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路决定出路 四种思维推进社会治理

思路决定出路 四种思维推进社会治理

思路决定出路四种思维推进社会治理
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推进现代社会治理,是实现全面深化改
革总目标的一道必答题。正确解答现代社会治理考题,需要树立科学的
解题思维。

一要树立民主思维。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和执政的根本目的,就是
要实现广大人民当家做主。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维,决定了我国现代社
会治理的本质是国家政权运行的民主化。社会是基于人的活动而构成的
关系总和,协调好社会关系的主体也只能是人本身。在阶级社会,因统
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只能将统治阶级的共
同意志交由统治阶级的工具即国家代为履行,并运用国家机器实施强权
统治,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秩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直接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阶级意识深重的历史条件下
夺取政权并开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其执政方式基本沿着统治——管制
——管理的权统思维摸索前行,体现在社会秩序维护上主要依靠国家行
政权力或行政手段。随着我国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文化文
明的持续发展,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党的执政
方式也跟着不断地创新发展,特别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政治理念的确
立和实践,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由理论变成了现实,极大地激发和保障
了广大人民参与国家政治实践的热情。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推进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
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
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庄
严宣示,既是我国政治民主的制度化,也是党的民主思维在政治和社会
领域的广泛实践,有力推动了我国由权统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社会治
社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历史潮流和显著特征。回应历史呼声,做实人民关
切,应遵循现代社会治理的内在规律,切实克服阶级社会权统思维的惯
性,树立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思维的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回归到保
障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协调发展的主人翁位置上来,释放人民群众是历
史创造者的无穷力量,用人民社会人民管,管好社会为人民的民主实
践,来凸显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做主的特质,展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的优越性。
二要树立法治思维。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
和法治方式管理社会,以实现社会各项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
化、程序化,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

能。因此,法治化是衡量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法律是
社会主义法律,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意志,是调整和维护社会和谐秩
序的共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社会主
义法制民主化的过程,是国家党政机关、社会机构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
在法治信仰的支撑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处理社会关系,维护社
会秩序,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
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
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
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法治思维,意味着未来中国必将是法治的中国。着眼
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推进现代社会治理法治化,就是要以法治思维为逻
辑起点,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自觉用
法治眼光看待社会问题,以法治方式和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坚持科学立
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做到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
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原则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规范
公权,保障私权。树立法治思维,首先就要消除特权思维。我国虽然已
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因其脱胎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阶级权统思维
仍有市场,需要通过艰苦扎实的全民普法教育,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权
威,凡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无论是谁,不论以什么为借口,毫无例外地
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切实将特权装进制度的笼子里。树立法治思维,
关键要在公正司法和依法执政上见成效。司法和执法领域所形成的社会
风气,直接影响社会法治思维的形成。若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以言
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权大于法,不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那么
社会民众在处理涉法问题时,往往第一反应是找关系,寻求特权帮助而
助长人治思维漫延。相反,当社会给人们的印象是依法办事最省事最公
正,那么,社会民众会把自己的行为自觉纳入法治轨道而增强法治信
仰。因此,树立社会法治思维,司法和执法机关就要走在法治社会建设
的前列,通过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
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廉洁政治体系,把公平正义作为司法执法的生命来
维护,进而引领社会法治思维的确立,以社会法治自觉支撑现代社会治
理。

三要树立系统思维。现代社会治理是由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内
容、治理结构以及治理机制等要素构成

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崭新的社会科学实践活动。从目标上看是普适性
的,社会治理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核心价值追求,同时又与国家治理
目标相统一,共建着社会主义文明和谐社会;从范围上看是全方位的,
它渗透在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方方面
面,既为四化实现提供和谐环境,又为自己发展厚实基础;从主体上看
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党执政行为、国家司法行为、政府行政行为、社会
自治行为、个人能动行为;从方式上看是多样式的,包括政党与政府的
统筹协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推进、社会与个人的共同治理、传统手段
与现代手段的综合集成等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
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一
要求,既确定了现代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又以责任为逻辑将各个社
会治理要素融合为有机整体,是对现代社会治理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习
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须坚持依
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
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论述,不仅对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体系规划了蓝
图,还对各个治理主体的行为规则作了系统的制度安排,是对现代社会
治理结构的科学布局。随着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结构的科学化、机
制的体系化,并通过我党强大政治权威的整合与协调,目前我国社会基
本形成了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
责,基层政权组织与社会自治组织重点实施,市场化组织积极配合,基
层群众和社会主体自觉参与的社会运行局面。综上所述,在推进现代社
会治理中,应善于系统思维、总揽全局,始终着眼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目
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紧贴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
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继承
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元化社会主体的能动共治作用,为实现
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要树立底线思维。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
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
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对科学推进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所谓底线,是指不可逾越的红线、警戒线、限制范围、约束框架。
底线一旦被突破,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底线思维的最大
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

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基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
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现代社会治理是社
会管理的高级形态,总在妥善解决社会矛盾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化解
社会矛盾难免要触碰相关利益关系。在处理矛盾中,如何防止矛盾激
化,做到争而不斗,斗而不破,和而不同,这就取决于底线思维。当前
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
矛盾纠纷凸显期、刑事案件高发期、对敌斗争复杂期和社会治理探索
期,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诸多民生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资源、
环境、生态压力迫在眉睫。只有善于底线思维,管控好风险,坚守住底
线,才能掌握战略机遇期的主动权,谋求更长远更广泛更优质的核心利
益。比如,上项目搞开发,就必须首先考虑环境生态容量和承受能力,
考虑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涉及民众现实利益的合理安排,充分预测环
境污染风险和民生侵权风险,并由此诱发的次生社会灾害和连锁反应,
是否会危及社会稳定和执政声誉,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迅速高
效化解风险,如何修复因此而损坏的社会关系,将民心社风调整到社会
主流轨道上来,只有把这些底线问题想清楚、弄明白、抓具体,才能牢
牢把握现代社会治理的主动权。因此,运用底线思维推进现代社会治
理,就要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国家利益
与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治国理政就要守住为民务实清廉的底
线,执法司法就要守住公平正义合法的底线,改革发展就要守住安全稳
定和谐的底线,做人为官就守住道德法律诚信的底线,化解社会矛盾就
要守住民主文明法治的底线。守住了这些底线,现代社会治理的积极因
素就会增多,消极因素甚至是对抗因素就会减少,治理成效就容易实
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