用桂枝汤,不可加芍药(指不可用桂枝加芍药汤,笔者注)以治之,何也?以其入胃家本实,虽因太阳病误下,热邪传入太阴之经,然太阴之邪,已归阳明而入于腑,此非里虚痛,乃里实痛也。

成注云:“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者,以太阳之邪犹未尽故也。

(<伤寒论辨证广注。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程郊倩:误下太阳而成腹满时痛,太阴之证见矣。

然表邪内陷,留滞于太阴,非脏寒病也。

仍从桂枝例升阳邪,但倍芍药以调和之。

倘大实而痛,于证似可急下,然阴实而非阳实,仍从桂枝例升举阳邪,但加大黄以破结滞之物。

((伤寒论后条辨。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张隐庵: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乃太阳之邪入于地土而脾络不通,故宜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此即小建中汤治腹中急痛之义也。

大实痛者,乃腐秽有余而不能去,故以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伤寒论集注。

辨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篇))冉雪峰:桂枝、四逆是太阴病正面、太阴常法。

……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是太阴反面、太阴变法。

总之,不离太阴为近是,各家见有桂枝,即扯向太阳,经论旨意毫未领略。

……就条文推阐,可看出几项意义。

(一)标明出太阳病,可见太阳转入太阴,本太阳病四字,已成追溯过去的名词,各注多谓太阳未罢,未罢何以为太阴,据何项条例,凭何项意义,断为未罢,混扯太阳,实说不下去。

(二)医反下之,是太阳,不是太阴,下为太阳转属太阴病变的关键,太阴无下法,而此加芍药、加大黄又生出下法来,下后用下,与太阳陷胸栏下后用下同,混扯阳明,义更难通。

(三)因尔腹满时痛,腹满时痛四字,是太阴正确的象征,即为太阳转太阴,切实的凭据。

其知道者,在知事理之因,因尔两字写得十分透明,兹再补出,不宁上条新显,较提纲又是一翻景地。

(四)桂枝为群芳之魁,泛应曲当,可以和外,可以和内,究之温煦暖营,是为温法,加芍药,加大黄,是为寓温法于下法之中,适合太阴下而不下、不下而下意旨。

总以上观,此是太阴的温法,不是其他温法;太阴的下法,不是其他的下法。

桂枝而纳入大黄,定法中有活法;大黄而融入桂枝,活法中又有定法,反不失正,变不乖常,始终仍是用温,始终仍是禁下。

((冉注伤寒论.辨太阴病脉并治>) [评述] 关于本条的病机,注家有两种分歧:一为本证是否太阴兼太阳表证;一为“大实痛”是阴实或阳实的问题。

桂枝加芍药汤证有注家认为是太阳病未解,又用下法致邪陷太阴而兼太阳证。

故用桂枝汤以解外,加芍药缓急治腹痛。

但是纵观本方证的病证及方药配伍,方中桂枝仅用三两,而芍药用了六两。

芍药为血分药,其用量倍于桂枝,它的敛阴功效则制约了桂枝的辛温解表作用。

此处的桂枝是起入经脉通行阳气、配芍药调和太阴气血阴阳的作用,可见本方在此条并不为解表而设。

又本证的要点是“腹满时痛”,而不同于阳明病的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本证虽因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但它是邪在太阴之脉络,故不是太阴病本证,而是太阴病变证。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及太阳表证的轻重不同等因素,虽同属太阳病误下,同属病在太阴,但太阴功能损伤亦有不同,此为太阴阳虚不显,而太阴脉络不和之证,因此,持太阳病未解之说,难以成立。

关于阴实与阳实之争,首先应以原文为依据:“大实痛”是继“腹满时痛”而言。

“大”者,言其病势重;“实”者,邪实拒按,兼阳明之便秘,腹满疼痛。

由于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太阴脾家受邪,邪气转入阳明,使阳明腑气不畅,因而腹满而痛。

故此证实为太阴阳明脏腑同病,但病机重在太阴,阳明实而不甚。

[治法] 通阳益脾,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大实痛者,佐以通滞泻实。

[方药]i。

桂枝加芍药汤方2。

桂枝加大黄汤方[方义]1.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

对于本方的治法,历代注家见解也不一致。

如陆渊雷氏((伤寒论今释))认为本证是太阳病未解,由于误下邪陷而形成太阴兼表证。

故用桂枝汤以解外,倍用芍药和中缓急止痛。

笔者认为本方是以桂枝汤和脾通阳,倍用芍药以益阴和血,缓急止痛。

临床上,但证见腹满时痛,脉弦细,舌质变化不大,舌苔薄白者,多属脾家气血不和,脉络不畅,使用本方治疗每能奏效。

因此,本方并非表里双解之剂。

本证的特点是“腹满时痛”,病“属太阴”,乃脾家气血不和,脉络不畅证,故理中、四逆诸方均非所宜。

2.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组成。

本方以桂枝汤加芍药调和气血,通络缓急止痛,加大黄以泄实邪,故用于太阴病气血失调,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者为宜。

[方论选]柯韵伯:妄下后,外不解,而腹满时痛,是太阳太阴并病。

若大实痛,是太阳阳明并病。

此皆因妄下而转属,非太阴阳明之本证也。

脾胃同处中宫,位同而职异。

太阴主出,太阴病则秽腐之出不利,故腹时痛。

阳明主纳,阳明病则腐秽燥结而不行,故大实而痛。

仍主桂枝汤者,是桂枝证未罢,不是治病求本,亦不是升举阳邪。

仲景治法,只举目前,不拘前证。

如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潮热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即用大承气矣。

此因表证未罢,而阳邪已陷入太阴,故倍芍药以滋脾阴而除满痛,此用阴和阳法也。

若表邪未解,而阳邪陷入阳明,则加大黄以润胃燥,而除其大实痛,此双解表里法也。

凡妄下必伤胃气,胃阳虚则阳邪袭阴,故转属太阴;胃液涸则两阳相搏,故转属阳明。

属太阴则腹满时痛而不实,阴道虚也;属阳明则腹大实而痛,阳道实也。

满而时痛,下利之兆;大实而痛,是燥屎之征。

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调胃之方。

(<伤寒来苏集.伤寒论附翼。

太阳方总论))王晋三:桂枝加芍药汤,此用阴以和阳法也。

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

腹满时痛,阴道虚也。

将芍药一味,倍加三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邪不留滞于太阴矣。

又曰:大黄入于桂枝汤中,欲其破脾实而不伤阴也,大黄非治太阴之药,脾实腹痛是肠中燥屎不去,显然太阴转属阳明而阳道实,故以姜桂入太阴,升阳分,杀太阴结滞,则大黄入脾,反有理阴之功,即调胃承气汤之义,燥屎去而阳明之内道通,则太阴之经气出注运行而腹痛减,是双解法也。

(<绛雪园古方选注.和剂))[点评] 芍药具有阴柔收敛、缓急止痛和破血等多种功效。

本条太阴病腹满痛用芍药,并非取其敛阴补血,而是取其和脾通络、缓急止痛之功。

芍药与大黄配伍,是取其凉泻;然而有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配伍,又不同于单纯凉泻,故与苦寒泻下的三承气汤完全不同,本条属太阴阳明同病,而重在太阴,故与纯为阳明热结者异。

[临床应用]桂枝加芍药汤(1)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1)<方极):本方治桂枝汤证而腹拘挛剧者。

2)<方机):烦,脉浮数,无硬满状者,腹满寒下,脉浮,或恶寒,或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3)<方舆挽):其人宿有症瘕痼癖,因痢疾引起固有之毒作腹痛者,此方为之主剂。

假令因宿食而腹痛,吐泻已后腹痛尚不止者,此固有之毒所为也。

盖桂枝加芍药汤,不仅治痢毒,只痛甚,或痢毒既解而痛不止之类,皆因固有之毒也。

此方主之。

(2)现代应用本方近代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如曹氏治疗1例素有胃痛,近因情志不舒,又进生冷而致胃脘痛复发,按之似觉痛减,腹部作胀,食后尤甚,泛恶欲呕,嗳气纳呆,口干不欲饮者,拟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脾胃,制肝舒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