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葛根汤治疗痤疮经验

运用葛根汤治疗痤疮经验

中医研究2014年10月 第27卷 第10期TCM Res.October 2014 Vo1.27 No.10 

文章编号:1001—6910(2014)10—0046—02 

运用葛根汤治疗痤疮经验 

赵乾龙 

(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41) 

摘要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给青年男女带来了很大烦 扰。在对中医脏腑辨证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表里同病理 论,从六经辨证层面探讨了葛根汤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以 期更加有效地提高经方在临床中的运用,达到治疗痤疮的 目的。 关键词 痤疮/中医药疗法;葛根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758.73 3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4.10.26 痤疮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 腺慢性炎症,属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早在《黄帝 

内经》就有“痤痱”的记载。关于该病的病机历代医 家多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杂病源流犀烛》日:“粉刺属肺,总皆血 热滞而不散之故。”《医宗金鉴》日:“此证由肺经血 

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现将运用葛根汤 治疗痤疮经验,介绍如下。 1 中医治疗痤疮现状 

多数医家认为:脏腑内热偏盛是痤疮的发病基 础,根据脏腑辨证可将该病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 

热、痰瘀凝结等型,治疗多从清泻脏腑内热人手,方 

选泻白散合枇杷清肺饮、清胃散、桃红四物汤、五味 消毒饮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并不满 意,提示脏腑辨证对该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六经辨证论痤疮,表里同病是病机 笔者临证发现:大多数痤疮患者常反复发作,且 

每次发作均与外感风寒存在密切联系。此时若拘于 见痤治痤、清泻内热的思路,忽视了辨证论治,选用 

专方专药,则疗效必将大打折扣。《素问・生气通 

天论》日:“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痤。”提示外感 六淫邪气为本病的诱发加重因素。 

人本一体,表里同气。若风寒外袭,可引起经脉 拘挛,表气闭塞则里气不和,气机升降出入因此失 常,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热从内生;从 

经络走形来看,手足阳明经均贯颊、循行头面,且阳 

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一旦阳明经气受阻,血气循行 不畅,经脉壅滞,可郁而化热,热与血结,蕴阻肌肤, 

发于头面,形成痤疮。因此,痤疮临床中多表现为太 阳、阳明合病,表里同病是其基本病机。 ・临床经验・ 

3 葛根汤方治痤疮。表里双解收功效 葛根汤源于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原 

文第31条日:“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 根汤主之。”第32条日:“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 

下利,葛根汤主之。”该方由葛根、麻黄、桂枝、白芍、 

甘草、生姜和大枣等7味药组成,有发汗解肌、生津 舒筋之效,原为太阳阳明合病之方,在此正合乎痤疮 

风寒外侵、内热郁闭的病机。方中葛根为主药,《神 

农本草经》载其“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解诸 毒”,既可疏通经络、调畅经脉血气,又能润燥生津、 

清解阳明气分之热,有双解之效;麻黄、桂枝气轻上 

浮可走头面,昧薄辛温发散,解表通络,助葛根宣散 

表邪,改善皮肤气血瘀滞的状态;白芍和营化瘀,活 血通络;甘草解毒和中,协同葛根清解血分郁闭之 

热;生姜、大枣外和营卫,内调脾胃。诸药合用,表里 双解,表气调和,里气通畅,使风寒外侵、内热郁闭的 

状态得以解除。针对病情可随症加减,若面部痤疮 

潮红、疼痛明显、口于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可配 合白虎汤,清阳明经热;出现脓疱、皮疹红肿疼痛、心 

烦急躁、口干口臭、大便干结、舌红苔厚黄、脉沉实, 

可配合承气汤,釜底抽薪,清阳明腑热;痤疮日久、皮 疹形成结节、累累相连、颜色晦暗、疼痛不明显、舌暗 

苔腻、脉涩,可配合桂枝茯苓丸,化瘀散结。 4病案举例 患者,男,25岁,2012年4月22 El初诊。主 

诉:痤疮10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10 a前开始出 现口唇四周及头部痤疮,于某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 

为痤疮,服用西药及清热解毒类中药,配合外用药 物,略能控制,但停药后旋即复发;1个月前因汗出 

受风,症状明显加重,颜面潮红、疼痛,于当地中医院 

诊治,给予外用自制药水并口服中草药治疗,症状无 消退之势,遂前来就诊。患者平素易受凉,无汗出。 

现症:形体粗壮,面色晦暗,皮肤干燥粗糙,面颊、额 头大量粉刺、结节,额头尤甚,色暗红,高出皮肤,触 

之压痛,鼻干,口唇干,口渴欲饮,晨起口苦,纳可,睡 

眠好,二便正常,舌体较胖,苔白腻、中心略黄,舌质 

暗,脉浮有力。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 中医研究 2014年lO月 第27卷 第lO期TCM Res.October 2014 Vo1.27 No.10 

刺,证属外寒内热、瘀阻肌肤。治宜发汗解肌,清热 

化瘀。给予葛根汤加减,处方:葛根25 g,麻黄12 g, 桂枝12 g,白芍10 g,赤芍10 g,生石膏15 g,生大黄 

6 g,生甘草12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剂,患 

者遍身微微汗出,周身轻松,面部疼痛亦减轻。继服 2剂,口鼻干、口苦、口渴欲饮等症均有好转,丘疹、 结节减小,舌苔转薄,上方去大黄,减麻黄、桂枝至 

10 g。服药4剂,患者症状明显好转,面色由晦暗为 润泽,痤疮色转淡红,仍以葛根汤为主,随症加减。 

治疗1个月余,患者丘疹、结节基本消失,体质较治 疗前好转,平素易感冒的症状亦随之消失。 

按本例患者平素易受凉、不易汗出,乃风寒外 侵、肌表郁闭之象;鼻干、口唇干、口渴欲饮、晨起口 

苦,为内热偏盛之征;阳明经气血壅滞,循经上熏,蕴 阻肌肤,则见头面丘疹、结节。笔者认为:此患者病 机为风寒外束,内热郁闭,血热互结;且表邪不解,内 

热则无从宣散。故以葛根汤发汗解肌,石膏、大黄清 泻内热,赤芍活血化瘀。诸药配合,表里双解,则痤 

疮渐消。 5 小 结 葛根汤虽为太阳伤寒之方,然配伍巧妙,有发汗 解肌、疏通经络、调畅经脉血气之效。临证时不可仅 

从太阳病着眼,只将本方视为解表之方剂,而应抓住 经络循行所过之处的病变,及风寒外束太阳、邪热内 

迫阳明的病机。选用葛根汤治疗痤疮,只要辨证得 当,并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或侧重于发表,或侧重 

于清里,多可获良效。 收稿日期:2014—06—26 (编辑颜 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4)10—0047—03 

围孕期中医药调理的思路 

郭丽华 

(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 顺应现代妇科临床需求,提出围孕期中医药调理的理 念,总结出一套防治结合的阶段性用药思路,以健脾补肾为 大法。临证分试孕前、试孕期、孕后3个阶段进行个体化调 理,有利于优生优育。 ’ 关键词 围孕期调理;用药思路;健脾补肾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4.10.27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强,女性生 

育年龄推迟,生育前人工流产史发生率增高,这些都 可能增加不良妊娠的风险。据报道,临床自然流产 发生率为15%一40%…,既往有人工流产史比无人 

工流产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自然流产 ,并且自然 流产的风险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多而增加 ;因此, 

备孕时期,依据治未病的理念进行调理具有重要的 临床意义。为顺应现代中医妇科I临床需求,使中医 

妇科治疗与时俱进,笔者提出围孕期中医药调理的 

理念,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总结出一套防治结合的 阶段性用药思路。围孕期中医药调理是指于妊娠 前、后3个月采用中医药进行调经、助孕、安胎的调 

理。一般包括试孕前、试孕期、孕后3个阶段的调 

理。围孕期调理的适合人群是排除明确器质性或内 ・临床经验・ 

分泌病变,年龄较大(>30岁)未曾生育、曾有多次 人工流产史,或曾有不良孕产史的女性。 

1试孕前健脾补肾以调经 《万氏妇人科》云:“调经为女子种子紧要也。” 

试孕前调理月经,使排卵规律,以利于受孕。肾为先 

天之本,精藏于肾,主生殖,胞脉又系于肾。脾为后 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先天之肾需赖后天之脾的 

资助。冲任二脉均起于胞宫,精充血足,冲任充盛, 

则月经如期而至。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 

“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 之室。”故此阶段以益肾健脾、养血填精为基本治 法。《临证指南》云:“任脉为病,用龟甲以静摄,督 

脉为病,用鹿角以温煦。”此期以龟板、鹿角片补肾 填精,阴阳双补,共为君药。臣以熟地黄、石斛、菟丝 

子滋肾温阳,以助君药;黄芪、白术健脾益气,补后天 

以资先天。佐以水蛭、当归、木香行气活血,使诸药 

补而不滞。临证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舌脉, 

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 

补肾健脾中药具有类内分泌激素样作用,可调节下 

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功能 

,且怀孕前采用补肾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