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文秘1001 姓名:闫平学号:2010140010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远源流长,博大精深,特点显著,内涵丰富。
博爱大众、天下为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收并蓄,求是务实、身体力行,追求理想、完善人格,尊老尚古,贵中尚和是其精神彰显。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
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
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2)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
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
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
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
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
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
境界和追求目标。
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
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
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面对现
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
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
在生
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
条。
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
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
中庸之道的真谛
在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一、用“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这种思想在中国长期实践的结果就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充满了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二、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自强就是具有自觉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遇到困难和挫折,绝不退缩,能克服并战胜它,也就是说自强包括了自尊、自信、奋发、坚毅等精神和品格。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日新”、“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
们所普遍接受,并积极促进“顺乎天应乎人”的社会变革。
”这种“推故而别致其新”的不懈追求,不仅是个人不断创新、进入人生新境界的动力,而且是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指导思想。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在现代集中表现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用“仁者爱人、修己安人”的伦理精神“仁者爱人、修己安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伦理精神。
“仁者爱人”作为一个伦理学概念,反映了伦理学道德义务的本质特征。
“仁者爱人”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
“仁者爱人”反映了道德义务所要求的克己的高度自觉的精神。
“修己安人”所反映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群己关系的基本准则。
“修己”即自我的涵养,“安人”则是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他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仁者爱人、修己安人”蕴含的恰恰是对他人的积极肯定和对群体的高度责任,转化成今天的语言就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要推己及人,以人为本;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要严于律己,无私奉献。
四、用“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精神“义”者宜也,含有应当之意,引申为一般的道德规范。
“利”则泛指利益、功效等。
义利之辩首先联系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中国传统
义利观非常重视“义”,“君子以义为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中国传统文化义利观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但是“谋利”应在“合义”的原则之下,不义之财虽有利而不取,“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
五、用“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谦虚谨慎、励精图治”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孜孜追求的最高君子人格——内圣外王。
“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的”。
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
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是创业者必备的精神素质。
唯有注重个人修养,不断修身,达到“内圣”,才能做到谦虚谨慎,不致在创业途中走入歧途。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传承性,统一性,连接性,一直传承和发扬下去。
在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不断培养出我们真正的传统美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德观。
我们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德才兼备,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