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禽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家禽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1 家禽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禽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直辖以来,我市家禽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2004年家禽饲养总量突破1亿只,但占全国比重很小,不足4%。全年家禽饲养出栏、肉、蛋产量均呈增长态势。据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统计,2007年全市家禽存栏11728.7万只,出栏16643.1万只,禽肉产量23.4万吨,禽蛋产量39.74万吨,分别比2006年增长12.3%、11.9%、10.9%、7.8%,家禽业产值78.07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5.08%,占农业总产值的9.76%。 (二)产业特点 我市家禽生产传统散养户和小规模户明显减少,向规模养殖转变,城郊向周边区县转移,呈现出规模养殖场户增加、规模增大,产业特点凸现,区域优势明显,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龙头带动作用增强,专业化规模养殖发展步伐加快的新格局。 1、传统养户,日趋减少 据8区县8个乡镇16个社330户农户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传统养禽户2006年占53.94%、2007年占49.4%,户平养禽2006年20.6只、2007年为11.1只、准备补栏35.2只。无禽农户占 2

一半,一些小户已经停产或减栏。原因有三:一是受近几年禽流感风波的影响;二是受市场行情的打击;三是农村近5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缺少。传统散养户和饲养数量减少,规模养殖场户增加、规模扩大,养禽业呈“两减一增一大”态势,这是现代家禽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城郊禽业,转向区县 城郊家禽业萎缩,呈主城向周边区县转移趋势。直辖前后九龙坡、沙坪坝是我市肉鸭养殖带,年出栏达700万只左右,现九龙坡肉鸭减少40%。城郊工厂化养鸡已基本关停并转,发展新的养殖基地,划定了限养区、禁养区,这是大都市发展步伐加快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客观必然规律。 3、规模养殖,比重增大 据行业统计,2007年存栏500只以上蛋鸡规模户5409家,存栏2000只以上的2235家,存栏量分别占总存栏量的65.4%、51.7%;年出栏2000只的肉鸡规模户4254家,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64.4%;存栏500只以上蛋鸭规模户1840家,存栏量占总存栏量的27%;年出栏2000只以上肉鸭养殖户5499家,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57.2%;年出栏500只以上鹅养殖户1282家,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12.6%。养殖规模主要分布在:肉鸡1万只-5万只之间、肉鸭2000只-5万只之间、蛋鸡蛋鸭500只-1万只之间、鹅500—2000只之间的居多。 种禽场由直辖前的2000-5000只规模逐步发展壮大,至今 3

10万只的父母代种鸡场达4个,1个祖代肉鸡场及20万只-100万只的现代化蛋鸡场正在建设和谋划中。在长寿、璧山、铜梁、梁平等区县的家禽产业化工程,为发展规模化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规模养殖比重日益提高,但规模仍然偏小,按现代化家禽业的要求而任重道远。 4、龙头带动,产业发展 随着家禽业持续发展,山桂、三江、白市驿板鸭、益农、光明、张鸭子、诺思旺、永健、百乐、毛哥、紫燕等10多家国家、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等不断产生、壮大,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发展强劲。产业发展多采用“公司+农户+基地”和“小区”模式,组织农户进行规模化养殖,推进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现简介二个典型,供参考借鉴。如渝龙牧业发展公司是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黑山基”为品牌,生产优质乌皮肉鸡,采取“公司+农户”的租赁养殖与物业化管理模式。实行统一建舍、供种、供料、防疫、消毒、技术、品牌、销售,分户饲养的“八统一分”管理机制。采取把鸡苗、饲料、技术、销售服务到户,赊销鸡苗、饲料、兽药,供销价格公开,销售后统一结算的“四到户、三赊销、两公开、一结算”的保障措施,确保了农户的养鸡效益,户平纯收入近5万元。为开展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施标准化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现代家禽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 4

示范作用。又如白市驿板鸭食品有限公司是集屠宰加工为主的综合食品生产企业,拥有年宰杀活鸭300万只、生猪30万头的流水生产线各一条,1000吨冷藏库一座。选择无污染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大足、南川、云阳等为原料基地,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户签定订单,实行“四统一”(品种、生产规程、产品收购标准、价格)的管理机制,把好源头关,确保了产品原料的安全性、一致性,为生产优质名牌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优势产业,区域明显 家禽产业在1小时经济圈呈区域化发展。肉鸡在璧山、巴南、铜梁、渝北等区县,蛋鸡在长寿、巴南、合川、荣昌等区县,水禽在铜梁、梁平、永川、荣昌、涪陵、沙坪坝、南川等区县产业特点凸现,区域优势明显。璧山温氏不断完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占全市规模养殖的半壁江山,是我市肉鸡产业突出的大县。铜梁县实施三千万只水禽产业化工程,进展顺利,现已突破两千万只,是少有水禽超过生猪总产值和规模养殖产值的区县,是我市水禽产业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大县。垫江县千万只肉鹅产业化工程已起动,将努力建成中国“西部鹅都”,与铜梁并驾齐驱,将打造成西部最大的水禽产业化优势产区。 6、量质并重,侧重质量 我市有无公害产品为9个、绿色产品7个、优质名牌产品8 5

个。要大力发展优质家禽产品,白市驿板鸭、张鸭子、毛哥老鸭汤、鸭棚子、恒田鸡蛋、石丫鸡蛋、黑山基等名优品牌和味香质好的生态禽蛋禽肉等都很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7、科技进步,单产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养殖环境有所改善,设施设备逐渐更新,规模化养殖采用良种和先进技术,良种性能发挥较好,单产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重庆发生特大旱灾,在极端温度高达44.5℃的情况下,恒田蛋鸡场采用“采光式全封闭鸡舍”,高床笼养,湿帘风机纵向通风降温,良种生产性能得到正常发挥,3.5万只蛋鸡,每只年产蛋18公斤,料蛋2.33:1,年死淘率为10.5%,实现了高产高效低耗的目标。 (三)存在问题 1、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多年来,体系建设不完善,种禽代次低,多为父母代、结构不合理,原种场少而规模小,不配套。南川鸡、城口山地鸡、渝西乌鸡、荣达蛋鸡、麻旺鸭、四川白鹅等品种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遗传潜力尚待进一步提高,保种场和保护区建设滞后,种苗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2、硬件设施普遍落后 健康养殖难度增大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禽舍建设不科学、不规范,条件 6

简陋,设备设施差,防暑降温硬件设施普遍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太差。人禽混居现象仍然存在,相互污染,不利于疫病防制,粪污处理能力严重不足,鸡粪堆放路边现象仍然可见,影响周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环境保护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形势严峻,对实行健康养殖,提高产品质量的难度增大。禽舍建筑和设备设施及环境控制按现代家禽业的要求差距甚远。 3、规模养殖用地和融资问题突出 新建或扩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等用地艰难,审批手续复杂,尤其是大型养殖场用地难以落实。因养殖场一般无抵押物,融资非常困难,面临着规模养殖用地与融资的双重限制,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阻碍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进程。 4、科技贮备不足,科技投入少 科技是发展生产的动力。我市家禽的育种工作及产品加工落后于先进省市,在全国还处于弱势状态,加工能力差,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竞争力差,产品多以鲜活和初级产品上市,难以适应市场要求,科技投入较少。地方资源保种工作落后,技术引进和科技贮备不足,科学研究不够,鸭鹅饲养、加工方式落后,劳动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商品率低,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和产业化水平低。 二、发展对策 (一)发展思路 7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优势,重视发展,量质并举,缩小差距,达到全国现有水平。重点发展特色家禽业,加快家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和小区建设,发展一批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创建和巩固一批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优质、安全、绿色产品,努力增加名特优新家禽产品及其品牌。针对特色和优势,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大家禽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提升我市家禽产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绿色、环保生态型的家禽产业,使养殖业与环境和谐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做大做强我市家禽产业。 (二)对策建议 1、调整牧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家禽产业 家禽业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规模效益好等特点,是一个朝阳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撑,为第二大产业。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家禽业大有可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扶持,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要紧紧抓住“314”总体部署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大力调整牧业经济结构,重点率先加快发展1小时经济圈的特大型、大中型都市现代化养禽企业,着力打造全市1小时经济圈家禽业经济的核心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