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SA技术协议

TSA技术协议

哈密宣力燃气发电有限公司

新疆哈密煤化工尾气综合利用宣力发电项目尾气收集与净化工程

设备技术协议书

(TSA净化装置)

需方:哈密宣力燃气发电有限公司

中航世新安装工程(北京)有限公司

供方:上海同助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方:中冶赛迪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日期:二〇一四年八月六日

目录

一、概述 ............................................................................................................................... - 3 -

二、工程条件 ....................................................................................................................... - 4 -

三、工艺方案 ....................................................................................................................... - 8 -

四、规范与标准 ................................................................................................................. - 16 -

五、主要设备选型 ............................................................................................................. - 22 -

六、界区和供货范围、占地面积 ..................................................................................... - 28 -

七、资料交付 ..................................................................................................................... - 32 -

7.2.1资料提供 .......................................................................................................... - 32 -

7.2.2基本设计文件 .................................................................................................. - 33 -

7.2.3对卖方提交的技术文件的审核和批准 .......................................................... - 34 -

八、设备监造及检验 ......................................................................................................... - 35 -

九、质量及验收 ................................................................................................................. - 39 -

十、性能保证值和考核方法 ............................................................................................. - 40 - 十一、工程实施、工期 ..................................................................................................... - 43 - 十三、售后服务 ................................................................................................................. - 48 - 附件一:卖方提供的技术诀窍和专利技术 ..................................................................... - 49 - 附件二:双方人员派遣 ..................................................................................................... - 50 - 附图: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 设备平面布置图

一、概述

工程名称

新疆哈密煤化工尾气综合利用宣力发电项目尾气收集净化站设备TSA净化装置。

建设地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工程简介

为配合新疆哈密煤化工尾气综合利用宣力发电项目的建设,在发电项目之前,先将兰炭尾气进行处理,设置尾气处理站。

尾气处理站设有电捕焦油器、净化装置、脱硫装置、事故燃烧放散塔和煤气柜等主要设施。本技术方案为TSA净化装置设计。

装置主要组成

本装置采用“TSA净化”工艺,脱除煤化工尾气中的粉尘、萘、焦油、部分S及HCN等杂质。

H

2

二、工程条件

2. 1厂址

本工程位于新疆东部哈密地区,东与甘肃酒泉地区接壤,南接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西临吐鲁番地区,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比邻。

气象条件

1) 大气温度

平均气温℃

最热月平均气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2) 大气压力

年平均大气压:

3) 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 33%

4) 降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

日最大降雨量: mm

5) 风速风向

平均风速: m/s

最大风速(2min定时): 28m/s。

6) 风压及雪压:

10m处基本风压: m2

基本雪压: m2

7) 抗震设防裂度

建设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公用工程

1) 氮气

接点压力 ~

温度常温

纯度≥%

2) 蒸汽

接点压力 ~

温度 200℃

3) 工业水

接点压力: ~

水温:最高35℃

水质:

碳酸盐硬度(mg/L):<200

含油量(mg/L) :<5

浊度(mg/L) :< 50

有机物含量(mg/L);<25

4) 供电

电压等级: AC 220V/380V

频率: 50Hz

技术参数

a) 装置处理能力:

装置的处理煤化工尾气的额定能力500000Nm3/h。

b) 原料气条件:

1) 工作介质:含焦油、尘等,含饱和水分的兰炭尾气。

2) 兰炭尾气量

设计量: 50×104 Nm3/h(标况:1atm,0℃;干尾气)

设计量折合成入口工况量:约66×104 m3/h(12kPa,55℃;含湿量饱和)

3) 兰炭尾气组分:

进TSA净化装置前尾气湿度饱和,其干尾气成分含量及主要参数见下表:

c) 产品气要求

S含量≤300mg/Nm3;焦油量<1mg/Nm3;粉尘<1mg/Nm3;萘<5mg/Nm3(煤出口H

2

气入口萘含量需卖方参考兰炭尾气历史经验值确定,本技术方案按照100 mg/Nm3设计)。

尾气通过TSA净化装置的总阻力损失不得大于4kPa。

三、工艺方案

、工艺原理

3.1.1、吸附

3.1.1.1、吸附的概念

吸附分离技术是近30 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气体分离与净化技术。1942年德国发表了第一篇无热吸附净化空气的专利文献。60年代初,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首次实现了变压吸附四床工艺技术的工业化。由于变压吸附技术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产品纯度高、操作简单、灵活、环境污染小、原料气源适应范围宽,因此,进入70年代后,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轻工及环保等领域。

吸附是指:当两种相态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其中密度较低物质的分子在密度较高的物质表面被富集的现象和过程。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大的多孔固体)被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小的气体或液体)称为吸附质。吸附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即:化学吸附、活性吸附、毛细管凝缩和物理吸附。变压吸附(PSA)和变温吸附(TSA)气体分离与净化装置中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指依靠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间的分子力(包括范德华力和电磁力)进行的吸附。其特点是:吸附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吸附过程进行的极快,参与吸附的各相物质间的动态平衡在瞬间即可完成,并且这种吸附是完全可逆的。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工艺过程之所以得以实现是由于吸附剂在这种物理吸附中所具有的两个基本性质:一是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二是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容量随吸附质的分压上升而增加,随吸附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利用吸附剂的第一个性质,可实现对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的优先吸附而使其它组分得以

提纯;利用吸附剂的第二个性质,可实现吸附剂在低温、高压下吸附而在高温、低压下解吸再生,从而构成吸附剂的吸附与再生循环,达到连续分离气体的目的。

3.1.1.2、吸附剂

工业装置所选用的吸附剂都是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固体颗粒,主要有:活性氧化铝类、活性炭类、硅胶类和分子筛类吸附剂;另外还有针对某种组分选择性吸附而研制的特殊吸附材料,如CO专用吸附剂和碳分子筛等。吸附剂最重要的物理特征包括孔容积、孔径分布、表面积和表面性质等。不同的吸附剂由于有不同的孔隙大小分布、不同的比表面积和不同的表面性质,因而对混合气体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

吸附剂对各种气体的吸附性能主要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吸附等温线和动态下的穿透曲线来评价的。优良的吸附性能和较大的吸附容量是实现吸附分离的基本条件。

同时,要在工业上实现有效的分离,还必须考虑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分离系数应尽可能大。所谓分离系数是指:在达到吸附平衡时,(弱吸附组分在吸附床死空间中残余量/弱吸附组分在吸附床中的总量)与(强吸附组分在吸附床死空间中残余量/强吸附组分在吸附床中的总量)之比。分离系数越大,分离越容易。一般而言,变压吸附气体分离装置中的吸附剂分离系数不宜小于3。

另外,在工业变压吸附过程中还应考虑吸附与解吸间的矛盾。一般而言,吸

附越容易则解吸越困难。如对于C

5、C

6

等强吸附质,就应选择吸附能力相对较弱

的吸附剂如硅胶等,以使吸附容量适当而解吸较容易;而对于N

2、O

2

、CO等弱吸

附质,就应选择吸附能力相对较强的吸附剂如分子筛等,以使吸附容量更大、分离系数更高。

此外,在吸附过程中,由于吸附床内压力是周期性变化的,吸附剂要经受气流的频繁冲刷,因而吸附剂还应有足够的强度和抗磨性。在变压吸附气体分离装置常用的几种吸附剂中,活性氧化铝类属于对水有强亲和力的固体,一般采用三

水合铝或三水铝矿的热脱水或热活化法制备,主要用于气体的干燥。

硅胶类吸附剂属于一种合成的无定形二氧化硅,它是胶态二氧化硅球形粒子的刚性连续网络,一般是由硅酸钠溶液和无机酸混合来制备的,硅胶不仅对水有

极强的亲和力,而且对烃类和CO

2

等组分也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活性炭类吸附剂的特点是:其表面所具有的氧化物基团和无机物杂质使表面性质表现为弱极性或无极性,加上活性炭所具有的特别大的内表面积,使得活性炭成为一种能大量吸附多种弱极性和非极性有机分子的广谱耐水型吸附剂。

沸石分子筛类吸附剂是一种含碱土元素的结晶态偏硅铝酸盐,属于强极性吸附

剂,有着非常一致的孔径结构和极强的吸附选择性,对CO、CH

4、N

2

、Ar、O

2

等均

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

碳分子筛是一种以碳为原料,经特殊的碳沉积工艺加工而成的专门用于提纯空气中的氮气的专用吸附剂,使其孔径分布非常集中,只比氧分子直径略大,因此非常有利于对空气中氮氧的分离。

3.1.1.3、吸附平衡

吸附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吸附剂与吸附质充分接触,最后吸附质在两相中的分布达到平衡的过程,吸附分离过程实际上都是一个平衡吸附过程。在实际的吸附过程中,吸附质分子会不断地碰撞吸附剂表面并被吸附剂表面的分子引力束缚在吸附相中;同时吸附相中的吸附质分子又会不断地从吸附剂分子或其它吸附质分子得到能量,从而克服分子引力离开吸附相;当一定时间内进入吸附相的分子数和离开吸附相的分子数相等时,吸附过程就达到了平衡。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对于相同的吸附剂和吸附质,该动态平衡吸附量是一个定值。

在压力高时,由于单位时间内撞击到吸附剂表面的气体分子数多,因而压力越高动态平衡吸附容量也就越大;在温度高时,由于气体分子的动能大,能被吸附剂表面分子引力束缚的分子就少,因而温度越高平衡吸附容量也就越小。

3.1.2、变温吸附

3.1.2.1、变温吸附示意图

相同压力下的变温吸附示意图

3.1.2.2、变温吸附概述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压力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容量逐渐减小。实际上,变温吸附过程正是利用上图中吸附剂在A-B段的特性来实现吸附与解吸的。吸附剂在常温(即A点)下大量吸附原料气中的某些杂质组分,然后升高温度(即B点) 使杂质得以解吸。在温度一定时,随着杂质分压的升高吸附容量逐渐增大;

吸附过程正是利用吸附剂在A-B段的特性来实现吸附与解吸的。吸附剂在常温高压(即A点)下大量吸附原料气中除的某些杂质组分,然后降低杂质的分压(到B点)使杂质得以解吸。

3.1.3、吸附脱硫原理

3.1.3.1、吸附剂脱除H

2

S

室温下,气态的硫化氢与空气中的氧能发生下列反应:

2H

2S+O

2

=2H

2

O+2S H= -434KJ/moI G=moI

它是一个放热反应,在一般条件下,其反应速度很慢,催化剂可以加速其反

应,H

2S与O

2

在净化剂上的反应是多相反应,第一步是净化剂表面化学吸附氧形

成作为催化中心的表面氧化物,这一步速度很快。第二步是气体中的硫化氢分子

碰撞活性炭表面与化学吸附的氧发生反应,生成的硫磺分子沉积在净化剂的孔隙中,沉积在活性炭表面的硫对净化反应也有催化作用,在净化过程中生成的硫呈多分子层吸附在净化剂的孔隙中。

吸附剂净化的反应主要在其孔隙的内表面上进行,由于表面自由能的存在,

使其对H

2

S分子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水蒸气在吸附剂中除存在多分子层的吸附外,或存在毛细管的凝结作用;因此:在室温下净化原料气中有饱和水蒸气的存在,

可加速净化作用,这时,H

2

S的氧化作用将在液相水膜中进行,所以,当气体中

存足够水蒸气时,才能使H

2

S更快的吸收与氧化。若在气体中存在少量氨,会使

吸附剂孔隙表面的水膜呈碱性,更有利于吸附呈酸性的H

2

S分子。

其反应为: 4NH

3+2H

2

S+3O

2

=2(NH

3

)2S

2

O

3

2NH

3+H

2

S+2O

2

=(NH

3

)2SO

4

由于氨是极性分子,在有水存在的条件下,其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极快,所以

其绝大部分溶解在水中并凝结在吸附剂的内孔隙表面上,所以在脱除H

2

S的同时

也脱除了氨,氨溶解在水中并凝结在吸附剂的内孔隙表面上更能加速H

2

S脱除。

3.1.3.2、吸附脱除有机硫

吸附剂脱除有机硫的反应机理较为复杂,按其净化过程的本性大致可分为吸附作用、催化氧化作用或者催化转化作用。吸附作用是借助于活性碳表面的自由力场,主要通过活性炭与有机硫化物之间的分子力而产生的一种物理吸附,能够选择吸附工业气体中的一些有机硫化物;吸附作用在煤化工尾气中脱有机硫效率可达70%。

催化氧化作用是有机硫化物在氨的存在下,在活性炭表面上进行的氧化反应,生成硫、硫的氧酸盐或有机二硫化物。其反应式如下:

2COS+O 2=2CO 2+2S

COS+2O 2+2NH 3+H 2O=CO 2+(NH 4)2SO 4 CS 2+2O 2+2NH 3+H 2O=CO 2+(NH4)2S 2O 3 4RSH+O 2=2RSSR+2H 2O

另外:该吸附剂对大分子有机硫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工艺流程

总体工艺示意图:

本装置采用“塔式全干法净化”工艺,脱除煤化工尾气中的粉尘、萘、焦油、部分硫化氢、HCN 等杂质,得到合格的净化煤气。

净化工序

净化工序设备包括:12台净化塔、2台电加热器。 3.3.1净化工序吸附与再生:

煤化工尾气从底部进入正处于吸附状态的净化塔,尾气中的焦油、萘、硫化氢等组分被装填吸附剂的发达孔系所吸附,从而使煤气得以净化,产品气从顶部流出。净化工艺由12台净化塔组成,采用10塔或11塔同时进气,2塔或1塔再生,通过程序控制使阀门自动切换,从而减少劳动强度。

净化塔内装填4种吸附剂,底部装填瓷球和除油剂,先将煤气中的焦油脱除,

上部装填吸附剂主要用于脱除煤气中部分硫化氢和大部分萘,使煤气达到产品气要求。

再生方法:用蒸汽经电加热器将蒸汽加热至约300℃后对净化塔进行高温再生,将净化塔中的焦油、萘、硫化氢等杂质脱附出来,再生蒸汽进入污水池。在污水池池盖上安装一根放散管引至高处,以排出池内气体,用循环泵将池内洁净水抽入放散管内进行循环喷淋。

每个净化塔进、出管道上均设有温度、压力检测,塔体设有温度检测点,能随时监控云线状态。

3.3.2净化工序装置的操作条件:

3.3.3净化工艺的主要技术特点:

①采用TSA工艺可靠、有效地脱除煤气中的焦油、萘、硫等物质,性能可靠。同时采用复合式多床层吸附剂,使煤气中的杂质依次脱除,有效提高煤气质量的同时也更利于再生。

②特殊的净化塔内部结构设计使进设备的煤化工尾气气流分布更加合理,支撑强度更好。

③净化塔下部设有气体分布器,保证气流均匀通过,避免死空间,提供吸附剂利用率。

公辅消耗表

四、规范与标准

工艺标准及规范

GB50187-1993《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HG/T20561-1994 《总图运输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HG/T20695-1987《化工管道设计规范》

HG20519-1992《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内容和深度统一规定》

HG20546-1992《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定》

HG/T20549-1998《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

HG20553-1993《化工配管用无缝及焊接钢管尺寸选用系统》

HG20558-1993《工艺系统设计文件内容的规定》

HG20559-1993《管道仪表流程图设计规定》

HG/T20570.1-24-1995《工艺系统工程设计技术规定》

HG/T20670-1989《化工厂管架设计规定》

HG/T20572-1995《化工企业给排水设计施工图内容和深度统一规定》HG/T20645-1998《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规定》

HG/T20679-1990《化工设备、管道外防腐设计规定》

GB6222-2005《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

配管标准及规范

GB/T3091-1993《低压流体输送用镀锌焊接钢管》

GB/T3092-1993《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HG20553-1993《化工配管用无缝及焊接钢管尺寸选用系列》

GB12459-1990《钢制对焊无缝管件》

GB/T14383-1993《锻钢制承插焊管件》

GB/T14626-1993《锻钢管螺纹管件》

HG20592-1997《钢制管法兰型式、参数》

HG20594-1997《带颈平焊钢制管法兰》

HG20595-1997《带颈对焊钢制管法兰

HG20596-1997《整体钢制管法兰》

HG20597-1997《承插焊钢制管法兰》

HG20598-1997《螺纹钢制管法兰》

HG20601-1997《钢制管法兰盖》

HG20603-1997《钢制管法兰技术条件》

HG20604-1997《钢制管法兰压力-温度等级》

HG20605-1997《钢制管法兰焊接头和坡口尺寸》

HG20606-1997《钢制管法兰用非金属平垫片》

HG20607-1997《钢制管法兰用聚四佛乙烯包覆垫片》HG20608-1997《钢制管法兰用柔性石墨复合垫片》HG20609-1997《钢制管法兰用金属包覆垫片》

HG20610-1997《钢制管法兰用缠绕垫片》

HG20611-1997《钢制管法兰用金属环垫片》

GB901-1988《精致等长双头螺柱》

GB5782-1986《六角头螺栓-A和B级》

GB6170-1986《I型六角头螺母-A和B级》

HG20613-1997《钢制管法兰用紧固件》

GB12221-1989《法兰连接金属阀门、结构长度》

GB12222-1989《多回转阀门驱动装置的连接》

GB12224-1989《钢制闸阀一般要求》

GB989《通用阀门、材质技术条件》

GB12234-1989《通用阀门、法兰或对焊连接钢制闸阀》

GB12235-1989《通用阀门、法兰钢制截止阀和升降式止回阀》GB12236-1989《通用阀门、钢制旋启式止回阀

电气标准及规范

GB50052-19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HG/T21507-1992《化工企业电力设计施工图内容深度统一规定》HG/T20664-1999《化工企业供电设计技术规定》

HG/T20675-1990《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

HG/T20586-1996《化工企业照明设计规定》

HG/T20686-1990《化工企业电力设计图形和文字符号统一规定》HG/T20687-1989《化工企业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设计规程》自控标准及规范

HG20505-2000《过程检测和控制系统用文字代号和图形符号》HG20507-2000《自动化仪表选型规定》

HG20509-2000《仪表供电设计规定》

HG20510-2000《仪表供气设计规定》

HG20511-2000《信号报警、联锁系统设计规定》

HG20512-2000《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

HG20513-2000《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

HG20514-2000《仪表及管线伴热和绝热保温设计规定》

HG20515-2000《仪表隔离与吹洗设计规定》

HG/T5《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定》

HG/T20636-20639-1998《化工装置自控工程设计规定》

土建标准及规范

GBJ7-198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J10-198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11-1989《建筑防震设计规范》

GBJ16-19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33-1991《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

GB50037-1996《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GB50040-199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6-1995《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定》

HG200554-1993《活塞式压缩机基础设计规定》

HG20556-1993《化工厂控制室建筑设计规定》

HG/T20588-1996《化工建筑、结构施工图内容深度统一规定》HG/T20643-1998《化工设备基础设计规定》

HG/T20673-1989《压缩机厂房建筑设计规定》

HGJ24-1989《化工建(构)筑物地基变形设计规定》

设备标准

GB150-2011《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JB4735-97 《钢制焊接常压容器》

JB4732-95 《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计算标准》

GB/T324-1988《焊缝符号表示法》

HG20580-2011《钢制化工容器设计基础规定》

HG20581-2011《钢制化工容器材料选用规定》

HG20582-2011《钢制压力容器强度设计规定》

HG20583-2011《钢制化工容器结构设计规定》

HG21503-1992《钢制固定式薄管板列管换热器》

环保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三类标准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J14-93《工业“三废”排放标准》

GB12348-90《工业企业厂房燥声标准》二级

HG20501-92《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监测设计规定》

HG20503-92《化工建设项目噪音控制设计规定》

HG20504-92《化工废渣添埋场设计规定》

SH3024-95《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SH3093-1999《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

SH3056—94《石油化工企业排气筒(管)采样口设计规范》GBJ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劳动保护及消防设计规范

TJ36-92《化工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SHJ3047-93《石油化工企业职工安全卫生设计规范》

TJ367-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SHJ16-93《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施工规范

GB50235-97《工业金属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讯—通信协议 所谓通信协议是指通信双方的一种约定。约定包括对数据格式、同步方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检纠错方式以及控制字符定义等问题做出统一规定,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因此,也叫做通信控制规程,或称传输控制规程,它属于ISO'S OSI七层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目前,采用的通信协议有两类:异步协议和同步协议。同步协议又有面向字符和面向比特以及面向字节计数三种。其中,面向字节计数的同步协议主要用于DEC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中。 一、物理接口标准 1.串行通信接口的基本任务 (1)实现数据格式化:因为来自CPU的是普通的并行数据,所以,接口电路应具有实现不同串行通信方式下的数据格式化的任务。在异步通信方式下,接口自动生成起止式的帧数据格式。在面向字符的同步方式下,接口要在待传送的数据块前加上同步字符。 (2)进行串-并转换:串行传送,数据是一位一位串行传送的,而计算机处理数据是并行数据。所以当数据由计算机送至数据发送器时,首先把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才能送入计算机处理。因此串并转换是串行接口电路的重要任务。 (3)控制数据传输速率: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应具有对数据传输速率——波特率进行选择和控制的能力。 (4)进行错误检测:在发送时接口电路对传送的字符数据自动生成奇偶校验位或其他校验码。在接收时,接口电路检查字符的奇偶校验或其他校验码,确定是否发生传送错误。 (5)进行TTL与EIA电平转换:CPU和终端均采用TTL电平及正逻辑,它们与EIA采用的电平及负逻辑不兼容,需在接口电路中进行转换。 (6)提供EIA-RS-232C接口标准所要求的信号线:远距离通信采用MODEM时,需要9根信号线;近距离零MODEM方式,只需要3根信号线。这些信号线由接口电路提供,以便与MODEM或终端进行联络与控制。 2、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组成 为了完成上述串行接口的任务,串行通信接口电路一般由可编程的串行接口芯片、波特率发生器、EIA 与TTL电平转换器以及地址译码电路组成。其中,串行接口芯片,随着大规模继承电路技术的发展,通用的同步(USRT)和异步(UART)接口芯片种类越来越多,如下表所示。它们的基本功能是类似的,都能实现上面提出的串行通信接口基本任务的大部分工作,且都是可编程的。才用这些芯片作为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核心芯片,会使电路结构比较简单。 3.有关串行通信的物理标准 为使计算机、电话以及其他通信设备互相沟通,现在,已经对串行通信建立了几个一致的概念和标准,这些概念和标准属于三个方面:传输率,电特性,信号名称和接口标准。 1、传输率:所谓传输率就是指每秒传输多少位,传输率也常叫波特率。国际上规定了一个标准波特率系列,标准波特率也是最常用的波特率,标准波特率系列为110、300、600、1200、4800、9600和19200。大多数CRT终端都能够按110到9600范围中的任何一种波特率工作。打印机由于机械速度比较慢而使传输波特率受到限制,所以,一般的串行打印机工作在110波特率,点针式打印机由于其内部有较大的行缓冲

电脑通讯协议

电脑通讯协议 数据格式说明: 0XAF,0XAF:同步头 0X00,0X00:ID码(一般是0X00,0X00) 0XAF:头 0X80,0X00:命令码(上位机发码是0X80,YY,单片几发码给电脑0X00,YY)LEN:数据长度是从LEN开始到CS的数据个数,不包括LEN和CS CS:是验证码,CS前面所有数据之和%0XFF 结束码:0X0D 0X0A 举例: 设置空中参数为9600代码为: AF AF 00 00 AF 80 03 02 04 00 96 0D 0A 读取空中参数代码为: AF AF 00 00 AF 80 04 02 00 00 93 0D 0A //******************************************************************* 02发码设置串口 AF AF 00 00 AF 80 01 LEN XX YY CS 0D 0A XX:01-1200 02-2400 03-4800 04-9600 05-19200 06-38400 07-56700 08-115200 YY:00-无验证 01-偶验证 02-奇验证 答应回码 AF AF 00 00 AF 00 01 LEN XX YY CS 0D 0A XX:01-1200 02-2400 03-4800 04-9600 05-19200 06-38400

07-56700 08-115200 YY:00-无验证 01-验证 02-奇验证 //******************************************************************* 03读串口参数 //读串口参数 //AF AF 00 00 AF 80 02 LEN 00 00 CS 0D 0A //答应参数 //AF AF 00 00 AF 00 02 LEN XX YY CS 0D 0A XX:01-1200 02-2400 03-4800 04-9600 05-19200 06-38400 07-56700 08-115200 YY:00-无验证 01-偶验证 02-奇验证 //******************************************************************* 04设空中参数// //AF AF 00 00 AF 80 03 LEN XX YY CS 0D 0A //XX 01-1200 02-2400 03-4800 04-9600 05-19200 06-38400 07-56700 08-115200 YY=0 //答应参数 //AF AF 00 00 AF 00 03 LEN XX YY CS 0D 0A //XX 01-1200 02-2400 03-4800 04-9600 05-19200 06-38400 07-56700 08-115200

常用无线通信协议

常用无线通信协议 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近距无线通信技术有蓝牙(Bluetooth),无线局域网802.11(Wi-Fi)和红外线数据传输(IrDA).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近距无线技术标准,分别是ZigBee,超宽频,短距通信,WiMedia,GPS,DECT,无线1394和专用无线系统等。 蓝牙(Bluetooth)技术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它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它以低成本的短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可为固定的或移动的终端设备提供廉价的接入服务。蓝牙技术的实质内容是为固定设备或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建立通用的近距无线接口,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一步结合起来,使各种设备在没有电线或电缆相互连接的情况下,能在近距离范围内实现相互通信或操作。其传输频段为全球公众通用的2.4GHzISM频段,提供1Mbps的传输速率和10m 的传输距离。 优势:⑴全性高。蓝牙设备在通信时,工作的频率是不停地同步变化的,也就是跳频通信。双方的信息很难被抓获,防止被破解或恶意插入欺骗信息。⑵于使用。蓝牙技术是一项即时技术,不要求固定的基础设施,且易于安装和设置。 不足:⑴通信速度不高。蓝牙设备的通信速度较慢,有很多的应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⑵传输距离短。蓝牙规范最初为近距离通信而设计,所以他的通信距离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0m。 Wi-Fi(无线高保真)技术 无线宽带是Wi-Fi的俗称。所谓Wi-Fi就是IEEE 802.11b的别称,它是一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能够在数百英尺范围内支持互联网接入的无线电信号。Wi-Fi速率最高可达11Mb/s,电波的覆盖范围可达200m左右。 优势:⑴覆盖广。其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穿透力强。可以方便地为整栋大楼提供无线的宽带互联网的接入。⑵速度高。Wi-Fi技术的传输速度非常快,通信速度可达300Mb/s,能满足用户接入互联网,浏览和下载各类信息的要求。 不足:安全性不好。由于Wi-Fi设备在通信中没有使用跳频等技术,虽然使用了加密协议,但还是存在被破解的隐患。 IrDA(红外线数据协会)技术 IrDA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点对点通信的技术,是第一个实现无线个人局域网(PAN)的技术。 IrDA 的主要优点是无需申请频率的使用权,因而红外通信成本低廉。并且还具有移动通信所需的体积小、功耗低、连接方便、简单易用的特点。此外,红外线发射角度较小,传输上安全性高。IrDA的不足在于它是一种视距传输,两个相互通信的设备之间必须对准,中间不能被其它物体阻隔,因而该技术只能用于 2 台(非多台)设备之间的连接。 优势:⑴无需申请频率的使用权,因此红外线通信成本低廉。⑵移动通信所需的体积小、功耗低、连接方便、简单易用。⑶外线发射角度较小,传输上安全性高。 不足:IrDA是一种视距传输,两个相互通信的设备之间必须对准,中间不能被其它物体阻隔,因而只用于两台设备之间连接。ZigBee(紫蜂)技术 ZigBee使用2.4 GHz 波段,采用跳频技术。它的基本速率是250kb/s,当降低到28kb/s 时,传输范围可扩大到134m,并获得更高的可靠性。另外,它可与254个节点联网。 优势:⑴功耗低。在低耗电待机模式下,两节普通5号干电池可使用6个月以上。⑵成本低。因ZigBee数据传输速率低,协议简单,所以成本很低。⑶网络容量大。每个ZigBee网络最多可支持255个设备。⑷作频段灵活。使用的频段分别为2.4GHz、868MHz(欧)及915MHz(美),均为免执照频段。 不足:⑴数据传输速率低。只有10kb/s~250kb/s,专注于低传输应用。⑵有效范围小。有效覆盖范围为10~75m之间,具体依据实际发射功率的大小和各种不同的应用模式而定,基本上能够覆盖普通的家庭或办公室环境。 UWB(超宽带)技术 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UWB 有可能在10 m 范围内,支持高达110 Mb/s的数据传输率,不需要压缩数据,可以快速、简单、经济地完成视频数据处理。 特点:⑴系统复杂度低,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对信道衰落不敏感,载货能力低。⑵定位精度高,相容性好,速度高。⑶成本低,功耗低,可穿透障碍物。近距离无线传输 NFC(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 NFC采用了双向的识别和连接。在20cm 距离内工作于13.56MHz 频率范围。NFC现已发展成无线连接技术。它能快速自动地建立无线网络,为蜂窝设备、蓝牙设备、Wi-Fi 设备提供一个“虚拟连接”,使电子设备可以在短距离范围进行通讯。 特点:NFC的短距离交互大大简化了整个认证识别过程,使电子设备间互相访问更直接、更安全和更清楚,不用再听到各种电子杂音。NFC 通过在单一设备上组合所有的身份识别应用和服务,帮助解决记忆多个密码的麻烦,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保护。此外NFC 还可以将其它类型无线通讯(如Wi-Fi 和蓝牙)“加速”,实现更快和更远距离的数据传输。

水文通信协议规范

湖南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文通信协议规范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符号和代号 (3) 3 数据报文传输规约 (5) 3.1帧结构 (5) 3.1.1本标准采用异步式传输帧格式。 (5) 3.1.2传输规则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5) 3.1.3链路层应符合以下规定: (6) 3.1.4报文传输 (7) 3.2链路传输 (8) 3.3物理层规约 (9) 4 数据传输报文及数据结构 (10) 4.1应用层数据编码规定 (10) 4.1.1链路用户数据编码格式 (10) 4.1.2站点水情信息编报 (11) 4.1.3水情信息编码分类码 (11) 4.1.4水情站码 (12) 4.1.5测报时间码 (12) 4.1.6要素标识符 (13) 4.1.7数据编码 (14) 4.2水文信息编码 (14) 4.2.1降雨量编码 (14) 4.2.2蒸发量编码 (16) 4.2.3河道水情编码 (17) 4.2.4水库(湖泊)水情编码 (19) 4.2.5闸坝水情编码 (20) 4.2.6泵站水情编码 (22) 4.2.7潮汐水情编码 (23) 4.2.8土壤墒情编码 (25) 4.3数据传输报文结构 (27) 4.3.1 链路测试(AFN=02H) (27) 4.3.2 参数设置(AFN=04H) (28) 4.3.3 参数查询(AFN=0AH) (31) 4.3.4 控制命令(AFN=0CH) (32) 5 通信方式和误码率 (34) 5.1通信方式 (34) 5.2误码率 (36) 6 仪表设备数据传输规约 (37) 6.1仪表数据通信规约 (37)

7 数据传输的考核 (38) 7.1考核内容和指标 (38) 7.2考核方法 (38) 附录A 事件记录表 (39) 附录B 编码要素及标识符汇总表 (40) 附录C本标准用词说明 (47)

常用网络通信协议简介

常用网络通信协议简介 常用网络通信协议 物理层: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数据终端设备 DCE(Dat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数据电路端接设备 #窄宽接入: PSTN (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公共交换电话网络 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有6种信道: A信道 4khz模拟信道 B信道 64kbps用于语音数据、调整数据、数字传真 C信道 8kbps/16kbps的数字信道,用于传输低速数据 D信道 16kbps数字信道,用于传输用户接入信令 E信道 64kbps数字信道,用于传输内部信令 H信道 384kbps高速数据传输数字信道,用于图像、视频会议、快速传真等. B代表承载, D代表Delta. ISDN有3种标准化接入速率: 基本速率接口(BRI)由2个B信道,每个带宽64kbps和一个带宽16kbps的D信道组成。三个信道设计成2B+D。 主速率接口(PRI) - 由很多的B信道和一个带宽64Kbps的D信道组成,B信道的数量取决于不同的国家: 北美和日本: 23B+1D, 总位速率1.544 Mbit/s (T1) 欧洲,澳大利亚:30B+2D,总位速率2.048 Mbit/s (E1) FR(Frame Relay)帧中继

X.25 X.25网络是第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也是第一个公共数据网络. #宽带接入: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HFC(Hybrid Fiber,Coaxial)光纤和同轴电缆相结合的混合网络 PLC:电力线通信技术 #传输网: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 DWDM: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能组合一组光波长用一根光纤进行传送。这是一项用来在现有的光纤骨干网上提高带宽的激光技术。更确切地说,该技术是在一根指定的光纤中,多路复用单个光纤载波的紧密光谱间距,以便利用可以达到的传输性能(例如,达到最小程度的色散或者衰减)。 #无线/卫星: LMDS:(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ervices)作区域多点传输服务。这是一种微波的宽带业务,工作在28GHz附近频段,在较近的距离双向传输话音、数据和图像等信息。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 3G:(3rd-generation,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DBS:(Direct Broadcasting Satellite Service)直播卫星业务 VAST: 协议:RS-232、RS-449、X.21、V.35、ISDN、FDDI、IEEE802.3、IEEE802.4、IEEE802.5等。 RS-232:是个人计算机上的通讯接口之一,由电子工业协会(Electronic Industries

网络协议大全

网络协议大全 在网络的各层中存在着许多协议,它是定义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的规则,接收方的发送方同层的协议必须一致,否则一方将无法识别另一方发出的信息,以这种规则规定双方完成信息在计算机之间的传送过程。下面就对网络协议规范作个概述。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它是用于映射计算机的物理地址和临时指定的网络地址。启动时它选择一个协议(网络层)地址,并检查这个地址是否已经有别的计算机使用,如果没有被使用,此结点被使用这个地址,如果此地址已经被别的计算机使用,正在使用此地址的计算机会通告这一信息,只有再选另一个地址了。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网络管理协议 它是TCP/IP协议中的一部份,它为本地和远端的网络设备管理提供了一个标准化途径,是分布式环境中的集中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 AppleShare protocol(AppleShare协议) 它是Apple机上的通信协议,它允许计算机从服务器上请求服务或者和服务器交换文件。AppleShare可以在TCP/IP协议或其它网络协议如IPX、AppleTalk上进行工作。使用它时,用户可以访问文件,应用程序,打印机和其它远程服务器上的资源。它可以和配置了AppleShare协议的任何服务器进行通信,Macintosh、Mac OS、Windows NT和Novell Netware都支持AppleShare协议。 AppleTalk协议 它是Macintosh计算机使用的主要网络协议。Windows NT服务器有专门为Macintosh服务,也能支持该协议。其允许Macintosh的用户共享存储在Windows NT文件夹的Mac-格式的文件,也可以使用和Windows NT连接的打印机。Windows NT共享文件夹以传统的Mac文件夹形式出现在Mac用户面前。Mac 文件名按需要被转换为FAT(8.3)格式和NTFS文件标准。支持MAc文件格式的DOS和Windows客户端能与Mac用户共享这些文件。 BGP4(Border Gateway Protocol Vertion 4)边界网关协议-版本4 它是用于在自治网络中网关主机(每个主机有自己的路由)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它使管理

多机通信协议规范

通信协议 来自中国工控网 所谓通信协议是指通信双方的一种约定。约定包括对数据格式、同步方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 检纠错方式以及控制字符定义等问题做出统一规定,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因此,也叫做通信控制规程,或称传输控制规程,它属于ISO'S OSI七层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目前,采用的通信协议有两类:异步协议和同步协议。同步协议又有面向字符和面向比特以及面向 字节计数三种。其中,面向字节计数的同步协议主要用于DEC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中。 串行通讯简单认识 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与外界的信息交换称为通讯。基本的通讯方式有并行通讯和串行通讯两种。 一条信息的各位数据被同时传送的通讯方式称为并行通讯。并行通讯的特点是:各数据位同时传送,传送速度快、效率高,但有多少数据位就需多少根数据线,因此传送成本高,且只适用于近距离(相距 数米)的通讯。 一条信息的各位数据被逐位按顺序传送的通讯方式称为串行通讯。串行通讯的特点是:数据位传送,传按位顺序进行,最少只需一根传输线即可完成,成本低但送速度慢。串行通讯的距离可以从几米到几 千米。 根据信息的传送方向,串行通讯可以进一步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三种。信息只能单向传送为 单工;信息能双向传送但不能同时双向传送称为半双工;信息能够同时双向传送则称为全双工。 串行通讯又分为异步通讯和同步通讯两种方式。在单片机中,主要使用异步通讯方式。 MCS_51单片机有一个全双工串行口。全双工的串行通讯只需要一根输出线和一根输入线。数据的输 出又称发送数据(TXD),数据的输入又称接收数据(RXD)。串行通讯中主要有两个技术问题,一个是数 据传送、另一个是数据转换。数据传送主要解决传送中的标准、格式及工作方式等问题。数据转换是指 数据的串并行转换。具体说,在发送端,要把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而在接收端,却要把接收到的 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据。 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的定义 如果在通信过程的任意时刻,信息只能由一方A传到另一方B,则称为单工。 如果在任意时刻,信息既可由A传到B,又能由B传A,但只能由一个方向上的传输存在,称为半双工传输如果在任意时刻,线路上存在A到B和B到A的双向信号传输,则称为全双工。 电话线就是二线全双工信道。由于采用了回波抵消技术,双向的传输信号不致混淆不清。双工信道有时也发信道分开,采用分离的线路或频带传输相反方向的信号,如回线传输。 --------> <--------> --------> A---------B A----------B A---------B <--------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通讯方式和通讯协议介绍

目录 一、RS232的串口通讯 (2) 应用 (2) 工作方式 (2) 接口标准 (2) 电路组成 (3) 概述 (3) 简介 (3) 二、RS485串行通讯 (3) 简介 (3) 接口 (4) 电缆 (4) 布网 (5) 区别 (5) 三、串行通信 (6) 概念 (6) 分类 (7) 同步通信 (7) 异步通信 (7) 特点 (7) 形式和标准 (7) 调幅方式 (7) 调频方式 (8) 数字编码方式 (8) 数据传输率 (8) 发送时钟和接收时钟 (9) 异步通信协议 (9) 通信协议 (10) 普遍协议 (10) USB (11) IEEE 1394 (11) 相关应用 (12) 四、通讯协议 (12) 简介 (12) 详细介绍 (13) TCP/IP (13) IPX/SPX (13) NetBEUI (14) 通信协议 (14) RS-232-C (14) RS-449 (14) V.35 (15) X.21 (15) HDLC (15) 管理协议 (15) SNMP (15) PPP (16)

一、RS232的串口通讯 应用 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和微机网络的发展,通信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这里所说的通信是指计算机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因此,通信既包括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也包括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由于串行通信是在一根传输线上一位一位的传送信息,所用的传输线少,并且可以借助现成的电话网进行信息传送,因此,特别适合于远距离传输.对于那些与计算机相距不远的人-机交换设备和串行存储的外部设备如终端、打印机、逻辑分析仪、磁盘等,采用串行方式交换数据也很普遍.在实时控制和管理方面,采用多台微机处理机组成分级分布控制系统中,各CPU 之间的通信一般都是串行方式.所以串行接口是微机应用系统常用的接口。许多外设和计算机按串行方式进行通信,这里所说的串行方式,是指外设与接口电路之间的信息传送方式,实际上,CPU 与接口之间仍按并行方式工作. 工作方式 由于CPU 与接口之间按并行方式传输,接口与外设之间按串行方式传输,因此,在串行接口中,必须要有" 接收移位寄存器" (串→并)和" 发送移位寄存器" (并→串). 在数据输入过程中,数据1 位1 位地从外设进入接口的" 接收移位寄存器",当" 接收移位寄存器" 中已接收完1 个字符的各位后,数据就从" 接收移位寄存器" 进入" 数据输入寄存器" . CPU 从" 数据输入寄存器" 中读取接收到的字符.(并行读取,即D7~D0 同时被读至累加器中). " 接收移位寄存器" 的移位速度由" 接收时钟" 确定. 在数据输出过程中,CPU 把要输出的字符(并行地)送入" 数据输出寄存器"," 数据输出寄存器" 的内容传输到" 发送移位寄存器",然后由" 发送移位寄存器" 移位,把数据1 位 1 位地送到外设. " 发送移位寄存器" 的移位速度由" 发送时钟" 确定. 接口中的" 控制寄存器" 用来容纳CPU 送给此接口的各种控制信息,这些控制信息决定接口的工作方式. " 状态寄存器" 的各位称为" 状态位",每一个状态位都可以用来指示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状态或某种错误.例如,用状态寄存器的D5 位为"1" 表示" 数据输出寄存器" 空,用D0 位表示" 数据输入寄存器满",用D2 位表示" 奇偶检验错" 等. 能够完成上述" 串<- -> 并" 转换功能的电路,通常称为" 通用异步收发器" (UART :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典型的芯片有:Intel 8250/8251,16550 接口标准 ⑴实现数据格式化:因为来自CPU的是普通的并行数据,所以,接口电路应具有实现不同串行通信方式下的数据格式化的任务。在异步通信方式下,接口自动生成起止式的帧数据格式。在面向字符的同步方式下,接口要在待传送的数据块前加上同步字符。

协议号大全

协议号大全 Decimal Keyword Protocol References -------- ------------- ---------------------------- ---------------- 0 HOPOPT IPv6 Hop-by-Hop Option [RFC1883] 1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RFC792] 2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RFC1112] 3 GGP Gateway-to-Gateway [RFC823] 4 IP IP in IP (encapsulation) [RFC2003] 5 ST Stream [RFC1190,RFC1819] 6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RFC793] 7 CBT CBT [Ballardie] 8 EG P 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 [RFC888,DLM1] 9 IG P any private interior gateway [IANA] (used by Cisco for their IGRP) 10 BBN-RCC-MON BBN RCC Monitoring [SGC] 11 NVP-II Network Voice Protocol [RFC741,SC3] 12 PUP PUP [PUP,XEROX] 13 ARGUS ARGUS [RWS4] 14 EMCON EMCON [BN7] 15 XNET Cross Net Debugger [IEN158,JFH2] 16 CHAOS Chaos [NC3] 17 UDP User Datagram [RFC768,JBP] 18 MUX Multiplexing [IEN90,JBP] 19 DCN-MEAS DCN Measurement Subsystems [DLM1] 20 HMP Host Monitoring [RFC869,RH6] 21 PRM Packet Radio Measurement [ZSU] 22 XNS-IDP XEROX NS IDP [ETHERNET,XEROX] 23 TRUNK-1 Trunk-1 [BWB6] 24 TRUNK-2 Trunk-2 [BWB6] 25 LEAF-1 Leaf-1 [BWB6] 26 LEAF-2 Leaf-2 [BWB6] 27 RDP Reliable Data Protocol [RFC908,RH6] 28 IRTP Internet Reliable Transaction [RFC938,TXM] 29 ISO-TP4 ISO Transport Protocol Class 4 [RFC905,RC77] 30 NETBLT Bulk Data Transfer Protocol [RFC969,DDC1] 31 MFE-NSP MFE Network Services Protocol [MFENET,BCH2] 32 MERIT-INP MERIT Internodal Protocol [HWB] 33 DCCP Datagram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 34 3PC Third Party Connect Protocol [SAF3] 35 IDPR Inter-Domain Policy Routing Protocol [MXS1] 36 XTP XTP [GXC] 37 DDP Datagram Delivery Protocol [WXC] 38 IDPR-CMTP IDPR Control Message Transport Proto [MXS1] 39 TP++ TP++ Transport Protocol [DXF] 40 IL IL Transport Protocol [Presotto] 41 IPv6 Ipv6 [Deering]

通讯协议标准

编号: 密级:内部 页数:__________基于RS485接口的DGL通信协议(修改)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华美特科贸有限公司 二○○二年十二月六日

1.前言 在常见的数字式磁致伸缩液位计中,多采用RS485通信方式。但RS485标准仅对物理层接口进行了明确定义,并没有制定通信协议标准。因此,在RS485的基础上,派生出很多不同的协议,不同公司均可根据自身需要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通信协议。并且,RS485允许单总线多机通信,如果通信协议设计不好,就会造成相互干扰和总线闭锁等现象。如果在一条总线上挂接不同类型的产品,由于协议不一样,很容易造成误触发,造成总线阻塞,使得不同产品对总线的兼容性很差。 随着RS485的发展,Modicon公司提出的MODBUS协议逐步得到广泛认可,已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MODBUS的协议规范比较烦琐,并且每字节数据仅用低4位(范围:0~15),在信息量相同时,对总线占用时间较长。 DGL协议是根据以上问题提出的一种通信协议。在制定该协议时已充分考虑以下几点要求: a.兼容于MODBUS 。也就是说,符合该协议的从机均可挂接到同一总线上。 b.要适应大数据量的通信。如:满足产品在线程序更新的需要(未来功能)。 c.数据传输需稳定可靠。对不确定因素应加入必要的冗错措施。 d.降低总线的占用率,保证数据传输的通畅。 2.协议描述 为了兼容其它协议,现做以下定义: 通信数据均用1字节的16进制数表示。从机的地址范围为:0x80~0xFD,即:MSB=1; 命令和数据的数值范围均应控制在0~0x7F之间。即:MSB=0,以区别地址和其它数据。 液位计的编码地址为:0x82~0x9F。其初始地址(出厂默认值)为:0x81。 罐旁表的编织地址为:0xA2~0xBF。其初始地址(出厂默认值)为:0xA1。 其它地址用于连接其它类型的设备,也可用于液位计、罐区表地址不够时的扩充。 液位计的命令范围为:0x01~0x2F,共47条,将分别用于参数设定、实时测量、诊断测试、在线编程等。 通信的基本参数为:4800波特率,1个起始位,1个结束位。字节校验为奇校验。 本协议的数据包是参照MODBUS RTU 通信格式编写,并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改,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另外,还部分参照了HART协议。其具体格式如下: 表中,数据的最大字节数为16个。也就是说,整个数据包最长为20个字节。 “校验和”是其前面所有数据异或得到的数值,然后将该数值MSB位清零,使其满足0~7F 的要求。在验证接收数据包的“校验和”是否正确时,可将所有接收数据(包括“校验和”)进行异或操作,得到的数据应=0x80。这是因为,只有“地址”的MSB=1,所以异或结果的MSB也必然等于1。 本协议不支持MODBUS中所规定的广播模式。 3.时序安排 在上电后,液位计将先延迟10秒,等待电源稳定。然后,用5秒的时间进行自检和测试数据。

通信协议

常用通信协议汇总 一、有线连接 1.1RS-232 优点:RS-232是为点对点(即只用一对收、发设备)通讯而设计的,其驱动器负载为3kΩ~7kΩ。所以RS-232适合本地设备之间的通信。 缺点:(1)接口的信号电平值较高,易损坏接口电路的芯片,又因为与TTL 电平不兼容故需使用电平转换电路方能与TTL电路连接。 (2)传输速率较低,在异步传输时,最高速率为20Kbps。 (3)接口使用一根信号线和一根信号返回线而构成共地的传输形式,而发送电平与接收 电平的差仅为2V至3V左右,所以其共模抑制能力差,再加上双绞线上的分布电容,其传送距离最大为约15米。 1.2RS-485 RS485有两线制和四线制两种接线,四线制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现很少采用,现在多采用的是两线制接线方式,这种接线方式为总线式拓朴结构,传输距离一般在1~2km以下为最佳,如果超过距离加"中继"可以保证信号不丢失,而且结点数有限制,结点越多调试起来稍复杂,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抄表方式,后期维护比较简单。常见用于串行方式,经济实用。 1.3CAN 最高速度可达1Mbps,在传输速率50Kbps时,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公里。在10Kbps速率时,传输距离可以达到5公里。一般常用在汽车总线上,可靠性高。 1.4TCP/IP 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 1.5ADSL 基于TCP/IP 或UDP协议,将抄表数据发送到固定ip,利用电信/网通现有的布线方式,速度快,性能比较可以,缺点是不适合在野外,设备费用投入较大,对仪表通讯要求高。 1.6FSK 可靠通信速率为1200波特,可以连接树状总线;对线路性能要求低,通信距离远,一般可达30公里,线路绝缘电阻大于30欧姆,串联电阻高达数百欧姆都可以工作,适合用于大型矿井监控系统。主要缺点是:系统造价略高,通信线路要求使用屏蔽电缆;抗干扰性能一般,误码率略高于基带。 1.7光纤方式 传输速率高,可达百兆以上;通信可靠无干扰;抗雷击性能好,缺点:系统造价高;光纤断线后熔接受井下防爆环境制约,不宜直达分站,一般只用于通信干线。 1.8电力载波 1.9利用现有电力线,通过载波方式将模拟或数字信号进行高速传输的技术。由于使用坚固可靠的电力线作 为载波信号的传输媒介,因此具有信息传输稳定可靠,路由合理、可同时复用远动信号等特点,不需要线路投资的有线通信方式,但是开发费用高,调试难度大,易受用电环境影响,通讯状况用户的用电质量关系紧密。 二、无线连接 2.1Bluetooth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它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它以低

通讯协议大全

T C P/I P TCP/IP是网络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协议。 TCP/IP协议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TFTP等许多协议,这些协议一起称为TCP/IP协议。 IPX/SPX(多用于局域网) 是基于施乐的XEROX’S Network System(XNS)协议,而SPX是基于施乐的XEROX’S SPP (Sequenced Packet Protocol:顺序包协议)协议 NetBEUI 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或NetBios增强用户接口。 网络通信协议: RS-232-C、RS-449、V.35、X.21、HDLC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点到点协议PPP 3G标准: WCDMA(欧洲版)、CDMA2000(美国版)和TD-SCDMA(中国版) Modbus协议 Modbus就是工业控制器的网络协议中的一种 包括ASCII、RTU和TCP

现在Modbus已经是工业领域全球最流行的协议。此协议支持传统的RS-232、RS-422、RS-485和以太网设备。许多工业设备,包括PLC,DCS,智能仪表等都在使用Modbus协议作为他们之间的通讯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网络协议大全 1、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2、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网络管理协议,是TCP/IP的一部分 3、AppleShare protocol(AppleShare 协议) 4、AppleTalk 协议 5?、BOOTP协议(Bootstrap?Protocol)?应用一个基于TCP/IP协议的协议,该协议主要用于有无盘工作站的局域网 6、CMIP(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tocol)通用管理信息协议,它是建立在开放系统互连通信模式上的网络管理协议。相关的通用管理信息服务(CMIS)定义了访问和控制网络对象,设备和从对象设备接收状态信息的方法。 7、 DHCP协议、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应用:在Windows中要启用DHCP协议,只要将IP地址设置为“自动获得IP地址”即可 9、Connection-oriented Protocol/Connectionless Protocol面向连接的协议/无连接协议 10 、Discard Protocol抛弃协议它的作用就是接收到什么抛弃什么,它对调试网络状态

各种通信协议

分层及通信协议 协议软件是计算机通信网中各部分之间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的集合,它定义了通信各部分交换信息时的顺序、格式和词汇。协议软件是计算机通信网软件中最重要的部分。网络的体系结构往往都是和协议对应的,而且,网络管理软件、交换与路由软件以及应用软件等都要通过协议软件才能发生作用。 一、通信协议 1、什么是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简称协议Protoco l),是指相互通信的双方(或多方)对如何进行信息交换所一致同意的一整套规则。一个网络有一系列的协议,每一个协议都规定了一个特定任务的完成。协议的作用是完成计算机之间有序的信息交换。 通信网络是由处在不同位置上的各节点用通信链路连接而组成的一个群体。通信网必须在节点之间以及不同节点上的用户之间提供有效的通信,即提供有效的接入通路。在计算机通信网中,将这种接入通路称为连接(connection)。建立一次连接必需要遵守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也就是通信网设计时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l)为了能在两个硬件设备之间建立起连接,应保证在源、宿点之间存在物理的传输媒介,在该通路的各条链路上要执行某种协议。 如果传输线路使用电话线,则要通过调制解调器将信号从数字转换成模拟的,并在接收端进行反变换。 如果用的是数字传输线路,则在数据处理设备和通信设备之间,必须有一个数字适配器,以便将数字信号的格式转换成两种设备各自所期望的形式。 为了在两个端设备之间互换数据,需要协调和同步,调制解调器和数字适配器必须执行它们自己的协议。 无论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通信设备,调制解调器和数字适配器的状态必须由接到节点上的设备来控制,这里必定有一个物理的或电气的接口来执行这种功能,执行某种适当的协议来达到这一控制目的。 (2)在计算机通信网中,许多信息源都是突发性的(bursty),问题是要利用信息的这种突发性质来降低消耗在线路上的费用,由此开发了许多共享通信资源的技术。所谓共享,是指允许多个用户使用同一通信资源,这就产生了多用户的接入问题。多路接入

Modbus标准通讯协议格式

Modbus通讯协议 Modbus协议 Modbus协议最初由Modicon公司开发出来,在1979年末该公司成为施耐德自动化(Schneider Automation)部门的一部分,现在Modbus已经是工业领域全球最流行的协议。此协议支持传统的RS-232、RS-422、RS-485和以太网设备。许多工业设备,包括PLC,DCS,智能仪表等都在使用Modbus协议作为他们之间的通讯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当在网络上通信时,Modbus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应答并使用Modbus 协议发送给询问方。 Modbus协议包括ASCII、RTU、TCP等,并没有规定物理层。此协议定义了控制器能够认识和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过何种网络进行通信的。标准的Modicon控制器使用RS232C实现串行的Modbus。Modbus的ASCII、RTU协议规定了消息、数据的结构、命令和就答的方式,数据通讯采用Maser/Slave方式,Master端发出数据请求消息,Slave 端接收到正确消息后就可以发送数据到Master端以响应请求;Master端也可以直接发消息修改Slave端的数据,实现双向读写。 Modbus协议需要对数据进行校验,串行协议中除有奇偶校验外,ASCII模式采用LRC校验,RTU模式采用16位CRC校验,但TCP模式没有额外规定校验,因为TCP协议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另外,Modbus采用主从方式定时收发数据,在实际使用中如果某Slave站点断开后(如故障或关机),Master端可以诊断出来,而当故障修复后,网络又可自动接通。因此,Modbus协议的可靠性较好。 下面我来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对于Modbus的ASCII、RTU和TCP协议来说,其中TCP和RTU协议非常类似,我们只要把RTU协议的两个字节的校验码去掉,然后在RTU协议的开始加上5个0和一个6并通过TCP/IP网络协议发送出去即可。所以在这里我仅介绍一下

三种常见的局域网通信协议

三种常见的局域网通信协议 各种网络协议都有所依赖的操作系统和工作环境,同样的通信协议在不同网络上运行的效果不一定相同。所以,组建网络时通信协议的选择尤为重要。无论是Windows 95/98对等网,还是规模较大的Windows NT、Novell或Unix/Xenix局域网,组建者都遇到过如何选择和配置网络通信协议的问题。我们在选择通信协议时应遵循3个原则:所选协议要与网络结构和功能相一致;尽量只选择一种通信协议;注意协议不同的版本具有不尽相同的功能。 局域网中常用的3种通信协议 NetBEUI协议:这是一种体积小、效率高、速度快的通信协议。在微软公司的主流产品中,如Windows 95/98和Windows NT,NetBEUI已成为固有的缺省协议。NetBEUI是专门为几台到百余台电脑所组成的单网段小型局域网而设计的,不具有跨网段工作的功能,即NetBEUI不具备路由功能。如果一个服务器上安装多块网卡,或采用路由器等设备进行两个局域网的互联时,不能使用NetBEUI协议。否则,在不同网卡(每一块网卡连接一个网段)相连的设备之间,以及不同的局域网之间将无法进行通信。虽然NetBEUI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也具有其他协议所不具备的优点。在3种常用的通信协议中,NetBEUI占用内存最少,在网络中基本不需要任何配置。 NetBEUI中包含一个网络接口标准NetBIOS,是IBM公司在1983年开发的一套用于实现电脑间相互通信的标准。其后,IBM公司发现NetBIOS存在着许多缺陷,于1985年对其进行了改进,推出了NetBEUI通信协议。随即,微软公司将NetBEUI作为其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系统的基本通信协议,并进一步进行了扩充和完善。最有代表性的是在NetBEUI中增加了叫做SMB(服务器消息块)的组成部分。因此,NetBEUI协议也被人们称为SMB协议。 IPX/SPX及其兼容协议:这是Novell公司的通信协议集。与NetBEUI的明显区别是:IPX/SPX比较庞大,在复杂环境下有很强的适应性。因为IPX/SPX在开始就考虑了多网段的问题,具有强大的路由功能,适合大型网络使用。当用户端接入NetWare服务器时,IPX/SPX 及其兼容协议是最好的选择。但在非Novell网络环境中,一般不使用IPX/SPX。尤其在Windows NT网络和由Windows 95/98组成的对等网中,无法使用IPX/SPX协议。 IPX/SPX及其兼容协议不需要任何配置,它可通过网络地址来识别自己的身份。Novell 网络中的网络地址由两部分组成:标明物理网段的网络ID和标明特殊设备的节点ID。其中网络ID集中在NetWare服务器或路由器中,节点ID即为每个网卡的ID号(网卡卡号)。所有的网络ID和节点ID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内部IPX地址,正是由于网络地址的惟一性,才使IPX/SPX具有较强的路由功能。 在IPX/SPX协议中,IPX是NetWare最底层的协议,它只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移动,并不保证数据是否传输成功,也不提供纠错服务。IPX在负责数据传送时,如果接收节点在同一网段内,就直接按该节点的ID将数据传给它;如果接收节点是远程的,数据将交给NetWare服务器或路由器中的网络ID,继续数据的下一步传输。SPX在整个协议中负责对所传输的数据进行无差错处理,所以IPX/SPX也叫做Novell的协议集。 Windows NT中提供了两个IPX/SPX的兼容协议,NWLink SPX/SPX兼容协议和NWLink NetBIOS,两者统称为NWLink通信协议。NWLink协议是Novell公司IPX/SPX协议在微软公司网络中的实现,它在继承IPX/SPX协议优点的同时,更加适应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