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工程各院系介绍

哈工程各院系介绍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介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

学校是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

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

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十一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

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

2011年科技经费到款6.3亿多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当前,学校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内涵建设与内涵式发展,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机遇,强化特色,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正在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船舶工程学院简介:船舶工程学院,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时期创办的海军工程系船舶设计专业,自1953年建立以来,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方面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未招生)4个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的总体设计、制造、管理等领域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学院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设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级重点学科、智能水下机器人国防重点实验室、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在岗教职工13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36人。

实验教学中心:1、船舶设计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学院下属的黑龙江水运规划设计院作为开放的实践教学基地,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和轮机工程专业大三以上学生,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工程设计,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就能够真正接触、参与实际课题,从而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已经成为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工作经验的科技工作者。

设计院根据多年的积累,建设了本科生毕业设计题库,目前共有完整的船型资料300余项,港口与码头工程资料近百项,每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数量占船舶工程学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现有两台激光雕刻机和两台机械切割机,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并制订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规章制度。

中心由20余位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涉及船舶设计、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新能源开发、深海工程、水下机器人、水利水电和港口航道等专业,确保有想法的学生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指导教师。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以大学生“启航杯”、“五四杯”、“船舶结构物及水利设计竞赛”等创新竞赛活动为主导,开展本科生的自主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活动、制作竞赛类活动、以普及科技知识和营造学术氛围为目的的非竞赛类活动等。

2007年,举办了首届新船型设计大赛,该比赛是我院“一院一品”特色活动开展的探索项目,2008年10月开展了首届“太平洋造船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竞赛,全校88人次参与了本次比赛。

2010年11月开展了“熔盛杯”第二届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及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此次比赛吸引了8个院系近40组130余人次参与。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办学最悠久的院系之一,于1971年成立。

它的前身是由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的战术导弹部分组成的航天工程系,1978年正式招收四个专业的本科生,即导弹结构设计专业、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和导弹制导专业。

现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及“质量与可靠性工程”7个本科专业。

学院每年承担面向全校的4门公共基础课,其中“材料力学”每年34个班,1360名学生;“理论力学”每年34个班,1360名学生。

“工程力学”每年24个班,1100名学生,“材料力学实验”每年34个班,1360名学生。

近三年来,学院始终立足于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承担了多项国防及地方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共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基金项目20余项,军品纵向横向课题,民品横向课题118项,其中一半以上为“三海一核”领域的科研项目。

支配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

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二等奖2项;获省专利6项。

船舶材料与结构研究所舰船轻量化/抗爆抗冲击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简介:哈尔滨工程大学舰船轻量化/抗爆抗冲击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师资技术力量雄厚,实验设备丰富。

团队带头人邹广平教授,目前任全国复合材料设计应用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项有影响的学术兼职。

团队目前有荣誉教授及技术顾问2人、教授3人、博导2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6人、博士生硕士生15人,是一支团结合作、充满朝气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技术研究团队。

目前致力于普及舰船轻量化概念,并在舰船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基础理论、应用服役条件下环境模拟、材料与结构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轻量化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轻量化材料与结构性能表征与优化设计、舰船抗爆抗冲击材料与结构设计及模拟等方向开展研究。

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广泛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我国舰船轻量化的发展。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源于“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船舶动力装置专业,是学校“三海一核”领域的主体院系之一,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成为我国舰船动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学院现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2个本科专业,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具有“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其中,“轮机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防及省重点专业。

拥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和1个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院科研成果丰硕,为推动我国舰船动力的技术改良和舰船动力教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8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3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项;出版教材、学术专著20余部;年科研经费到款额突破7000万元。

近年来,在国家“211工程”、“973计划”及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特色专业建设等需求的强力拉动下,动力学院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在完善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条件、改良科研环境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近几年,学院获得建设经费超过3亿元,建成了一大批舰船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及减振降噪等研发和试验平台;购置了PDA、PIV、PLF、振动噪声测量分析仪、内燃机排放测量装置、燃烧分析仪等一批国际先进的测试分析仪器;购买了PRO/E、UG、STAR-CD、FULENT、ANSYS、ANSOFT、GSE、NASTRAN、TG-SUIT等一批专用设计、分析软件;从事舰船动力技术研究、试验、测试和分析的软、硬件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008年,在工信部动力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学院投资1.2亿元建设的3.5万平方米动力楼、动力试验楼群已交付使用,学院的科研、教学及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可为学生的学习、研究及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良条件。

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起源于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造船科舰船装置动力专业的“蒸汽动力装置实验室”、“内燃机动力装置实验室”和“传热学实验室”,首任负责人是曾留学德国的国内动力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当时352动力教授会主任张稼益教授,国内工程热物理领域知名学者孔祥谦教授是“哈军工”“传热学实验室”创始人。

1972年至1996年,增加了“内燃机陈列室”、“燃气轮机陈列室”、“燃气轮机结构与强度实验室”和“轮机工程实验室”等;2002年,热工基础实验改为热工流体实验,单独设课;2000年9月,成立“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包括“热工基础实验室”、“轮机工程实验室”、“内燃机实验室”和“燃气轮机实验室”等在内的34个本科教学实验室、11个学生创新实验室和19个综合实验室。

2004年到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期间和“十五”“211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进行了机构调整和功能重组,初步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三大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兴趣激发平台、科学素质培养平台和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将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2006年6月,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了国家“十五”“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验收;2007年,中心依托的轮机工程学科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别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特色专业行列;中心是黑龙江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动化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是在原“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的“海道测量”、“船舶电器自动化”、“武备自动化”和“导弹发射装置”四个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8年7月由原自动控制系、航天工程系导弹控制专业和系统工程研究室组建成立自动化学院,是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的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