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
措施一:
实施雨水集流利用工程, 如甘肃的 “121” 工程、陕西的 “甘露工程”、山西的 “123”工程、宁夏的 “窖窑工程 ”和内蒙的 “11338” 工 程。通过雨水就地拦蓄入渗、覆盖抑制蒸发利用、雨水富集等技术, 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雨水利用的形式很多,包括:A雨水的当时和就地利用,包括为了提高土壤水利用率的措施,如深耕耙耧、覆盖保墒等;B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拦截降水径流,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梯田、水平沟、鱼鳞坑以及在小流域治理中的谷坊、淤地坝等治沟措施;C
拦截雨洪进行淤灌或补给地下水;D微集雨,即利用作物或 树木之间的空间来富集雨水, 增加作物区或树木生长区根系的水分;E 雨水集蓄利用,是指采取人工措施,高效收集雨水,
加以蓄存和调节利用的微型水利工程。
我国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的范围主要涉及13 个省 ( 市、自治 区 ,700 多个县,国土面积约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 6 亿。主要在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华北半干旱山区、西南季节性缺水山区、川陕干旱丘陵山区以及沿海及海岛淡水 缺乏区。据统计,从 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全国已建成水窖、水池、 小塘坝等小 微 型 工 程1200 万 处,初步解决3600 万人的饮用水问题,为近267 × h m 旱 作农田提供了补充灌溉水源,使近3000 万人开始摆脱干旱缺水的束缚和困扰 ( 朱强等,2004) 。农业雨水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黄土高原为例,西北地区作物的年总无效蒸发耗水达33×10 8 m3 ,
若采取集流保墒措施, 年可减少蒸 发损 失64 × 108 m3 。如果收集居民工矿地和交通地的汇流潜力,可使西北的粮食增产超过10 % 初 步推算黄土高原地区可增产粮食约 28
×10 8 kg ( 徐学选等, 2000) 。
措施二: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利用屋顶做集雨面用于家庭一般基本用水。
措施三:
推广节水灌溉措施,带动农业科技的应用及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完善节水政策,普及农业常规节水技术,推广高新节水技术。
农业节水。
普及常规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广喷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促进节水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生活节水
一户一表、计量收费,取消居民生活用水包费制。由于经济欠发达,生活水平低,节水型器具与设备推广、旧便器改造率偏低,新建房屋节水型器具的配备达不到国家要求。“中水回用”也尚未起步。
一、总量控制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制订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之间的指导性用水比例的基础上,将剩余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作为地区的用水总量,逐级分配到各县区、各乡镇、各村社,并层层实行总量控制。
二、定额管理
制订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各行业的用水定额和基本计量水价。以定额核定用水总量,总量不足时通过调整结构确保总量控制指标。在总量控制范围内,定额内用水的实行计量水价,超定额用水的实行累进加价
三、以水定地(产)
以承认地区实际灌溉面积为原则,在确保生活用水、满足生态用水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用水总量指标、用水定额和渠系配套状况等因素,核定灌溉面积,进行水量分配。所确定的灌溉面积即为(配)水权面积。今后新增耕地不再配水,禁止开荒。
四、配水到户
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指导下,成立村级农民用水协会,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根据确定的水权面积,将分配到本级的用水总量指标进行分解,民主分配给每一用水户,落实到地亩,具体到每一灌溉轮次。在此基础上,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向每一用水户核发水权证,标明每一用水户的水量、地亩、用水定额和灌水轮次。
五、公众参与
成立用水者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分配到村级的用水总量指标是与集体土地所有制相联系的集体水权,由村级用水者协会负责分配和管理,并负责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管理、维护和水费收缴、水事纠纷调处及渠系内部水量交易管理。
六、水量交易
在已界定水权范围内的水量,无论拥有者利用与否,节余的水量均允许自由交易,交易各方自愿达成水量转让协议后,即可提请农民用水者协会或水管部门组织协调供水。政府对交易价格予以指导,但不干涉。政府规定的转让价格指导价一般不超过政府基本水价的猿~
源倍。
七、水票流转
水票是水权、水量和水价的综合体现。核发用水户水权证以后,对水权内的配水实行水票制,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每灌溉轮次水量,水管单位凭票供水。采用水票的好处有三点:一是确保水价到位,水费足额上缴,水过账清;二是明晰水权,通过控制用水户各轮次用水量,进而达到控制用水户年度用水总量的目的;三是用水户可以将自己节约下来的水票进行自由转让,方便交易。
八、城乡一体
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激励节约用水
确定各类用水的用水定额,实行定额管理。农业水价要推行季节水价、超额累进加价、浮动价格、计量水价和容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等科学的节水水价制度。资源水价也要区分基本用水资源水价、适度用水资源水价、舒适用水资源水价、超额用水资源水价等梯次式的收费标准。
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让户户明确用水总
量、人人清楚定额。最终达到“以节水调结构、以节水定产业、以节水促发展”的制度效果。
将节约用水纳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发展以渠道防渗、地膜覆盖、小畦灌溉、畦改沟及推广科学合理灌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常规节水。
甘肃民勤的案例:
一、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指导思想和目标
针对民勤存在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现实,结合新阶段社会生产特点和入世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以现有水资源为基础,充分挖掘潜力,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业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抑制,并逐步得到改善,实现民勤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为此,民勤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经济的发展由注重数量增长目标为主转向以提高能力和效益并重;资源的利用由注重经济效益为主转向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统一;节水技术由注重单一技术为主转向以技术集成为主,实现技术优势互补,建立节水型社会。
二、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制定原则
( 1) 生产与生态相协调原则
社会生产必须与生态相协调。生产与生态是一个综合体,好的生态促进生产的发展, 健康的社会生产促进生态的保护。只有生产与生态用水协调, 经济才可能持续发展, 牺牲生态发展生产是短期行为, 不可能持续。目前, 民勤每年超采地下水3 亿多立方米, 依靠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如果继续按目前这种用水模式发展下去, 民勤绿洲继续萎缩并逐步消亡是一个必然。因此, 生产与生态相协调是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严格掌握的第一原则。
( 2) 承载力原则
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 一定要建立在水资源承载力范围之内。根据民勤的水资源状况, 以水为中心, 从粗放型、掠夺型的传统外延扩张生产方式, 向集约型、高效型的现代内涵挖潜生产方式转变,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方案总结: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没有额外来水量的保证,必须将超载的耕地退出。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一)控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外迁
(二)强化流域水资源管理
为实现本区资源、经济、环境持续发展, 应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分配中、下游地区用水, 建立流域管理机 构, 以法律的形式实施流域分水。 争取在上、中、下游开展以水定地, 以水定产, 以水定人。让上、中游节约部分地表水资源输送到下游民勤, 达到全流域的持续发展。贯彻 《 水法 》, 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民勤水资源的管理关键是控制水的需求, 适当增加水的供应。首先, 民勤本地采取各种措施, 挖掘水资源潜力,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其次, 通过流域的综合管理和适当的水利工程, 将石羊河进入民勤的水量恢复到20 世纪80 年代水平, 同时早日启动景电二期工程, 增加水资源供给量;再其次, 各级水政管理与执法部门要积极开展教育以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加强取水许可证的审批和发放, 严格限制增加新的取水口, 控制水井的数量, 在水资源超采严重的地区 “封井”,确定封井指标压缩种植面积、建立每眼井的用水审批和定额管理制度、通过供电和安装计量设施限制抽水量;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 采取阶梯式水价模式, 即在规定的配水额内是基本价, 超过配额水量加价, 抑制水的需求。
(三)科学配置水资源, 将生态环境用水放在突出的位置
民勤经济发展与生态整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水平。国土狭小的以色列同样有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问题, 但由于其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与利用, 结合现代农业技术, 实现了资源 环境 经济的良性循环。民勤 盆地应当 积极借鉴以色列成功的水资源利用经验, 走节水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要科学地配置水资源, 合理配置生产、生活和生态 “三生用水”, 转变增长方式, 将生态环境用水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保证!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民勤地区的水土资源主要为农业占用和消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 要用高投入高产出、资源低消耗型的现代农业逐步取代低投入、低产出和资源高消耗型的传统粗放农业。
立足现有基础, 发挥民勤比较优势, 加大 酒大麦、优质黑红瓜籽、优质棉花、辣椒、 甜瓜、制种、畜禽等生产基地建设投入, 通过设施化和高科技, 最大限度摆脱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制约, 形成高投入、高产出的资源节约高效型产业。
建立国家、地方和农户三元节水投资机制, 确保投资需求。目前, 要充分利用石羊和流域综合治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日本协力基金贷款项目和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渠道衬砌、管道输水、对分散地区合并取水口等减少输水损失;通过合理布局机井, 斗农渠未衬地区采取井河水合并输水, 井渠结合, 减少蒸发、渗漏损失;对条件比较好地区推广大田和温室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五)调整种植结构, 实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灌溉制度
根据表19-37 ,不同农作物种类对水质、水量的需求特点及其转化效率不同, 我们 要调整种植结构, 压缩高耗水低效益的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面积, 推进种植业从粮逐步向棉花、籽瓜、紫花苜蓿等省水高效作物转变, 尤其是发展耐旱耐碱作物, 促进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转变, 形成 “442” 结构模式, 即40 % 的粮食、40 % 的经济作物和20 % 左右的饲草, 建设 “瓜菜名县”和 “草业、畜牧强县 。”
同时, 要平整土地, 改大水漫灌、串灌为畦、沟 ( < 0。 03h m2)灌溉, 小块( < 0。
1h m2 )灌溉, 提高水资源利用 效率。运用地膜覆盖减少作物棵间的无效蒸发, 减少灌水
时间和次数, 实施浇关键水的节水灌溉制度, 通过工程节水措施和农艺节水措施结合,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