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脾阴煎编辑目录1辨证
2组成
1辨证脾阴虚,血燥,阴虚生内热,热伤络脉则血外溢。
【治法】养阴益脾,润燥,佐以清热,化斑。
【方名】加味脾阴煎。
2组成生地10克,生白芍30克,旱莲草15克,山药20克,莲米15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黄连6
克,淡竹叶10克,五味子10克,枣皮10克,大枣10个,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袁尊山方。
胃苓汤 - 正文
胃苓汤
胃苓汤 - 来源
《世医得效方》
胃苓汤 - 组成
五苓散 平胃散 (各6-10g) 上2药合和,苏子、乌梅煎汤送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
煎服。
胃苓汤 - 用法
上药锉碎。每服15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
胃苓汤 - 临症应用
临床上常用于湿邪中阻,脾阳受困,升降失司,传导失常,膀胱气化不利等多种疾患。现代医学认为该
方可治疗肾炎、尿路感染、心脏病、肠炎等
胃苓汤 - 主治
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名称: 加减除湿胃苓汤
组成: 苍术2钱,厚朴2钱,陈皮3钱,滑石块4钱,炒白术4钱,猪苓4钱,炒黄柏4钱,炒枳壳3钱,
泽泻3钱,赤苓4钱,炙甘草3钱。
胃苓汤 - 功效
健脾燥湿,和中利水。
胃苓汤 - 加减
痒感明显者,加白鲜皮;若湿滞、食滞重者,加焦槟榔或伏龙肝。尿閉加桃仁承氣湯。裡急後重加
黃連、倍芍藥。裡急甚者加木香、檳榔。急性胃腸炎、水樣便重者加黃芩、黃連。
胃苓汤 - 各家论述
方中厚朴、陈皮、苍术、甘草燥湿和中;泽泻、猪苓、茯苓、白术健脾利水;赤苓、黄柏、滑石清
热利湿;枳壳行气以助水湿之运化。临床治疗湿盛型湿疹,如有湿盛无热的特征,即可应用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吴茱萸汤
【处方】 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
(去苗),各半两;熟干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
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页首
《伤寒论》: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6克(汤洗七遍)人参4克 生姜8克 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备注】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
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
【摘录】《伤寒论》
页首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
【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养血温经散寒。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
短促,产后益剧者。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页首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9克 甘草 人参 桂心各3克 大枣20枚 生姜24克
【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页首
《宜明论方》卷一: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温阳运脾,理气消胀。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一
页首
《审视瑶函》卷三:吴茱萸汤
【处方】半夏(姜制)吴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参 白茯苓 白芷 广陈皮各等分
【制法】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页首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吴茱萸汤
【处方】 当归 肉桂 吴茱萸 丹皮 半夏(制)麦冬各6克 防风 细辛 藁本 干姜 茯苓 木香 炙甘草
各3克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页首
《卫生宝鉴》卷十八:吴茱萸汤
【处方】 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功能主治】益气固胎。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柴胡疏肝散编辑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
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目录1简介
2加减柴胡疏肝散
1简介【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类别:和解类
出处:《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方
柴胡疏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
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
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1]2加减柴胡疏肝
散【方名】加减柴胡疏肝散
【处方】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各10g)、白芍、半夏(各6g)、甘草(5g)。
【记忆口诀】柴(柴胡)兄(川芎)直(枳实)呼(香附)干(甘草)了这杯陈【陈皮】芍药(白
芍)酒后(厚朴)下(半夏)酒菜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0毫升,早晚各服1次。
【适用病症】用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胃神经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型),症状为腹痛、腹胀、
纳差、嗳气、伴有失眠、健忘、腹泻、易激动、大便时溏时结、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按】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
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
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
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
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
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
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
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
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
陈皮主含挥发油有松弛平滑肌作用,有抗炎,抗溃疡作
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
枳实含挥发油、黄酮甙等,有健胃作用。
半夏有镇吐作用。
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
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10g;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
覆花(包)、藿香各10g;纳差加焦三仙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虚弱加党参、山
药、白术各12g;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概要 编辑本段
舟车丸 【方名】舟车丸
【组成】牵牛子、大黄、甘遂、芫花、大戟、陈皮、青皮、木香、槟榔、轻粉。
【功用】行气破泄.逐水消肿,通利二便。用于水肿鼓胀、形气俱实之证。基本指征是:胸腹
肿胀、气粗息促、面赤口渴、二便秘结、脉沉数有力。现代多用于急、慢性肾炎、腹膜炎、肝硬化
或血吸虫病晚期腹水,见有上述表现者。
【剂量】水丸剂:每100粒重6g,1.5—4.5g/次,2次/日。以快利为度,空腹温开水送服。
【注 意】体弱及孕妇忌用。非形气俱实者亦不可轻投,且不可久服。勿与甘草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