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政法学院历史系本科课程论文
文献阅读与综述
课题名称:龟兹佛教与石窟研究
院 (系): 政法学院历史系 专 业: 历 史 学 学 号: 2011502090 姓 名: 侯慧 指导教师: 马学琴
完成日期: 2012年11月27日
龟兹佛教与石窟研究
一.选题依据
龟兹西承印度、犍陀罗佛教的续脉,东启新疆以东内地佛教的发
展,是北传佛教的重要纽带和阶梯。龟兹境内佛教石窟遗迹丰富而集
中,并且具有浓郁、鲜明的地域特色。龟兹是古代西域佛教较兴盛的地
方 ,开凿石窟是龟兹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龟兹佛教石窟有其主要内容
和特点 ,犍陀罗和印度被认为是佛教造像的诞生地.作为一种佛教视觉
艺术,龟兹石窟的壁画深受它们的影响,两者发达的文化思想和成熟的艺
术表现手法皆可在壁画中觅得踪迹,并一直影响始终,这使得龟兹佛教美
术是在一种较高水准的基础上肇始的.进入发展期后,龟兹本地创造性地
吸收了外国壁画艺术开始显现出一种本地化、民族化的趋势.至繁盛期,
龟兹石窟艺术逐渐发展成熟,出现了富有特色的所谓“龟兹艺术”模式,
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
二.研究现状
新疆历史上的特殊性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发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
注。他们或出专著,或撰论文,对龟兹佛教与石窟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小
的成绩。
1.国外研究现状
专著方面:《中国突厥故地的古代佛寺》德国格伦威德尔撰,1912
年柏林出版。此书的副标题为《1906年和1907年在库车、焉耆和吐鲁番
的考古工作报告》,是第三次考察队的考古报告,此报告对新疆多处石
窟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包括洞窟形制、壁画题材、保存状况、出土遗物
等项,并有不少洞窟建筑实测图和壁画白描图。克孜尔石窟在此书中所
占比重最大。此外,在前言中详加论述新疆石窟壁画的几种画风及其年代,并指出具体洞窟。该书由赵崇明、巫新华译为中文,书名为《新疆
古佛寺》,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龟兹》德国格伦威德尔
撰,1920年柏林出版。副标题为《公元初8个世纪内佛教石窟壁画的考
古学与宗教史学研究》,是格伦威德尔的壁画专著。附册图版是克孜尔
七个洞窟的壁画精选,印制十分精美。他研究了必壁画题材及其渊源,
还探讨了主要洞窟的建造年代。但该书也有不足之处,据可考克所
言:“书中藏文和地图、摩尼教绘画和其它小幅的临摹图完全不可靠,
关于古代文化的论述也是如此。”《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说》德国勒考
克著,1925年柏林出版,1977年奥地利格拉兹出缩印本,此书是有关克
孜尔石窟壁画受西方影响的专著,书中插有大量图版,对克孜尔石窟大
量壁画作过详细描述,对画面中出现的道具的来源也仔细考证过。用大
量的图片资料来论述龟兹壁画和塑像受到中亚的强烈影响。《吐鲁番与
犍陀罗》德国赫·海尔特著,1964年柏林出版。此书与赫·海尔特1971
年出版的《印度与东南亚》一书,都是论述克孜尔石窟早期壁画与印度
和犍陀罗佛加艺术的关系的专著。《丝绸之路: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与文
化
桥梁》德国克林凯特著,1988年科隆出版。该书从克孜尔壁画探讨古龟
兹的民族与宗教以及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龟兹的独特文化。期刊方面:
瓦尔德失密特发表了《犍陀罗、库车、吐鲁番》,作者认为,新疆佛教
石窟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期,前期是以库车为中心的龟兹时期,后者是
以吐鲁番为中心的在中原影响下的回鹘时期。在这个阶段,有关龟兹社
会历史和语言文字的研究著作也比较多。
日本有较多的学者研究新疆石窟和佛教文化史。他们不但研究其国
内的新疆出土品,而且还非常注重欧洲国家的研究成果。在年代和分期
方面,日本学者比较推崇德国瓦尔德施密特的观点,并以他的分期推断
日本所藏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年代。20世纪上半叶,日本研究新疆石窟和
佛教传播方面最重要的人物是羽溪了谛和羽田亨两人。羽溪了谛关于新
疆佛教史的代表著作是《西域之佛教》。他认为,佛教传入龟兹的时间
约在公元纪年之初,并且认为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或同时或在前。克
孜尔出土佛典有龟兹文写本和梵文写本,大都属于小乘说一切有部,这
和文献记载以及克孜尔石窟壁画题材是一致的。羽田亨自爱其所著《西
域文化史》一书 中认为,龟兹石窟的洞窟建筑和壁画所受外来影响主
要是犍陀罗的。 近十几年来,日本对中亚石窟及新疆石窟给予较多注意并取得一些
成果,主要有名古屋大学的宫治昭教授和中川原育子博士。宫治昭先生
的研究论文有:《论克孜尔石窟——石窟构造、壁画样式、图象构成之
间的关系》、《克孜尔石窟涅盘图像的构成》等。中川原育子对克孜尔
石窟壁画中的供养人以及第76窟的研究发表有专题论文。在日本出版的
《丝绸之路》1997年第3期《美术の播と变容》上有宫治昭和中川原育
子等关于克子儿石窟佛传题材的研究论文。
2.国内研究现状
专著方面:朱英荣《龟兹石窟》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
从龟兹石窟的概论;龟兹石窟的诞生;龟兹各窟介绍;龟兹石窟建筑、
雕塑和文字;龟兹石窟壁画;佛教故事画;佛经叙事画;佛教人物画;
其他类图画;龟兹石窟几个有关问题进行探讨;龟兹石窟形成的历史条
件;龟兹石窟的分期;龟兹石窟与各种文化的关系;龟兹石窟文化与龟
兹学,详细叙述了龟兹石窟发展,特点。他认为龟兹石窟的形成出来有
地理环境的优势外,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石窟的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在书中论述到佛教在公元前2 世纪或公元前1 世纪传入龟兹后,必然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布,才有人信仰,才在龟兹流行起来。这个时间
是相当长的。大约于公元3 世纪时,龟兹佛教才进入鼎盛时期。到了公
元790 年,吐蕃占领龟兹以及后来的回鹘迁入龟兹,那里的佛教香火虽
然绵延不断,但是经过这些动乱,龟兹的佛教从兴盛走向衰落,龟兹佛
教的鼎盛时期结束了。吴平凡和朱英荣合编的《龟兹史料》关于龟兹佛
教与石方面主要介绍了中原文化对其影响,他认为中原隋唐绘画的风格
对龟兹石窟壁画的影响很大,大量的表现在菩萨像的描绘上,他还认为
由于心即佛,佛即在心中,那么,佛的信仰就在心中,当然可以不要有佛像和其他佛教绘画的存在了,故而出现了无画窟。裴孝曾 《龟兹史
料辑录》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刘锡淦陈良伟《龟兹古国史》新疆大学
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等专著也对龟兹佛教石窟做了一定的介绍。
期刊方面:吴涛《龟兹佛教艺术与阿艾石窟壁画》中央民族大学报
2001第6期介绍了龟兹佛教石窟主要内容和特点,认为阿艾石窟则表现
出深受中原佛教艺术的影响,是这一时期龟兹地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
证。王倩《龟兹壁画中的多元民族文化》剑南文学期刊、霍旭初《西域
佛教石窟中国
的音乐造型》西域研究期刊2005年第3期等主要介绍了龟兹艺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吸收
了外来文化。至繁盛期,龟兹石窟艺术逐渐发展成熟,出现了富有特色
的“龟兹艺术”模式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雷玉华《克孜尔110窟
佛传壁画的意义》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从110石窟的时代概况,克
孜尔以西以东地区及佛传壁画异同展开,认为克孜尔为代表的古龟兹地
区与新疆以东的中原地区已以西的等区域犍陀罗内的佛传故事差异是由
地域差异,历史原因及民族差异,佛教的传播和流行的佛教宗派有别导
致的。
论文:袁刚《龟兹石窟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分析了龟兹石窟的保护
历史及现状,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包括了石窟保护原则,保
护历程和现状。提出可持续性的保护和利用,旨在进一步提高石窟的影
响,对其进行更好的宣传。张俊《龟兹石窟壁画之宗教文化研究》对龟
兹文化及古国历史进行简介,主要论述了龟兹石窟壁画之宗教文化,将
龟兹的佛传文化细分为小乘佛教文化,大乘佛教文化,摩尼教对龟兹佛
教文化的影响,藏传佛教文化,中原汉地佛教文化。另外从佛教石窟载
体上,又将佛教艺术分别从龟兹音乐和乐器舞蹈和舞剧方面分述,认为
宗教文化融合对我们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有着深远影响,给人们以启示。彭杰;《新疆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多元文化研究》分析了龟兹石窟壁画受
外来影响深远,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吸收了外来文化,也通过
多种形式在壁画中表现出来,多种文化文化并存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龟
兹佛教文化。中华书局柴剑虹编审的俄国艾尔米塔什库藏德国截获艺术
品简析》与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府宪展编审的《锡克沁文物中的
龟兹影响》两文均对现藏于俄国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龟兹地区文物进行
了介绍,为我们了解龟兹石窟被盗文物去向及其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常
州博物馆姚士宏研究员的《大像窟:龟兹佛教艺术的丰碑》探讨了龟兹
石窟中的大像窟,指出龟兹大像窟大佛或与旗檀瑞像有关,并对周边佛
教造像产生过重大影响。新疆龟兹研究院霍旭初研究员的《玄类义净法
师的译经与龟兹壁画内容解读》、赵莉研究员和许利萍助理馆员的《论
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布施思想》以及苗利辉副研究员和吴丽红馆员的《克
孜尔石窟繁盛期佛陀信仰初探》,结合佛教经典,对龟兹石窟壁画所反
映的佛学思想进行探讨,是龟兹佛教文化研究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新方
向,对推进龟兹学研究进一步深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
研究所张总研究员的《龟兹佛教艺术二题》,对龟兹地区出现的地狱轮回图和卢舍那法界像加以梳理,将它们与周边其他地区相关图像进行对
比,并对其思想背景作了初步的探讨。新疆龟兹研究院台来提·乌布力
副研究员和赵丽娅馆员的《龟兹地区回鹊佛教艺术的特点》一文,通过
对龟兹地区回鹊佛教艺术的探索,强化了人们对维吾尔族变迁史的再认
识。新疆龟兹研究院王建林研究员的《从龟兹壁画看佛教僧团的内部斗
争))、李丽研究员《库木吐喇新1, 2窟当议》和叶梅副研究员的《浅谈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所反映的龙文化》三篇文章,则通过对龟兹石窟壁画
的分析,对其所反映的佛教史、龟兹艺术特征和文化交流问题进行了探
讨。
三.述评
佛教流布龟兹千余载,虽因民族战争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总的
状况是兴隆不替的。其间,虽因鸠摩罗什大师影响,兴盛过大乘佛教,
后来中原大乘佛教又曾强烈地影响到龟兹,但长期占据龟兹佛坛的是小
乘佛教一切有部说,这是龟兹佛教最为鲜明的特征。总观克孜尔石窟壁
画,它反映的是小乘有部思想内容。小乘有部的中心思想是主张一切法
实有,认为世上一切事物和现象,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过去、现
在、未来三世也同时存在,即所谓“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而一切法
又互为因果,处在因果联系之中,并视涅槃为最胜果。岁月沧桑,龟兹
这四大石窟现在虽已伴随着龟兹佛教的泯灭而成为历史的陈迹,遭到天
然的和人为的破坏,不复有当年的壮观,然而就目前幸存的窟室和壁画
来说,它们不仅在时间上互相蝉联,而且内容也丰富多样,犹如一部完
整而形象的龟兹佛教史,从中看到龟兹佛教的始末和演变情况,看到在
国内石窟中不可多见的小乘有部图像及 其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有
力地印证和补充了文献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艺术价值。然而我们也
应该看到龟兹文化经过历史沧桑,遭到的破坏很严重。如今的文化遗
存,满目疮痍。从上世纪80年代起,龟兹文化遗产开始得到较为有效的
保护和管理,国家已投入巨资维修石窟和文化遗址,认真做好这些石窟
的保护工作,开展学科的的综合性研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新疆历史上的特殊性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发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
注。他们或出专著,或撰论文,对龟兹佛教与石窟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小
的成绩。然而我们也也应该看到大多数学者基本上都是研究龟兹佛教石
窟的内容和特点以及艺术形式,对龟兹佛教石窟背景的研究很少,龟兹
的文化对我们影响深远,可惜的是有关对后世启示对我们现实意义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