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第33卷第7期
临床运用附子的毒性问题研究
顾蘅
(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
摘要: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区,附子(即附片)使用的频
率很大,特别在本院运用附子的的患者及用量都很大,吴荣祖
主任在诊疗时用量更为突出。同时由于附子属于回阳救逆
药,治疗风湿寒痹及寒湿这一类的病症医生多用附子。临床
使用证实疗效极佳。但由于其本身具有毒性,所以使用时应
加以注意。本文是笔者在10余年工作中对此药毒性的一点
研究,希望能给临床医师提供一点参考,同时减少用药中的不
安全因素及不良反应,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附予;毒性问题;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7—2349(2012)07--0082--02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性微辛、大热、有毒,归
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被誉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该植物全株有毒,以根头最毒。附
子的毒性成份乌头碱,能溶于水与乙醇,毒性极大,口服
0.2 mg ̄[J为中毒剂量,产生中毒症状其结晶2~4 mg即可以
致死。在临床中一些中毒者的症状表现为头晕、呕吐、四肢麻
痹,严重者可致神志不清。附子在煎煮时应该用开水先煎 4 h,要严忌生冷豆类食物。如果煎煮时间不够,则会中毒。
附子中毒有时还与煎煮的水温有关,如水温有所下降,也会导
致中毒。所以下面笔者就将自己多年来接触附子的临床毒性
研究分几点来阐述。
1 附子的毒性与来源有关
1.1附子的毒性与其来源地区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附片
毒性测定可相差8倍之多,如临床上曾有服用云南腾冲所产 附子9 g而中毒的报道,究其因是云南腾冲所产较四川附片毒
性大18倍。附子的采摘季节,各地因客观条件不同,挖掘时
间有早有晚,一般乌头栽至次年6~7月收获,传统认为以夏
至到小暑问采集的质量较好。日本学者对制附子末的质量与
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9~10月采集的附子其总生物碱、次乌 头碱及乌头碱含量高并且稳定,乌头碱在11月可达最高
峰值。
1.2附子的毒性与品种及采摘季节有关因不同产地,不同 采收时间,有时对药物的毒性影响颇大。唐《新修本草》所谓:
“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附子主
产于四川省江油市(中坝),即道地药材川附子的产地。这里
生产和加工附子的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质优良、疗效高、驰名
中外,故日本医药界有人称赞“中坝附子有起死回生之功。”
2附子的毒性与炮制方法有关
2.1附子的分类附子在临床上根据其不同的炮制方法分 为:黑附片、白附片、黄附片及淡附片、炮附片。其中黑附片是
未去皮的附子,本院药房用的即是黑附片。黑附片由于未去
皮,所以味微苦,入煎剂药效比白附片要好,而白附片去皮,如
果煮药膳则是白附片口感更好。但炮附片几乎就不用。而淡
附片在本院药房里没用饮片,而是用的淡附片颗粒,淡附片可 引药入。肾经,对肾阳虚衰的患者效果极佳。
2.2各种炮制方法对附子药理作用及其毒性的影响 随着
中医药的发展,附子从最初的生用,逐步发展为火制、水制、水
火共制后又衍生出许多加辅料共制或复合炮制方法,近年更
有用微波炮附子或将附子制成颗粒等方法。现在全国各地共
有20多种方法,使用的炮制辅料也不尽相同。附子的主要成
分为乌头生物碱类,药理研究表明,双酯型乌头碱毒性最强, 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毒性较小,乌头原碱类毒性很弱或几乎
无毒性。其中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
碱是附子中的主要毒性成分,又是其镇痛抗炎的有效成分。
去甲乌药碱和去甲猪毛菜碱为附子中的水溶性强心成分。
2.2.1炮制后可降低其毒性 附子炮制后由于双酯型乌头
碱类成分的分解使其毒性降低,但其镇痛、抗炎作用仍然很明 显,但炮制太过,水解完全,则药效降低。附子毒性的降低与
其总生物碱含量无关,只决定于毒性强的双酯型乌头碱的分
解或水解程度。附子药效的强弱亦与双酯型乌头碱的水解程
复,若移位严重也不必矫之过正,以防肘内翻的发生;②对 尺偏型移位,应尽量求得解剖复位,否则宁可矫正为轻微桡
偏,以维持骨折远端的桡偏和桡倾;③从对抗牵引到复位固
定,前臂始终保持旋后位置,这样可以控制骨折远端的重
力,剪力和旋前超势,有效地防治肘内翻的发生;④骨折复
位关键纠正尺桡偏,前后移位错位愈合后其功能最终仍可
以获得满意恢复;⑤固定时间一般3周,若骨痂生长不明 显.可适当延长,但不超过4周,以防止肘关节粘连挛缩;⑥
锻炼以自主锻炼为主,避免被动活动;禁止使用暴力造成新
的损伤及发生骨化性肌炎;⑦配合中药煎汤外洗,促使瘀血 吸收和功能恢复,有利骨折愈合,本组86例患者,携带角>
1O。的不足1O例,肘内翻的发生率大大低于文献中3O 的
.发生率,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收稿日期:2012—06--
05) 2012年第33卷第7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83
度有关。
2.2.2加热炮制对附子确有一定的减毒作用 现已证明附
子中的剧毒物——双酯类乌头碱遇高热易被破坏,分解为毒
性较小的生物碱,可见古代医家用火来处理附子,确有一定的
科学道理。火制法不但能降低附子的毒性,而且在避免有效
成分的流失,保存药效等方面都有很大好处。其缺点是去毒
的程度很难掌握,并容易烧焦、烧坏药材。
2.2.3 附子的毒性与煎煮时间和温度有关本院制剂室曾
做过附子颗粒,发现在附子煎煮过程中有时担心煎煮时间不
够引发中毒,稍微延长煎煮时间(大于4 h),将温度控制在一
个稍高的温度,那么再加上半小时的烘干,此一批药在临床上
使用后,患者反映药力不够。但有时如果煎煮时间和温度控
制的精准,在临床上使用后往往得到患者好评。同时也有人
经研究证明,乌头碱经120℃,30处理后,毒性虽然下降,但镇
痛和消炎的作用也随之降低。长时间(90 rain)的加压蒸制对
附子的药效影响如何,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可见附子的炮
制用水制、煮制并不可取,火制、蒸制法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
改进。现有人采用定时、控温、除杂、制颗粒等工艺,可使附子
减低毒性并使附片总生物碱含量大大提高。但其工艺是否会
引起有效成分的丢失,还待进一步研究。云南中医学院杨国 强教授曾经研究并试验过用冷水煮附子,将冷水煮至沸点时
放入附子,并且保持在此温度,服用附子后未见中毒,且疗效
稳定,说明煎煮附子的水温至关重要。
2.2.4传统煎煮时间与现代煎煮时间的差异传统煎煮附
子通常都是开水先煎4 h,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宜,再投入其 他药物,以减弱其毒性。即使是不宜久煎的解表剂攻下剂,也
应先煎附子。但现在临床上有些医师叫患者入汤剂前先煎
30 ̄60 min,用量较大时久煎1 h以上,但经过临床实践,药房
经问询患者发现,有少数患者在服用时偶有麻舌感,曾有不良
反应事件发生。所以经药理试验证实,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
毒性较大,但毒性成分遇热能分解,较长时间的浸泡和煎煮能
将其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原碱类生物碱,进而分解
为毒性更小的乌头原碱类生物碱,从而降低其毒性。所以药
师应该叫患者严格按正规的、安全的方法去煎煮附片,以避免
医疗事故的发生。
3附子的毒性与医生的临床用药有关
3.1医生的用药剂量附子的剂量,在本草书籍中以1.5 g 为起点,9 g为最高量;《中药大辞典》煎汤内服剂量为3~9 g,
药典规定剂量为3~15 g。现在临床的常规用量是3~15 g,
病情不同则剂量有异,如作药引加强补药作用时,用1.5~
4.5 g便可;用作强心、温中散寒止痛,用4.5~9.0 g;只在救
治虚脱休克时,才用大剂量。熟附片的常用剂量为3~9 g,中
毒剂量为15 ̄60 g。一些名老中医对于附子的剂量有其用药 经验。如许信国主张:炮附子偏小剂量为1O~13 g,如用常规
剂量不能取效,而辨证确为虚寒的附子证,可逐渐增用量至 30 ̄60 g。岳美中老先生临床上“若治疗虚寒性慢性疾患时,
用炮附子1.5~5 g可望有效,取其顽痛作用则须6~9 g才有
效”。近人樊天徒氏则指出:慢性病用附子固不必大量,须连
续用之,始可奏效。对从未服过附子的初诊患者,宜从小量开 始逐渐加量至显效为度。其用附子经验:强心9~12 g,急性
心衰用生附子9 g。但由于云南海拔高,附子可用到1剂药
200 g。在本院门诊现在用附子的医师逐渐增多,并且剂量大
小各不相同,本院门诊处方统计中一个常开附子的医师平均
一下午可接诊3O个患者,其3O张处方中每个患者用附子一
剂药最高可达80 g,最少用30 g,且附子多是合桂枝汤或麻黄
杏仁汤。也有皮肤科医师用附子配以治疗一些疾患,如唇炎
及一些免疫力下降引起的皮肤疾病。笔者曾看见过一些外院
医师用附子不同常理,处方上用附子15 g,却不注明另包先
煎,并告知患者与药同煮30 min,其认为所用附子剂量小,不
会导致中毒。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牵强,因为除了
个体差异外,附子在煎煮30 min后双酯型乌头碱不可能完全
水解,可能会引发服用者中毒,不可取。而本院用附子最擅长
的吴氏,用附子的剂量可达每剂药100 g,且在其所用基本方
中多配以骨碎补、炒续断、炮姜或干姜、炙甘草、苡仁、砂仁、茯
苓、陈皮这些药。使用后治疗结果事半功倍,在煎煮时吴氏医
师是按传统煎煮方法告知患者,未见患者有附子的不良反应
发生。所以更加证明了附子的毒性的确与其所用剂量无关。
3.2附子的毒性与临床医师配伍有关 附子要用到恰到好
处、又不引起中毒,笔者认为配伍相当重要。又如:十八反中
有云: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且与麻
黄、吴茱萸、威灵仙、蟾酥、罗布麻、山楂等配伍时应小心谨慎。
但吴氏医师在治疗一些风湿寒痹方中用制川乌、制草乌(或附 子)各100 g,另外还配以法半夏给予治疗,用后效果良好,患
者并未中毒。笔者发现在吴荣祖主任的门诊处方中都配以炙 甘草(蜜炙)10 g,现在究其用药原因应是甘草和蜂蜜可以解
附子之毒。
4结语
附子用之不当可以导致中毒,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药物治病,因毒为能。故在临证用药时,首先强调的不是药物
的有毒或是无毒,而在于辨证是否准确,用药是否对证。只要
辨证准确,用药对证,配伍得当,即可化毒为利;反之,即便是
一般无毒的药物,用之亦有害。如水之能载舟,亦能覆舟。正
如《医法园通》中所谓:“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
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
(收稿日期:2012--
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