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学研究 2010年2月 第8卷第4期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蔓j薯|鼍| 。|。。_ 一||| I|j| || | I≥ -
尘肺合 并肺结核1 8例治疗结果分析
杨淑芳
黑龙江省第四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500)
【关键词】 尘肺;肺结核; 治疗结果
尘肺病主要依次分布在煤炭、有色、机械、建材、轻工等T业
行业中。尘肺病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为长期吸人大量游离二
氧化硅与其他粉尘所致,这些粉尘绝大部分被排除,但仍有一部
分长期滞留在细支气管与肺泡内,不断被肺泡 噬细胞吞噬,这
些粉尘及吞尘的巨噬细胞是主要致病因素。一系列的研究表明,
尘肺病变形成后,肺内残留的粉尘还继续与肺泡巨噬细胞起作
用,这是尘肺患者虽然脱离粉尘作业但病变仍继续发展的主要原
因。尘肺患者由于长期接触生产性尘,使呼吸系统的防御机能受
到损害,患者抵抗力明显降低,常发生多种不同的并发症。现对
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尘肺合并肺结核18例住院患
者治疗状况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患者均为男性复治性患者,年龄55~
68岁,住院时间51—76 d。按中国结核病分类标准均为继发型
肺结核,患者均经尘肺诊断。其中一期尘肺5例,结核类型浸润
型4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5例;二期尘肺8例,结核类型浸润型
2例,球型2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2例,肺心病2例;i期尘肺5
例,结核类型浸润型1例,团块型1例,球型1例,毁损1例,合并
慢性支气管炎1例。
1.2治疗方法均做痰菌检查及药敏试验。对病灶范嗣较小,
边缘较清楚,密度较高的痰菌阴性者,采用2 HRZ/4 HR(H=异
胴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方案。对病灶范同大于一个肺
区,边缘模糊或有空洞形成,痰菌阳性者,采用2 HRZSE/4~6
HRE(S=链霉素,E=乙胺丁醇)方案;对有长期应用R史且药敏
结果提示对R耐药者,采用6 HZS(C)P/12 HEP(C=卷曲霉素,P
=对氨基水杨酸钠)方案。对合并获得性支气管一肺感染患者依
据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对真菌感染者应用氟康唑抗
真菌药治疗。
2结果
痰涂片阳性率50.0%;痰培养阳性率为66.7%。12例药敏
试验结果:耐 种以上抗痨药物者25.0%,同时耐异炯肼、利福
平者为16.7%。住院期问l8例患者支气管一肺感染发生率
22.2%。感染多集中在12门到次年2月。症状明 改善肴12
例, 效率66.7%。痰蔺培养阿J转牢为58.3%,X线胸片好转牢
为61.1%.、
3讨论
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人生产性粉尘(灰尘),并
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疤痕)为主的全身
性疾病。尘肺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多与合并症有 关。早期尘肺患者咳嗽多不明显,但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多合
并慢性支气管炎,晚期患者多合并肺部感染,均可使咳嗽明显加
重。咳嗽与季节、气候等有关。咳痰主要是呼吸系统对粉尘的不
断清除所引起的。一般咳痰量不多,多为灰色稀薄痰。如合并肺
内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痰量则明显增多,痰呈黄色黏稠状或块
状。常不易咳出。尘肺患者常常感觉胸痛,胸痛和尘肺临床表现
多无相关或平行关系。部位不一,且常有变化,多为局限性。一
般为隐痛,也可胀痛、针刺样痛等。随肺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
有效呼吸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呼吸困难也逐渐加重。
合并症的发生可明显加重呼吸困难的程度和发展速度。咯血较
为少见,可由于呼吸道长期慢性炎症引起黏膜 管损伤,痰中带
少量 丝;也可能由于大块纤维化病灶的溶解破裂损及m管而使
ml量增多。除上述呼吸系统症状外,可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 常见有消化功能减…。
目前对丁尘肺尚无根治办法,尘肺诊断后应及时调离粉尘作
业,采取积极的对症及恢复功能的综合治疗,目的是恢复功能,减
轻痛苦,延缓病情进展,延长寿命。尘肺是以肺部纤维化为主的
全身性疾病。我国职业病防治T作者多年来研究了一些治疗药
物,如克矽平、柠檬酸、汉防已甲素、羟基哌哇、磷酸哌哇等。这些
药物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在用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应
积极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增强营养,生活规律化和适当的体育
锻炼 。
合并结核者,加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合并细菌感染加用抗生
素治疗。治疗上因尘肺结核患者年龄偏大,并发症及伴发病较
多,机体免疫功能自然下降等,均可影响结核病的疗效。且结核
菌耐药情况严重,其原因可能与尘肺结核患者免疫力较低或与病
变中存在较多的结核菌所致自然变异有关。同时因为尘肺的纤
维化使细支气管扭曲、变形、狭窄,支气管引流不畅;淋巴系统受
损;粉尘长期刺激和损害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和免疫功能衰退;
结核病机体的消耗等。造成尘肺结核患者容易发生获得性支气
管一肺感染。所以应注意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7—48.
[2]张峻,顾建华.尘肺防治对策探讨(附206例报告).职业与健
康,1997,5(7):2—3.
【收稿日期】2009—12—14
l43—