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精神“ 一、二、三”--当下中国文化身份认同构铸之橼桷

中国文化精神“ 一、二、三”--当下中国文化身份认同构铸之橼桷

中国文化精神"一、二、三"

!!!当下中国文化身份认同构铸之橼桷

龙宝新1容中逵2(1陕西师范大学教科院,西安710062;2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何谓中国文化精神?对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笔者依据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三维,结合自身所学所思,对前贤的论述进行了梳理与归类,进一步明确了"天人合一"、"为人由二"、"省己求三"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希冀此论能在这个被全球化吞噬的"众神狂欢"时代,为国人带来一丝迷失后的文化身份认同。关键词:中国文化精神;天人合一;为人由二;省己求三中图分类号:(20)文献标识码:*

在国族经济实力日强、国际地位日显、国人生活日佳的当下,人们对中国文化精神这一问题的探讨似乎又开始沸腾起来。虽然不同人对此的看法有些出入,但无论其具体措词如何,其字里行间所表露的

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此处笔者所要做的工作便是,结合自己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所学、所察、所悟,根据相应维度将这些早已被先人述说的精神进行一定的梳理与归类,然后将其纳入到相应的"名分"之下,为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重新展示出类似本迪尼克特·安德森所言的"想像的共同体"①来。

文化怪杰辜老前辈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并不仅仅是指中国人的性格或特征。而是指中国人赖以生存之物,是本民族固有的心态、性情和情操",并认为典型中国人的特点是"基于同情与智能的温良、基于宗族与名分的责任、基于忠诚与礼致的廉耻感、基于仁与道德的君子之道",一句话,"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②钱穆先生则在分析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时指出中国乃一大型农国,具有农耕文化的特征,认为中国的农耕文化是一种"安、足、静、定之

文化"。③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的精神即思想。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并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统一而非单纯的体系,主要包括"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要素,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在精神与物质生活上的关系;和与中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刚健有为思想是解决处

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④廉永杰等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凝聚在中国传统文化现象中并通过它们体现出来的最精微的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思想源泉和基本观念,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持中、豁达乐观;修养品行、经世治邦;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知行合体、求是务实;忧国忧民、恋土爱国"。⑤何静等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包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名分大义的礼治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五个方面。⑥当然,还有其他学者也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看法,不一而足。

从上述诸种关于中国文化精神观点的摘抄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其间两点共性:一是文化精神主要锁定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层面。二是文化精神主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者展开论述。这也是笔者下面将要论述中国文化精神的两个基本前提。虽然笔者十分赞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确应该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⑦这一观点,但笔者却以为,可以将人与他人、家庭、国家、社会共归于"人与他人"这一维,毕竟,家庭、国家、社会都是由"他人"构成的。继而,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这三者也就构成了笔者关于中国基本精神

论述的三个重要论域,下面就据此对中国文化精神分别裁剪制作如下。

一人与自然:天人合一许多学者在谈到中西文化差异的时候,都会说到中西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并将其视为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别之一。如李大钊先生就曾说过,"东西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于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前者是自然界支配人间的,

后者是人间征服自然的"。杜威在中国演讲时也曾说,"西方文化是征服自然,东方文化是与自然融合"

的。钱穆先生也认为中国"安、足、静、定"农耕文化之大敌即为"富、强、动、进"的游牧商业文化。这样看来,中西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差异还是着实存在的了。何为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里,不同派别虽然对此有不同理解与描述,如儒家强调天之所存、道之所存,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混沌初开状态,佛家说因果报应、阴阳轮回。但无论如何,其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四方面,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要服从这一普遍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这一精神与西方文化中所强调的"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界的权力;人与自然界是敌对的;人要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⑧的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

化中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是统摄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轴,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乃至具体行为举止等。当然,中国文化中的"天"与自然意义上的"天"差异较大,它较突出"天"

之圆满道德属性及其与人的本体性关系,执行着类似西方文化中"上帝"的道德权威的功能。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天理与人性的沟通及融合存在这样一个逻辑过程:做人之始,当读书进德、修养身

心,以成就圣贤。一旦得道,则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上通天道,下化万民。"⑨笔者以为,这一对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描述还是形象而中肯的。

那么,天人合一思想具体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归而纳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由于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人本是一理"、"天地人只是一道",所以在知行关系上就强

调"与天地参"、"行重知轻、力行为重",要求人必须志存高远、刻苦坚忍、逆境奋斗、乐观进取、革故鼎新等。这样也就出现了孔子的"天何言焉?四时行焉,百物生矣"、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和董仲舒的"天者,百神之大群也;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以及老庄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天地革而四时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诸多论述。二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毕竟,人是万物之灵,在混沌迷冥的天人合一状态下,万物是皆备于我的,正因为有人的存在,才有了社会,才有了哲学上的唯物唯心之争、意识存在之辩,而在中国文化中是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一点其实在

中国的蒙学教材中亦有体现,"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谓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极,天地与人谓之三才"11,强调的就是人之与天地参的境地。以人为本精神还表现在中国人不事鬼神,不屈命运,道天人地一体的思想。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生,焉知死?"12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庄子关于真人的说法也很具代表性,所谓"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谋士,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出不诉,其入不距,萧然而往,萧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13三是"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表明人与自然应当

中国文化精神"一、二、三"105 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和谐共处,自强不息又表明人在此基础上要突出自身的发展,但如何做到二者的统一?厚德载物便应运而生。其理论依据是法天效地、天行健等世界观以及和合、仁爱思想,具体表现则是人际关系上的严己宽人、推己及人;三教九流中的取长补短;华夷各族间的互学共融;对外来文化的海纳百川。

二人与他人:为人由二在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上,可谓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且有一套完备的人伦道德规范体系。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次人际关系拓展中,

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因角色的不同而要求不一。在中国文化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对人的定义,即"仁者,人也",亦即"为人由二"。有论者认为"中国人的'良知系统'就是用渠道化的'二人'关系去定义任何一个'个体',以'心'去照顾'身',以'心'去制约'心'",笔者对此颇为赞同。14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文化中是如何处理个体与"自家"、"人家"、"国家"三者的关系的。其一,顾家"""人与自家的关系#与西人注重个人本位,关心个人自由权利不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宗族思想特别严重,十分重视个人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责任,特别强调家和万事兴,所谓"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人生偶以夫妇,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夫妇和而后家道成"15就是此理。而维护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便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妇从",其间又以孝为先,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6,由此又衍生出"三纲五常"及敬老爱幼的思想,要求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中国人的"顾家"不仅表

现在对祖祠宗族的祭祀,如编篡家谱、修建宗祠以及个体成长发展均以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等外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伦理职责,对此国内知名学者冯尔康先生指出,"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有四:光宗耀祖、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尊祖敬宗睦族的团体意识;生养死葬祭祀、扬名显亲、传宗接代

的孝道;忠孝交融"17。一言蔽之,大凡中国人都具有十分强烈的"顾家"情结,而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

天"便是此极端不可取之表现。其二,爱人"""人与人家的关系#与西人突出个性不同,中国文化中十分推崇人与人之间的仁爱,

提倡并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突出表现在将贵和尚中和仁义礼智信作为协调二人以上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人们十分注重贵和尚中,重和谐,主张和而不同与不同之融合,将不同的事物尽力做平衡,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

不和"19, 中庸》上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0以及"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等说的就是这种

"和"、"中"关系,这种思想已成为国人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使中国人总是崇尚以谦让的态度对待他人,讲究宽容大度,主张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五味相和,六律相和,从而具有一种海纳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