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隐性采访”的社会表演学分析

对“隐性采访”的社会表演学分析

业界论坛 

对“隐性采访"的社会表演学分析 口周景 隐性采访不是新话题,但由于这种特殊新 闻采访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争 议也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还是集中在隐性采 访合理性和如何合理地隐性采访上。本文旨在 运用社会表演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 析。 社会表演学脱胎于戏剧学和社会学,是用戏 剧研究的模式分析表演在人类社会中的种种表 现,包括宗教、政治、法律、商业、服务业等非文娱 领域所采用的表演手段。在社会表演的研究过程 中,表演的脚本与呈现、表演者的自我与角色、排 练与演出、表演者与观众、表演者与环境、前台与 后台等一系列社会表演的基本矛盾始终是分析的 重点。 所谓社会表演简单地说就是日常生活的表 演。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欧文・戈夫曼曾对苏格兰一个海岛社区中的社会 交际网络进行研究,运用戏剧原理回答了在日常 生活中“人为什么演戏”、“人怎么演戏”这两个问 题。他将表演分为前台和后台,在前台进行例行 表演时,表演者会显出一种理想化的面孔,同时 设法掩饰与其理想化形象不相吻合的情节和动 机;后台既是化妆间也是卸妆室,展现的则是真实 的非理想的一面。事实上隐性采访的实质就是后 台暗访。 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从社会表演学角度分 析,它同时包含了两个剧班,两个观一演关系。新 闻事件本身由表演者、观众(表演的对象)和局外 人组成。比如一则曝光某医院勾结医托骗取患者 钱财的暗访报道,这其中医院的昧心医生和不法 医托就是表演者,而他们游说的患者或者患者家 属就是观众,记者则是局外人的身份。同样新闻 报道机构也构成了一个剧班,显然观众就是新闻 的阅读者,而表演者则是由新闻人物和报道者两 部分组成。如果说在纸质新闻媒介中,报道者的 表演还是间接的隐性的话,那么在视听媒介中以 记者为代表的报道组已经从幕后走向前台,他们 的表演是直接的显性的。所有新闻报道的实质都 是媒介机构剧班对新闻事件剧班不对称的信息交 流。隐性采访是一种非常规的新闻报道,记者以 假扮观众或者剧班成员的身份静观或者参与到新 闻事件之中,刻意地隐去局外人的身份。 戈夫曼认为:“个体的自我表现方式通常包括 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活动:它所给予的表现和他 所流露的表现。”前者目的在于传递信息,通常会 选择在台前区域面对观众或者想象中的观众进行 表演;后者则是表现某人真实特征,往往会选择在 台后面对剧班或者局外人所进行的角色外交流 

释放体制生产力,为报刊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 力源泉。 5.新媒体尚未完成全国性布局 目前,新媒体虽然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尚未 完成全国性布局,尤其是在二三线区域性市场上 较为薄弱,而区域性市场的经营要求密集性轰炸, 这恰恰是传统报刊业的优势和强项。因此,在二 三线市场,新媒体尚难以在短期内对传统报刊业 造成致命冲击,这也将给传统报刊业留出一段时 间的黄金发展期。 综上所述,我国传媒业既有和西方发达国家 一样的发展趋势,同时又有我们自身的特点,我国 的传统报刊业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市场将有5年以 上的黄金发展期。 f作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战略运营部副主任) 新闻实践 o11_

8 ——这对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秘密。显然隐性采 访是获取这种秘密的一种有效果的“信息游 戏”。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 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 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 的行为。隐性采访的最初实践者是《派尔——麦 尔公报》的主编w・T・斯蒂德。1885年,他以暗访 的方式参与购买一个女孩,以此调查英国一些商 人专事贩卖本国的年轻女孩,把她们送到布鲁塞 尔的妓院供富人消遣的卑劣行径,并发表了独家 报道《现代巴比伦的处女贡品》。由于报道的巨大 影响,最终导致禁止儿童卖淫运动的成功。这种 采访方式在美国直到上世纪6O至70年代还充满了 活力,佳作频出,并数次获得了普利策奖。 社会表演学把上述例子中那些专事贩卖本国 年轻女孩的英国商人看作“表演者”,而通过暗访 获得使他们表演失真的“破坏性信息”。作为一种 特殊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最积极意义在于其信 息的真实性。因为,隐性采访能最大限度地逼近 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 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本质,获得独家 新闻。这样的新闻往往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 视性”、“可听性”,能够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提高 媒体的知名度,赢得受众的青睐。同时,隐性采访 是进行批评性报道时获取真实内幕的有效途径。 再者,偷拍偷录是新闻真实性得以体现的重要证 据,特别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一般来说,隐性采访得以成立必须具备两个 条件:其一,记者隐去了记者身份而出现在新闻事 件的现场;其二,采访是在被采访者未知的情况下 进行的。 按照欧文・戈夫曼的观点,记者具有双重角色 ——作为观众利益的代表,他要进入台后混入剧 班获取破坏性信息,充当观众的耳目;作为表演 者,他又承担“诱客者”的角色,和他的剧班(可以 理解为拍摄小组)同谋,演戏诱使他们的观众(被 采访者)吐露真言。而这两种角色要求隐去记者 这个真实的角色,而代之以表演者(剧班同人)、前 台观众。因为记者对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剧班而 鼗界论坛 言都是“闯入者”,“当局外人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一 个正在进行、特定的表演区域的台前区域或台后 区域时,他们的出现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其结果 是表演者单独或者和观众合谋修改情境定义,由 此获得的信息当然是失实的。所以,隐性采访一 般可分为观察式和介入式两种。观察式暗访是指 记者以观众的身份,不动声色地拍摄采制新闻事 件的发展过程。比如2005年9月浙江电视台教育 科技频道《走进今天》栏目中播出的一则报道《疯 狂赌局覆灭记》,这是一个设在闹市的赌局,有着 周密的组织网络,屡次躲过警方抓捕。记者以旁 观者、目击者身份进行秘密采访,在采访对象完全 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拍摄,最后协助警方一举打 掉这个豪赌团伙。介入式暗访是指有意隐瞒或改 变身份,作为当事人(剧班成员)直接介入事件本 身,并用偷拍偷录等方式获取新闻。 采访的实质是一个剧班与另一个剧班不对称 的信息交流。隐性采访要求被采访者在并不知情 的情况下完成信息交流,这里的“不知情”并不是 指他不知道正在进行的信息交流而是指他不知道 交流的对象是另一个剧班的“间谍”,他的一言一 行会被摄录下来通过机构向全社会广播。如果这 个条件不成立,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成,显而易见的 理由是新闻事件的表演者不愿意说真话。社会表 演学则认为,表演者不仅不愿意而且不会说真 话。“表演者在用一般性的道德标准指导自己私下 的活动时,很可能把这些标准与某种参照群体相 联系,从而创造出一种想象中的观众,并让这些不 在场的观众观察自己的活动。这种可能性使得我 们对另一种可能性加以考虑,即个体在私下也许 遵循着某些他本人并不相信的行为标准。他之所 以维持这些标准,是因为他觉得有一些看不见的 观众正在观察他的一言一行。”也许这可以解释为 什么在我们的大众传播机构中的个体采访总是众 口一词,同官方主流话语如出一辙——面对摄像 机许多人由衷地说了假话。 

但随着隐性采访的广泛使用,它开始受到质 疑。同时记者也承认,在使用各种欺骗方式获取 瞳新闻实践 o1 ∞

 业界论坛簇 新闻素材时,他们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安全和 利益,很少从道德层面考虑问题。 台湾曾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白晓燕遭绑 架、杀害案。案发后,当警方正以秘密方式与绑匪 联系并准备营救人质时,一些媒体记者乔装打扮 频频出入警方工作现场,探听情况。一家电视台 甚至在白晓燕家人向绑匪交赎金的现场,通过预 先准备的电视转播车,进行了现场报道。媒体的 这些报道虽然真实、引人人胜,但却引起了绑匪的 恐慌,最终杀害了人质。媒体这种作为局外者的 突然闯入,使得表演者(绑匪)猝不及防,惊慌失 措中做出了最不明智的选择。 对隐性采访法律和道德层面的评述很多,从 社会表演学角度来看,这些质疑归结起来是对表 演区域认定上的不清晰造成的。我们通常把剧班 的表演区域设定为台前区域和台后区域。台前区 域是一种特定的表演正在进行或可能进行的地方; 台后区域是与表演有关、但又与该表演所促成的外 表不一致的行为发生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 限制的区域,那就是除上述两个区域之外的全部地 方,即剩余区域。隐性采访的困难在于很难从理论 上和实践中区分采访的场合是属于台后区域还是剩 余区域,对于前台表演并无关联的剩余区域的偷拍 暗访是一种过度的隐性采访。对剩余区域的侵犯往 往会危害隐私权——所谓隐私是公民与公共利益无 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对于这些隐 私内容,只有权利人自己才能够支配,不准任何人 侵犯。隐性采访中,最容易受到侵害的人格权,就 是隐私权。较多的例子是有关明星生活方面的报 道,不是什么都可以拍,什么都可以报。 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一般分为公开场合和隐 蔽场合。所谓公共场合就是“不加隐蔽,面对大 家”的地方。既然如此,在公开场合发生的新闻事 实,在法律上就应该认定为是可以通过新闻媒体 公诸于众的。因为,一个人将自己置于公共场所 中,其行为就有了公开性,放弃了该行为的隐匿 权,在法律上应该认为是可以通过新闻进行报道 而不必事先征得被采访者的许可。而且只要新闻 报道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是为了鞭挞丑恶、歌颂正 义,也不会涉及公民的肖像权问题。 隐蔽场合及私人场合,进行隐性采访是敏感 的场合。中外法律对个人的隐私,如住宅、个人信 件、通知、个人残疾等,是毫无例 ̄t,/Ju以保护的。 一些西方国家也开始限制新闻记者对这方面的采 访了。在美国的大部分州里,未经许町非法“偷 拍”都被认为是犯罪。如缅因州规定,不经许可在 “私人场合”进行“偷拍”属四级重罪。好莱坞明星 汤姆・克鲁斯与其澳大利亚籍女影星妻子之间有 关婚姻纷争的电话内容,被记者埃里克・福特采用 电子扫描器窃听后,先后转卖美媒体,被美《环球 报》刊登后,美联邦调查局已拘捕了这名记者,并 有可能被处15年监禁。 对同一公民的同一行为,拍摄场合不同,新闻 侵权的结果也不同。新闻事实发生的场合不同, 标志着新闻事件当事人态度的不同,公开场合拥 抱、接吻,记者隐性采访后加以报道,有可能是对 美好情感的赞美,也有可能是对有伤风化行为的 谴责,都属于合法。但是,如果公民在住宅内发生 的亲呢行为,被偷拍后报道,则构成了对公民隐私 权的侵害。 社会表演学认为,隐性采访是媒体剧班潜人 新闻事件剧班后台以获取“去面具”的信息的过 程,目的在于通过把真相公布于众,对前台的表演 产生修正意义,有时甚至起到阻隔观演关系彻底 破坏角色表演。隐性采访对现实生活的干预能力 强,凸现了媒体在公共话语空间中的强势地位,媒 体剧班集团的利益最大化。但是,毕竟新闻报道 追求公开知情,而隐性采访是秘密进行,显然,目 的与手段形成悖论。 在我国,从某种意义上讲,隐性采访可以视作 舆论监督的代名词,绝大多数隐性采访的内容都 与舆论监督有关。如果没有隐性采访,媒介的舆 论监督就像失去了杀手锏。在现阶段,作为舆论 监督的隐性采访被认为是道德的,但是却未必总 是合法的。因此建立有节制的、适度的、理性的隐 性采访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其关键在于必须严格 控制与前台表演并无关联的剩余区域的偷拍暗 访,这是一种过度的危险的隐性采访。 (作者单位:杭州人民广播电台调频89) 责任编辑:宋晓农 新闻实践 o11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