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旱造林的措施和技术

抗旱造林的措施和技术

抗旱造林的措施和技术
摘要:春季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植树造林
的关健时节。造林工作中应大力推广切实有效的抗旱
技术措施,提高土壤墒情、维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
严防苗木失水。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
林成效,本文章简单阐述了抗旱造林的主要措施和技
术。以便与广大植树造林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关键词:抗旱造林;措施;技术
一、蓄水保墒技术
1、土内蓄水保墒。土内蓄水保墒是指通过改良土
壤结构从而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避免集中径流水的
水平和垂直冲刷和土壤表层的蒸发造成的损失的蓄水
保墒技术措施。在深翻土地、疏松土壤的基础上,改
良土壤结构,提高保水能力。其主要技术措施是,在
整地或挖穴时,将绿肥、锯屑、有机肥、土壤改良剂、
过磷酸钙等施入树穴中。这样具有明显效果,可以使
土壤大于0.25mm的团聚体含量提高9%~29%,春季
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5.6~28.2%。
2、地表覆盖保墒。在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植树地区
采取覆盖保墒措施,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延长有效
水供应时间的重要措施。苗木栽植后,将树盘修成外
平内低的漏斗形,可有效截留降水,树盘表面就地取
材,覆盖枯枝落叶、草皮、农作物秸秆、石块等,可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甚至山上的薄石片等覆盖土壤,
都有较明显的保墒效果。把地膜铺在地表下2cm处可
以使其使用寿命延长,但枯枝落叶则要铺在土表上
5cm的厚度。在地表直接喷洒8~10%的聚丙稀酸等有
机化学材料,或者在树穴上盖几块薄石片,是就地取
材、经济实用的好方法。采取上述措施,可至少提高
土壤含水量10%。
二、高效集水技术
1、高效集水、贮水技术。包括在需要灌溉的林地
上方修建集水场和贮水窖(池)。集水场的面积参考降
雨量、径流系数和需水量而确定;集水面要进行硬化
防渗处理,方法有原土铲平压实、灰土夯实、水泥土、
混凝土衬砌、铺设塑料薄膜、沥青喷涂、高分子化合
物防渗等。贮水窖(池)修建在集水场的末端或天然
集水面的汇流处,在窖(池)的前面修建集(进)水
槽,槽与窖(池)间修建沉沙地池;贮水窑可建成土
窑或水泥窑,土窑内壁用石灰或水泥沙浆进行防渗处
理;一般贮水窑容积为20~30立方米,贮水池容积为
50~80立方米。
2、集水整地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干旱半干旱的地
区,用以培育生态经济林和速生优质用材林时使用,
方法是为了把降水径流引入到树木的根系地带,在整
地时将栽植前设计预留的集水坡面或栽植后设计预留
的集水面铲平、压实拍光,然后用高分子化合物材料、
乳化沥青或中性水泥等防渗材料对集水面进行处理,
该技术可提高降雨的利用率,减少地表的无效蒸发,
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三、树种选择
苗木的选择是植树造林的关键关节,也是影响节
水抗旱造林技术能否充分发挥功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苗木的选择要坚持适地适树,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根据立地和造林目的,优先选
用乡土树种、具有开发价值的树种和抗旱、抗逆性强
的优良树种。因此,在适地适树的原则基础上,选择
深根性、根系发达、蒸腾量比较小耐旱树种;在一些
条件极差的地方如陡坡、干旱阳坡、山脊、土薄的造
林地,开始绿化时可考虑用耐旱的灌木,待造林地环
境条件改善后再引入乔木;但在条件较好或采取了集
水措施之后,土壤水分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也应选择
一些对水分需求相对较高而相对经济价值也较高的树
种。
四、造林密度与林分结构
造林密度是林分形成合理空间结构的基础,也是
林木个体生长发育营养空间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在干
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土壤含水量较低,如中间不进行
间伐,造林密度通常就是成林密度。因此,一般是选
择稀植而不宜密植。同时选择对水分有不同要求的树
种进行针阔混交或乔灌混交,可以起到调节株距行距、
降低稀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作用,也能使林木充分
利用光照和土壤等。
五、苗木保护与处理
植树造林,苗木先行,良种壮苗是植苗造林成功
的重要保证。首先应选择一级苗进行造林。同时,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要注重维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持
苗木的生理活性。因此在栽植前一定要保护好苗木并
且必要时对苗木作进行处理。例如在起苗前,要浇透
一次水,另将要出圃的苗木吸够充足的水份。起苗后
要立即栽植,避免长途运输,运输时要注意保湿。栽
植前必须浸泡,还要进行修根,剪去烂根和过长的根
系,针叶苗还应蘸泥浆或使用保水物质。对蒸腾强度
较大的一些苗木可以适当摘叶,或者在苗木的叶、干
上喷洒一些抗蒸腾剂等。
六、栽植技术
1、截干造林技术。试验证明,造林后进行截干处
理,有利于减少植株的水分、养分消耗,提高造林成
活率。适宜的树种有刺槐、楸树、黄连木、杜仲、五
角枫、紫穗槐、荆条、石榴、柳树、侧柏等10多种。
应根据特性不同,选择合理的截干高度,侧柏宜切除
苗冠的一半;苹果、梨、李、桃等经济林木,一般按
定干高度短截;其它阔叶树种可从稍高于地面处平茬。
2、雨季造林技术。使用于侧柏、松类、花椒、黄
连木以及营养钵培养的其它苗木造林。
3、栽植时要根据不同树种的特性,做到深浅要适
宜,不窝根,踏实,封好土堆,能浇水的要浇透水。
七、幼树抚育管理
树木栽植完成后就要对其进行抚育管理,这也是
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功的重要措施。采取抗旱
造林技术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造林的密度,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想要培育出
质量较高的用材林或经济丰产林,必须对幼树的树体
进行修枝。在刚栽植之后,苗木要历经一个缓苗期,
这个时期是苗木从地下部分生根、地上部分生长速度
加快到成林阶段,而这段时期林木的生长非常容易受
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因此通过抚育管理,给林木的生
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幼林管理的主要任务。
幼林抚育管理的主要措施有松土除草、修整植树带和
集水面、幼林管理等,在造林的3年之内每年确保除
草2~3次,以避免杂草大量消耗水分以及对集水面集
水效率的降低,另外要控制幼树的树体,使其形成理
想的形态,在造林后的第二年春季要检查成活情况,
及时进行补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