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M ay.2009第15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Vo l.15N o.3源氏物语 和 红楼梦 的比较研究李光泽(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摘 要 源氏物语 和 红楼梦 这两部长篇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是目前国内在 源氏物语 研究方面的主要课题。
本文从比较文学入手,分析论述了国内的研究成果,从而说明国内目前的研究仍然偏重于比较文学研究。
关键词 源氏物语 ; 红楼梦 ;比较文学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149(2009)03-0033-03自从丰译本出版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重视。
尤其是中日古代文学关系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的深远影响,成为专家学者热衷的研究课题和方向。
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 源氏物语 在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也异军突起,成为近二十年来国内 源学界 的最热门研究方向。
尤其是 源氏物语 和 红楼梦 这两部长篇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其论文、论著的出版发行量占比较文学的首位,中国源学界还习惯上把 源氏物语 称之为 日本的 红楼梦 。
可见,两部作品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可比之处,但这种比较大多只侧重于两者之间的相同点,而往往忽略了它们的不同点。
结果造成我们总是只看见相似的一些表象,却往往忽略了两部作品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
中国国内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的:一、人物之间的性格、形象、归宿方面的比较主要是关于思想内容、创作方法、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的比较研究居多,特别是围绕两部作品的男一号主人公光源氏和贾宝玉,论文数量最多。
但内容大多重复,缺乏新意和更深入的切入点,许多作者只是着意寻找两个人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例如,在分析两人的性格特征时,人们都喜欢用的一个词是 泛爱 , 泛爱论 似乎一时之间成了分析男一号的首选代名词。
沈新林在 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 论 红楼梦 与 源氏物语 的异同 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两位男主人公身上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即所谓的 泛爱 ,陶陶在 异曲同工的哀歌 论 源氏物语 与 红楼梦 主题的悲剧性 一文中,把两位主人公的 泛爱 特征作了比较,她指出: 光源氏的 泛爱 ,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相连,贾宝玉的 泛爱 ,则与新兴的民主要求息息相关。
1 以上两人较早地对 泛爱 做了诠释,其后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也有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赵连元的 红楼梦 与 源氏物语 之比较 ,潘新华的 贾宝玉与光源氏的比较研究 等,虽然各自都阐述了不同观点,但最终和上面的观点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突破性。
源氏物语 和 红楼梦 这两部小说从结局上看,都属于悲剧小说,男主人公的归宿问题一时之间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贾宝玉作为封建贵族阶级眼中的 叛逆者 ,外表虽光鲜亮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内心却空虚寂寞,最终看破红尘,大彻大悟,回归太虚幻境。
光源氏光彩焕发、艳丽动人,在世人眼里,是人人羡慕的 光华公子 ,但是由于爱侣紫姬之死,源氏最终悲观厌世,一心希望早日遁世,最终归隐佛堂,悄然逝去。
宿命论 、 无常厌世观 是许多作者给这两位主人公做的思想评价。
例如,李力的 末世的哀歌 源氏物语 和 红楼梦 比较琐谈 ,经美英的 源氏物语 与 红楼梦 ,都是以上观点的支持者。
除了围绕男主人公展开的横向对比外,围绕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进行对比的论文也较多见。
尤其是将女一号主人公紫姬和宝钗比较的论文占绝大多数。
从这些论文的内容来看,基本上还是围绕两个人的艺术形象和性情展开的议论。
看过这两部作品的人都知道,两位作家都尽量地把这两人塑造成封建时代男人公认的 淑女形象 ,都是男人心目中 最得体 、 最完美 的大家闺秀。
周青在 紫姬与薛宝钗 两个封建淑女形象之比较 中指出,紫姬和宝钗都是东方传统33收稿日期 2008-09-26作者简介 李光泽(1972-),男,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外语国学院讲师,吉林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在读硕士。
道德观念下的 最可爱 、 最模范 的女性,两人才貌、德艺兼备,性格温柔敦厚、谦恭宽容,是封建贵族们倍加推崇的 理想 女性形象。
作者接下来又从性格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了两人的不同之处,紫姬纯真未泯,宝钗城府极深,性格复杂、矛盾、丰富。
2 周青的论文较早、较全面地对这两个女主人公进行了比较,后来的论文大多采纳了这篇论文的观点,在深度和广度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超越。
例如,顾鸣塘的 东方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颗明珠 论紫姬与薛宝钗 ,王燕的 男权重压下的 完美 女性 浅析紫姬与宝钗的悲剧 等。
在人物比较中,把紫姬和黛玉进行比较的论文也较多,其中黄燕尤的 气质相同精神迥异 黛玉、紫姬形象之比较 ,对这两个人物的对比分析较透彻。
文章认为,黛玉和紫姬两人都是多情的才女,但是她们的精神世界是截然不同的。
黛玉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具有和宝玉类似的 叛逆思想 ,而紫姬作为封建社会 理想的女性 ,只是光源氏按照封建贵族男子的审美标准一手打造出来的 附属品 。
可以说,紫姬犹如美丽的花朵,她为源氏公子而绽放,为源氏公子而芬芳。
3以上是针对个别人物之间的比较,还有人对两部小说的女性做过群体的比较。
女儿薄命是末世的象征,是许多作者对这两部作品抱有的 女性观 ,这些女性最终的命运都是悲惨的。
在曹雪芹的笔下,所有清白女儿都在 薄命司 ,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最终都落得个在凄凉中死去的可悲下场。
同样,紫式部笔下的众多女性的结局也是可悲可叹的,她们的唯一出路是遁入空门,削发为尼,以求在佛教中得到解脱。
虽然时空不同,但是紫式部和曹雪芹对那个时代的受压迫女性,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例如,李力的 末世的哀歌 源氏物语 和 红楼梦 比较琐谈 4 ,陈永生的 封建时代中日两国妇女的悲歌 试比较 红楼梦 与 源氏物语 中的女性形象 5 等,这些论文所得出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
二、主题思想的比较纵观国内关于两部作品主题的比较分析,无外乎从政治、阶级、历史、文化的视角加以比较。
其着眼点大体一致,即两位作家都是通过对贵族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的描写,来揭露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折射了盛极必衰的道理,饱含了作者对 末世 的哀叹之情。
例如,李力的 末世的哀歌 源氏物语 和 红楼梦 比较琐谈 ,杜鹃的 源氏物语 和 红楼梦 比较谈 等。
悲剧性主题和儒佛思想对两部作品的影响,在主题思想的比较中,其研究深度和产生的影响更大一些。
其中从悲剧性主题思想的角度来比较这两部作品的文章尚不多见。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的左晶在她的硕士毕业论文中,以 红楼梦 和 源氏物语 的悲剧审美比较 为题,首先从几乎无事的悲剧、贵族世家的没落悲剧、女儿悲剧来阐述两部作品在悲剧表现上的相同点,其次从悲剧审美旨趣、悲剧冲突模式、悲剧审美感受的角度阐释了两部作品在悲剧内蕴上的差异点。
可以说,这篇论文结合西方的悲剧理论,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两部作品在悲剧上的异同,从而得出, 红楼梦 和 源氏物语 有别于西方悲剧,都是东方的优秀古典悲剧。
7 这种见地有别于前面只把女性的悲剧结局、女性美的毁灭为主体的悲剧论,是较新颖的观点。
向前面提到的李力的 末世的哀歌 源氏物语 和 红楼梦 比较琐谈 ,陶陶的 异曲同工的哀歌 论 源氏物语 和 红楼梦 主体的悲剧性 等,都是从女性悲剧论的角度阐释两部作品主题的。
另一个较为重要和普遍的角度是从儒佛思想对两部小说的影响来阐述主题。
叶渭渠先生的 中日古代文学意识 儒佛道 以 红楼梦 和 源氏物语 比较为中心 ,从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角度,详细、透彻地对两部作品进行了分析。
在所有分析两部作品受儒佛思想影响的文章中,可以说是较全面、较权威的。
文章说, 源氏物语 是按照本国传统文学思想和审美的价值取向,吸收儒佛文学思想而达到交融的最好的典范。
红楼梦 的形成历程则是以本国文化传统儒学与外来的佛教文化交融的结果。
这是 源氏物语 和 红楼梦 的文学思想的一个共同的重要现象,也是直接构成这两部名著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因此在这两部作品中的儒佛的异同及关系中,也可以发现其各自文学思想和民族审美观念的差异性。
8作者以下的这段论述可以说是非常精辟的:这一 物哀 文学精神具有丰富的内容,以及加深了艺术表现的技巧,成为日本古典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这是 源氏物语 之所以具有日本特质而异于 红楼梦 的根本原因。
中日古代文学意识在这点上显示出最明显的差异性。
8三、文体结构、创作手法、艺术特点的比较研究应该说,文学研究的正道就在于对文体结构和文字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体的意义,主要不是来自于文体结构的自身属性,而根本上取决于某种非语言的个人或文化的特质,也可以说取决于某种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等深层结构。
因此,文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相对概念。
文体的构成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它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格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
文体的特征及其划分,往往取决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
也就是说,从特定的、单一的层面来研究和比较 源氏物语 和 红楼梦 这样的两大文学巨著,是不科学的。
从国内目前的研究来看,两部作品具有的 文备众体 、 散韵相间 的特点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
源氏物语 在行文中大量引用了日本及中国古代的诗歌、典籍中的名句, 红楼梦 中的诗歌数量虽然没有 源氏物语 多,但其他如词、曲、歌、谣、谚、灯谜、酒令、骈文等,应有尽有。
文体比 源氏物语 更为丰富,是真正的 文备众体 ,是其他中国小说中所未曾见的。
沈新林认为,两部小说的语言风格都有 散韵相间 的特征,在叙事散文中插入大量的诗歌,形成 文备众体 的文体特征,为作品情调增加了无限的和声。
9 经美英认为, 源34与 红 的叙事之中都夹杂着大量诗歌, 源 中和歌的引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红 中的引诗同样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爱憎情感及讽谕时世等作用。
10 杜鹃认为, 源 与 红 都采用了散韵结合、诗文相间的艺术手法,使之在抒发人物感情、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也使作品显得婉约多姿、典雅艳丽、富有文彩。
11以上作者都是从异中之同的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与此相比,赵连元同中之异的论证则显得更为新颖。
他认为, 源氏物语 与 红楼梦 中散文与诗歌融为一体,二者的区别是, 源 以诗的意境见长, 红 以画的意境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