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液体动压润滑径向轴承油膜压力和特性曲线

液体动压润滑径向轴承油膜压力和特性曲线

液体动压润滑径向轴承油膜压力和特性曲线

(二) HZS—Ⅰ型试验台

一. 实验目的

1. 观察滑动轴承液体动压油膜形成过程。

2. 掌握油膜压力、摩擦系数的测量方法。

3. 按油压分布曲线求轴承油膜的承载能力。

二. 实验要求

1. 绘制轴承周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及承载量曲线,求出实际承载量。

2. 绘制摩擦系f 与轴承特性  的关系曲线。

3. 绘制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三. 液体动压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工作原理

当轴颈旋转将润滑油带入轴承摩擦表面,由于油的粘性作用,当达到足够高的旋转速度时,油就被带入轴和轴瓦配合面间的楔形间隙内而形成流体动压效应,即在承载区内的油层中产生压力。当压力与外载荷平衡时,轴与轴瓦之间形成稳定的油膜。这时轴的中心相对轴瓦的中心处于偏心位置,轴与轴瓦之间处于液体摩擦润滑状态。因此这种轴承摩擦小,寿命长,具有一定吸震能力。

液体动压润滑油膜形成过程及油膜压力分布形状如图8-1所示。

滑动轴承的摩擦系数f是重要的设计参数之一,它的大小与润滑油的粘度 (Pas)、轴的转速n (r/min)和轴承压力p (MPa)有关,令

(7)

式中:—轴承特性数

观察滑动轴承形成液体动压润滑的过程,摩擦系数f随轴承特性数  的变化如图8-2所示。图中相应于f值最低点的轴承特性数 c称为临界特性数,且 c以右为液体摩擦润滑区,c以左为非液体摩擦润滑区,轴与轴瓦之间为边界润滑并有局部金属接触。因此f值随  减小而急剧增加。不同的轴颈和轴瓦材料、加工情况、轴承相对间隙等,f—曲线不同,c也随之不同。

四. HZS—I型试验台结构和工作原理

1. 传动装置

如图8-7所示,被试验的轴承2和轴1支承于滚动轴承3上,由调速电机6通过V带5带动变速箱4,从而驱动轴1逆时针旋转并可获得不同的转速。 2. 加载装置

该试验台采用静压加载装置,如图图8-8所示。图中4为静压加载板,它位于被试轴承上部,并固定于箱座上,当输入压力油至加载板的油腔时,载荷即施加在轴承上,轴承载荷为:

F = 9.18 (poA+Go) N (8)

式中: po — 油腔供油压力,po = 3 kg/cm2 ;

A — 油腔在水平面上投影面积, A = 60 cm2 ;

Go — 初始载荷(包括压力表、平衡重及轴瓦的自重)Go = 8 kgf 。

3. 摩擦系数测量装置

摩擦系数是通过测量轴承摩擦力矩而得到的。如图8-8 所示:在轴承6上联出一水平测力杆2,当轴5旋转后,作用在轴承6上的摩擦力矩,通过测力杆2上的测力计1,测出杆端的Q力,由平衡得:

(9)

则有: (10) 6 5 4 3 2 1

1—轴 2—试验轴承 3—滚动轴承

4—变速箱 5—V带传动 6—调速电机

图8-7 传动装置示意图

压力油

7 6

5 4 3 2 1

L

1—测力计 2—测力杆 3—卡板 4—加载板

5—轴 6—轴承 7—平衡重块

图8-8 加载及摩擦力矩测量装置 式中:L — 测力杆力臂长度 (mm);

d — 轴颈直径 (mm);

Q — 测力杆端的平衡力;

Q = 0.0098Qo N;

Qo — 重锤式拉力计读数 (gf)。

4. 油膜压力测量装置(如图8-9所示)

在轴瓦上半部承载区、轴瓦宽度的中间剖面上,沿圆周方向均布钻有7个小孔,每个小孔联接一只压力表(即联接1~7表),当轴承形成动压油膜时,就可以通过压力表测得周向压力分布曲线。在轴瓦轴向有效宽度B的1/4处钻有一个小孔,供联接压力表用(即联接表8),这样根据轴向压力分布的对称原理,可测得轴向压力分布曲线。图8-9是轴瓦小孔分布的位置。

五. 轴承性能参数

轴颈直径d = 60 mm

轴瓦宽度B = 60 mm

轴瓦材料为青铜,配合表面粗糙度 Ra6.3 m

轴颈材料为45钢,配合表面粗糙度Ra3.2 m

相对间隙 ψ — (1-1.5)‰

润滑油牌号及供油方式 N15机械油循环供油

油的粘度  = 0.024 Pas

初始载荷 Go = 78 N(8kgf)

测力杆力臂长度 L = 150 mm

加载范围 F = 03000 N

调速范围 n = 201200 r/min

电动机型号JZT12-4

电动机功率 0.8 kW

六. 实验方法及步骤

1. 油膜压力分布的测定

先用卡板3(见图8-8)卡住测力杆2,以免测力计损坏。旋动油泵开关13(见图8-10)启动油泵。调节溢流阀5和减压阀3,使供油压力表2指示值为 0.5 kgf/cm2。将变速箱8的手柄放在低速档(左斜位置),转动调速旋钮11旋至最低速,开启主电机开关14和转速控制开关12,指示红灯亮。转动调速旋钮11,使转速读数100200 r/min之间,再将变速手柄扳到高速档(右斜位置),逐渐升速到600 r/min(800 r/min),调节溢流阀5,使加载油腔压力表指示值为 p0=4 kgf/cm2(轴承载荷F=2432 N),运转几分钟待稳定后,依次自左至右记录七只压力表及轴向压力表的读数。重新调节加载油腔压力p0 =3 kgf/cm2(F=1844 N),

接压力表 8

B

图8-9 轴瓦小孔分布示意图 7 6 5 4 3

2

1 2002002003001~7

B4B2待稳定后记录压力表的值于实验报告表图8-1中。

2. 摩擦系数  及特性系数  的测定

特性系数的获得主要是测定、p及n各项参数。粘度  主要根据轴承平均工作温度tm来决定。轴承压力p可根据轴承载荷确定。转速可从(图8-10)转速表10上测得。

实验时,使加载油腔压力p0 = 4 kgf/cm2 时保持不变,将卡板7(见图8-8)打开,使测力杆3可以自由转动,依次将主轴转速调至600、500、400、300、200、100、50r/min,记录各转速时的测力计读数于表2中。由经验得出轴承的平均工作油温tm 为:

tm= 9.32+0.85t1 0C (11)

根据轴承平均油温可查得粘度  = 0.024(PaS)。

改变轴承载荷,使加载油腔压力p0 =

2 kgf/cm2,重复上速过程,将所测得之—曲线与第一次试验相比较(两次试验曲线应基本重合)以证明  仅与  有关。

测试完毕,应注意先卸载、降速再停机。

七. 数据处理

1. 绘制轴承周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与承载量曲线。

当形成压力油膜后,压力表稳定在某一位置时,表中读数即表示轴承该点之周向油膜压力。由左向右即为1、2、~7号压力表,然后依次将各压力表的压力值记录在表1中。根据测出的压力大小按一定的比例绘制周向油膜压分布曲线,如图8-11所示。具体画法是:以轴径d作一个圆,取中线为0—0水平线,沿着上半圆从左向右画出角度为30、50、70、

1—试验轴承箱 2—供油压力表 3—减压阀 4—加载油腔压力表 5—液流阀

6—油箱 7—总开关 8—变速箱 9—V带传动 10—转速表 11—转速调节旋纽

12—转速控制开关 13—油泵开关 14—主电机开关 15 调速电动机

图8-10 HZS—I型试验总体外观图

0'

Pm

0 1 2 3 4 5 6 7 8 0 8 0 0 6' 5' 4'

2'

444

7``’’’’’’6

7' 2 3'

1 3

1'' 2'' 3''

4''

5''

6''

7'

1'

图8-11周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0'

15 1

15 14 13 12 11 9 8

10

6 4 3 2 右 左

5

7 90、110、130、150 等分,得出油孔点1、2、3、4、5、6、7位置。通过这些点与圆心连成径向线,在它们延长线上,将压力表测出的压力值按比例(比例:0.1MPa =1cm)

画出压力向量1—1'、2—2'、…7—7'。将1' 、 2'….7 '各点连成光滑曲线,这就是位于轴承中部截面的油膜周向压力分布曲线。如图8-11所示。

为了确定轴承承载量,可以用作图法确定轴承中间剖面上的平均单位压力Pm值。作图如下:将图8-11上部圆周上各点0、1、2、……7、8投影到0—0水平直线上(见图8-11下部)得到0、1、2、……7、8点,在相应点的垂线上标出对应压力值在垂直方向的分量,从而在垂线上得到0、1、2、3……7、8点,将各点连成光滑曲线即为承载量曲线。用数方格方法求出此曲线所围的面积,与在纵向上取Pm 值使其与0—8所围的矩形面积相等,此Pm 值经原比例换算后既为轴承中间剖面上的平均单位压力。

轴承处在液体摩擦工作状态时,轴承内油膜的承载量可用下式求出:

P = k PmBd (12)

式中:k为轴瓦在宽度方向的端泄对油膜压力的影响系数。

一般认为轴向油压近似呈二次抛物线规律分布,k=2/3 。将求得的载荷P与实际载荷F加以分析比较。

2. 绘制轴承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通过压力表8可测出轴向B/4处的压力 p8,用坐标纸绘制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画一条水平线取长度0—0为B = 60mm,在中点4的垂线上按前述比例尺标出该点的压力值为4—4= p4(端点为p4),在距两端B/4 =15 mm处(即8点)沿垂线方向各标出压力值8—8= p8,轴承两端压力为零,0、8 、4、8、0五点可连成一光滑曲线如图8-12所示。如果轴向油膜压力符合抛物线分布规律,根据计算,则有p8 =3/4 pmax,其中 pmax = p4,将实测的p8与此值进行分析比较。

3. 绘制轴承摩擦特性曲线

滑动轴承的摩擦系数是润滑油粘度 ,轴的转速n、轴承压力p的函数, 值称为滑动轴承的特性系数。其最小值是液体摩擦和非液体摩擦的临界点。其特性系数  由式(7)表示。

记算出不同压力及转速下的摩擦系数,在坐标纸上以  为横坐标,f为纵坐标绘制f—曲线,如图8-2所示。f由式(10)计算。

八. 计算机辅助实验及数据处理①

在该轴瓦的上半部沿周向、轴向承载区测试压力部位安装压力传感器,设计一套测试系统,通过A/D转换,编制有关程序,实现了计算机对油膜压力实验数据的采集(对于摩擦特性曲线实验,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输入实验数据)。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直接在屏幕上显示,由打印机打印输出实验结果、实验数据表格、绘制油膜压力分布和摩擦特性曲线。

实验装置的系统框图如图8-13所示。 45 8 8 4'

B 8' 8'

B4B40

0

图8-12

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