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理论研究综述 胡原 S20165206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对贫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贫困主要包括: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和心理贫困等;贫困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低水平发展陷阱、资源与环境匮乏、能力缺失以及社会资本与文化贫困等;最终提出我国的贫困研究仍需注重中国的特殊性以及动态性。 关键词:贫困;权利;收入;多维
一、贫困的定义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贫困始终存在。按照联合国对贫困的定义,贫困是对人的选择和机会的否定,是对人格的侵害。贫困是对人类一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是指满足特定人群生存所需的物质供给、技能保障、意识引导、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处在匮乏状态, 甚至不足以维持基本生存, 一般意义上, 前者称为相对贫困, 后者即指绝对贫困。 贫困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一个人之所以穷并不只是因为他的收入水平低,还包括他的福利水平低于可接受的水平。根据现有的研究来看,经济学视角认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满足其基本需要,即收入贫困。发展学从阿玛蒂亚·森的角度出发,认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的基本可行能力不足,即能力贫困。社会学视角认为,贫困是一种排斥现象,是个人或家庭被排斥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之外,也就是权利贫困。心理学视角认为,贫困是依赖福利、懒于工作的状态,形成一种强烈的宿命感、自卑感和无助感,即心理贫困。 1.收入贫困 “收入贫困”是使用最广泛的贫困定义和衡量尺度,它是指个人或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和消费来满足其基本需要,缺乏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来源,其生存标准低于某一底线。世界银行用一天1.25美元的绝对收入来定义贫困。联合国开发署(UNDP)将贫困分为赤贫(指缺少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和综合贫困(指缺少收入以满足食物非食物需求)。Ravallion(2012)认为借鉴“主观幸福感”方法 可以发展出一套“主观贫困”的测度体系,受访者从“非常贫困”、“比较贫困”、“既不贫困也不富裕”、“比较富裕”、“非常富裕”等阶梯型选项中选择自己的处境。虽然主观贫困反映了文化以及其他需要上的差异,但它无法进行跨时段跨社会的比较,而且调查资料的可信度有限,因此受到了一些质疑。 2.能力贫困 “能力贫困”是贫困的一个新的维度,是指由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个体健康状况差、知识水平低、缺乏生活和工作的基本能力的状况。“能力贫困”的概念由Sen(1983)提出,他在贫困的定义中强调收入、消费和福利之外的那些导致个人无法达到最低人文水准的因素。能力贫困概念的关键在于哪些能力是必须的以及如何衡量这些能力。Hartley Dean(2006)对能力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我们对商品的需要是相对的,它完全取决于我们身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3.权利贫困 “权利贫困”是指个体缺少本应享有的公民权、政治权、文化权和基本的人权。“权利贫困”表现为个人或家庭由于受到剥夺和社会排斥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从剥夺的角度,对部分人群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限制和歧视即“权利贫困”。社会排斥主要用于识别那些被排斥在福利制度之外的人,以及不能参与到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的人。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来看,贫困是个人、家庭和群体因为缺乏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致他们被排除在社会群体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一个人如果被排斥在主流经济、政治以及公民、文化的活动之外,那么即便拥有足够的收入、足够的能力,他也依然处于“权利贫困”的状态。 4.心理贫困 “心理贫困”的定义来源于“贫困文化”的概念。他认为贫困文化表现为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实质上,许多贫困人口受到了“贫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懒于工作、依赖福利的习惯,即“心理贫困”的状态。简单地说,“心理贫困”实际上是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对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来说,他所面对的贫困事实必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 观念产生基本的影响。“心理贫困”使穷人陷入“自我设限”的藩篱,扼杀了他们行动的欲望和潜能(吴理财,2001)。 二、贫困的度量 在所有的贫困问题研究中,贫困的度量是研究的基础。贫困的概念得到推广之后,能否将这一全新的概念应用到减贫分析与减贫政策评价中呢?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在新的贫困概念下识别谁是穷人和如何评价穷人的贫困程度。多维贫困测度理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 Sen(1976)首次清晰地概括出测量贫困的两个基本步骤:一是识别穷人,二是将所有的穷人加总成一个测度贫困的指标。第一步本质上是回答“谁是穷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方法是利用收入(或消费支出)来识别穷人,收入水平低于某个给定的标准。这种识别穷人的方法的背后所隐含的假定是:人的福利由其收入水平决定,收入高的人必然有较高的福利水平。毋庸置疑,收入确实是减少贫困,改善生活,决定福利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除了货币因素,非货币的因素对福利水平的影响同样重要。较高的货币收入并不一定可以获得较多的非货币要素,甚至连低收入水平是否是决定营养不良的关键因素也存在争论(Lipton and Ravallion,1995)。从人的能力角度看,决定福利的根本要素是行使行为的基本功能和自由享受生活的能力,这两个基本要素包括知识、健康、寿命和基本权利等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PD)构建了人类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 Index,HPI),并在2010年正式提出多维贫困指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MPI),HPI包含了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等,MPI包括健康、教育和生活标准。 在国内,贫困的多维性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王小林和Alkire(2009)利用Alkire and Foster的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了中国城乡的多维贫困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城乡的多维贫困状况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以收入为标准测量的贫困发生率。郭建宇和吴国宝(2012)同样利用Alkire andFoster的方法并考虑不同的权重,分析了山西贫困农村的多维贫困问题。邹薇和方迎风(2012)从公理化的角度对传统的单维度贫困和多维度贫困进行了详细论证,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多维贫困测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研究对多维贫困的定义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收入、健康、教育和生活标准这些维度。贫困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的多维性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贫困,将维度仅仅限制在以上几个维度,仍然有违多维贫困的核心思想。另外,这些研究也没有考虑中国贫困问题的特殊性,我国地域广博,社区结构复杂,加之老龄化导致老龄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导致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这些问题都和我国的多维贫困测度息息相关。 三、贫困的原因 多维贫困的定义下,贫困发生的原因也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总的来说,造成多维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低水平发展陷阱 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生产的财富不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口,必然产生贫困。如我国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力低下,人口多,经济增长,贫困发生率非常高,处于“整体贫困”(蔡昉,2003)。长期的快速经济增长是战胜贫困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来源。然而,经济不断增长并不意味着贫困会逐渐减少和消失。每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会使得部分人受到重大打击,产生新的贫困人群。比如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国企改革,导致大批职工下岗、失业,且部分国有企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部分人员成为贫困袭击的新对象(杨宜勇,2003)。另外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得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大量富裕人员失业,陷入贫困(华迎放,2004)。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也导致贫困的传递和扩大(林毅夫,2003、李实,2003、张茵,万广华,2006)。 2.资源与环境匮乏 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劣是造成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具有多种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然而,各种因素导致的环境恶化与资源匮乏使得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人类不得不对各种资源实施掠夺式的开发和使用,生态平衡被破坏到达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束缚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行为,以至于恶性循环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贫困的牺牲品是环境恶化,同时环境恶化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生态环境资源的不良利用对农业生产生活有很强的制约性,进而与贫困产生不良循环关系。贫困和环 境恶化间的联系在本质上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包括人口统计、文化和制度等因素),这导致了双向甚至多向的因果关系。 3.能力缺失 20世纪70年代,由于发展经济学家的思想贡献,特别是人力资本论的提出,贫穷国家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过分轻视,还有各国在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减贫的政策逐渐转向基础教育与医疗保障上。正是因为基础教育和医疗保障的缺失,贫困人群往往得不到公平的教育和健康,其人力资本低下,这是造成能力贫困的最主要的原因。当然,人力资本缺失的部分原因是制度性原因,部分是经济发展水平低造成的。 4.社会资本与文化贫困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网络、规范和信任,它们有助于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协调与合作。较小的网络规模、较高的亲缘比例、空间临近及交往频度高构成了贫困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显著特点(洪小良,2005)。社会资本的缺失群体,往往难以有更好的获得收入的渠道,容易受到社会排斥(Amartya Sen,1999)。社会网络和公共信任能显著地减少贫困,而且在社区层面的作用尤其明显(张爽,2007)。社会网络可以直接或间接的降低贫困脆弱性(徐伟,万广华,2011),因此,若缺乏社会资本,人们的抗风险冲击的能力低,容易产生贫困。同时,缺乏社会资本也表现为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的无法实现,从而造成发展机会少,贫困易发。中国西部的广大农村贫困人口中,人们普遍缺乏社区的民主参与权、社区和社会信息知情权、表达个人意愿的公民权、保持本民族传统的文化权和基本的人权,相当多的贫困人口还缺乏就业机会、迁移与流动机会,许多贫困妇女还受到各种歧视(叶普万,2005)。 贫困文化是导致贫困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吴理财,2001)。贫困文化使穷人陷入“自我设限”的藩篱,扼杀了他们行动的欲望和潜能(王兆萍,2005)。另外,消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贫困”,对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极大的阻力。在多维贫困的定义下,必须给予心理贫困足够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贫困,防止贫困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